呂洋
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 201108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飛機和發動機技術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從專業化分工、降低風險、壓縮成本等角度考慮,主-供模式(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被世界民用航空產業廣泛采用。主-供模式下的民用航空制造業供應鏈結構復雜、垂直層級多、供需網絡結構多樣,供應鏈管理對于民用航空飛機和發動機制造商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而供應商管理是民用航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供應商管理對于民用航空飛機和發動機制造商實現其產品成功的商業運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飛機和發動機制造商而言,高質量的供應商管理不僅可以有效提升零部件的及時交付率,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生產制造效率,還可以提升交付產品的質量,保障飛機和發動機的運行安全。民用航空產品供應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可以早期識別供應鏈中交付、質量、成本等風險,實施主動的、前瞻性的管理。通過風險管理模型的持續改進和優化,可以確保供應鏈管理效率與質量的持續提升,為主制造商產品和服務交付計劃和決策奠定可靠的基礎。本文旨在探索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工具在民用航空領域供應商管理中的應用,提出風險管理的模型和方法。
民用客機和發動機作為技術領域廣、系統結構復雜度高的高端裝備,其供應商涉及從原材料到部件系統,涵蓋電子、機械、軟件等多個領域。根據民用航空質量管理體系AS9100標準要求,企業應識別和管理在挑選和使用外部供應商時面對的相關風險。同時,作為關系公眾安全的復雜裝備,民用客機和發動機主制造商必須承擔產品安全性、可靠性保證的主要責任。按照民用航空適航規章的要求,組織應確保供應商提供的每一民用航空產品或者零部件符合經批準的設計。在供應商的風險管理中,應從供應商的內外部環境、供應商的經營策略、體系成熟度、軟硬件能力出發,結合其績效表現數據,識別其質量、交付、成本等風險,制訂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并持續控制和更新。風險管理對于民用客機和發動機領域,不僅僅是成本和進度的要求,也需要考慮其質量的要求[1]。
作為主制造商實現其飛機和發動機產品商業成功的關鍵組成部分,供應鏈管理是各主制造商極其關注的工作。供應商作為其供應鏈環節上的關鍵利益伙伴,其風險的管理也是主制造商關注重點。但是因為缺少系統的供應商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模型,民用航空各制造企業大多還是從自身的實踐出發,基于質量和進度兩個方面識別和控制風險。定期的體系審核、產品關鍵過程審核,以及定期的生產進度風險控制是主制造商普遍采用的手段。對于全面的供應商管理而言,僅靠這些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也會發現供應商由于自身的技術能力、供應商管理能力、經營戰略的變化、供應商所在地法律和法規的調整、知識產權等非質量和日常進度的原因導致的災難性風險的發生沒有被及時識別而造成巨大損失。沒有系統的理論與模型,持續改進的戴明環就缺少了起點,持續的基于證據的改進就無從談起。
不少民用航空制造企業在供應商管理工作中,通常認為風險管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控制手段,機械的按照風險管理的方法和理論,建立風險識別、評價和控制體系。風險管理沒有考慮充分利用日常業務的數據和信息,這就導致了供應商風險管理與日常供應商管理工作脫節,從而使供應商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淪為應付作業。
一個符合企業供應商管理工作實際的供應商風險評估模型將有助于供應商風險評估的高質量開展。供應商風險評估的模型包括風險評估因素、評分細則,以及風險等級評價規則。供應商評估模型將有助于一線管理人員在同一規范下完成供應商風險的評估,按照統一規范形成的評估數據,具備了大數據分析的基礎,從而為持續改進評估模型提供了體系支撐。通過對后續供應商風險控制的結果反饋,修正評估模型的錯誤,逐步通過數據積累支撐風險等級的評價規則的進一步逼近實際需求,從而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模型改進。
2014年,國際航空航天質量組織(IAQG)基于民用航空領域供應商風險評估的優秀實踐發布了“供應鏈風險管理指南”,其供應商維度的評估因素可作為參考:
從體系建設角度,供應商管理體系本身就是一個風險預防控制體系,是對供應商如期交付合格產品的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應存在于供應商管理全過程,并與供應商管理有機融為一體。基于初步建立的供應商管理模型,對標檢查供應商日常管理工作查漏補缺,使每一個評估因素均可以對應一個管理工作,以此作為載體收集數據。通過供應商風險評估與日常管理工作的結合,一方面可以減少重復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支撐供應商管理工作的日常數據分析,從而使風險管理真正落地實施。
供應商風險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降低損失,即在風險事故發生前防患于未然,預見將來可能發生的損失并提前預防,這與企業供應商管理的目的高度契合。風險管理需要基于業務實際,這就需要企業建立系統的模型將其與日常業務融合,才能確保供應商風險管理的落地,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