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果
(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平頂山 467021)
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新起點做出的戰略決策。一直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之后,黨中央本著讓廣大農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宗旨,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重大任務來抓。高質量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開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部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基層已經發揮支柱作用,在樹立基層組織權威、改善村容村貌和凝聚民心方面成效顯著。綜合分析當前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力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基層黨支部積極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動作用。基層黨支部通過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座談動員黨員干部認可集體經濟,再動員支部委員帶頭集資籌建產業,以自身實例吸引村民積極參與,從而帶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部分農村通過設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來發展集體經濟。村基層組織牽頭謀劃,結合村里實際情況包括人員構成、擁有的資源類型等對集體共有資產進行合理的量化分配和股權的適當設置。在此基礎上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并將合作社推入市場參與競爭,從而提升集體資產的產值增加,起到既發展集體經濟又使群眾享受發展紅利的目的。
三是把土地作為要素進行統一管理。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村基層組織作為代理人對村里土地進行統一管理,按照科學規劃進行土地流轉。村級組織向村民發放土地使用費用,而土地使用方則向村級組織支付土地使用費用,土地使用方與村民不發生關于土地使用的費用關系。部分農村采用此種辦法,對土地要素進行集約化經營,以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是因地制宜挖掘本地資源。資源變資產,是集體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把土地作為要素進入流轉屬于挖掘本地資源,利用自然風光發展鄉旅同樣是挖掘本地資源,而利用古村落、名人故居等歷史遺跡遺址和特色手工藝傳承來打造特色小鎮同樣是挖掘本地資源。如今有部分村級集體在挖掘本地資源后,使其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部分農村受客觀因素制約,在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上存在狹隘僵化的問題。首先,部分基層干部對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認識存在偏差。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對于發展集體經濟沒有形成正確的主觀認識和正確的發展理念,面對新型集體經濟,他們理不清發展思路,對發展集體經濟的精神理解不夠或者理解錯誤,無法樹立正確的目標,導致無法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策略,所以在發展高質量集體經濟時常陷入不知所措的局面。其次,部分基層干部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思路狹隘僵化。對于國家相應的政策扶持存在“等、幫、靠、要”等消極思想,不主動謀求出路、不主動改革創新,一味因循守舊、維持原狀、故步自封。另有部分基層干部能力不足又不主動學習改進,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時照搬教條,死守條文規定,不思改變。
目前,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和發展資金不足是制約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性問題。首先是城市化、城鎮化的進程使得農村各類人才不足,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更是匱乏。基層組織和村委會成員整體上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對集體經濟的發展形不成科學的思路,更沒有先進的管理經驗。而受教育、就業等民生短板影響,青壯年流失現象嚴重,農村難以吸引年輕的知識型、技能型專業人才回籠,從而形成“本地人才不愿留,外地人才引不來”的尷尬局面,導致高質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所需的人才嚴重匱乏。其次是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雖然現在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有了收益,但是基礎薄弱、收益有限。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大多依賴租賃,因為租賃沒有任何的技術附加,所以收入不高,導致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吸引力不足。最后是在一些距離城區較遠的農村,由于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支撐力不足,一些產業發展“先天不足”,由此導致集體經濟發展缺少有力抓手,穩健度偏低,可持續經營存在難以維續的現象。
收入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教育、衛生等民生短板是集體經濟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是造成村民參與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因素。雖然近年來部分農村成立的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組織為村級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表率,但其作為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重要載體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目前,相當一部分人對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持觀望態度,參與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外,發展環境也不是很好,部分地區存在因村民缺少行使權力的機會,不能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有效監督,部分村委班子成員因自身能力不強導致對管理力不從心,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因缺乏專業的財務人員而導致賬目混亂、經費開支模糊等問題。
一是要注重頂層設計,做好發展規劃。當地基層政府要依據國家總體規劃,立足高站位,梳理發展優勢,打造主導產業群,以規模優勢創造市場競爭優勢。首先,借力外部智囊團,統籌分析轄區資源,依托優勢生產要素,規劃整體布局,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探明路徑。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振興專項小組”,完成村級集體資源分析報告,分析資源優勢,清晰整體產業發展方向,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領航。其次,摸清基層情況,立足村集體現狀,綜合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發展途徑,發揮特長。例如,資源型鄉村做資源文章,實體經濟發展之路可以走大棚種植業、手工業等,也可立足文化走文旅產業發展之路。
二是要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區域品牌。首先,歸并合攏當地大型農業產業、生態環境資源、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將打造好的鄉村特色農副產品發揚光大,對傳統的手工藝品等進行深度設計、包裝,使之轉化為市場商品、旅游商品、文創禮品加以推廣,挖掘其潛在的附加值。其次,促進鄉村的產業發展從“生產”走向“營銷”的步伐,在“渠道”中提升“產品”的內在價值,多發展“優質”“優價”相結合的產品。同時,多措并舉建立農產品的“區域公共品牌”,可以通過發展“農產品+”提升產品知名度。例如,可通過“農產品+可視農業”“農產品+網絡直播”“農產品+電商”“農產品+微商”“農產品+餐飲”等多種途徑,把農產品打造成“名人效應”,通過這些措施把口碑立起來,闖出一片天地。
一要多措并舉培育人才。首先,制定、啟動基層干部隊伍“雙向流通互動”的工作機制,尤其是要注意選派一些優秀的熱愛農村的人才到基礎崗位任職。基層黨委應注意通過組織學習、培訓等手段不斷提升鄉村干部及工作者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從而起到帶動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領。其次,大力培養鄉土人才,落實我市培育“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村電商人才等措施,通過挑選部分村干部、后備干部、本村的種養能手、外出返鄉的創業人員進行業務技能、致富技能、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來培育一批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才。再次,培養新式農民、重視鄉賢作用發揮、打造宜居鄉村、吸引新一代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是高質量發展集體經濟的本意所在。目前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實施“大學生、在外能人、機關干部、大企業家”回歸的“四回”工程,成效顯著。最后,激活“銀發鄉賢”資源,鼓勵銀發鄉賢為鄉村建設獻計獻策,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發展中來。
二要拓寬渠道籌措資金。首先,設置專項資金,制定周期規劃。應設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制定詳細的扶持規劃。有關部門應就各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與村里進行反復溝通、反復論證。在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上,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加大政策傾斜與金融支持力度,保證其在發展進程中不至因“缺血”陷入困境。其次,重視吸收社會資本。通過向金融部門抵押貸款、吸納社會團體和民間個人投資入股等途徑,撬動更多金融資金、民間投資、社會資本投向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動力。
一要強化為民宗旨,轉變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基層黨委有責任教育引導基層領導干部,尤其是村干部調整心態、擺正位置,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群眾觀,群眾是黨的執政根基,是黨的力量源泉,是黨的堅實后盾。基層領導干部一定要忠于職守、盡職盡責、走進群眾,聽懂群眾呼聲,回應群眾訴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切實圍繞群眾開展工作。
二要規范運行機制,加強監督管理。要加大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監管力度,安排相關領導小組深入農村基層,對集體資產進行專項審查。鄉鎮需安排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對各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等方面進行認真審核,應深入了解各村鎮集體資產的具體收支情況,掌握各村級集體資產的收入底數,把提取使用納入監管,及時補充完善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