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祿
雞西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屬二類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承擔著雞西市市本級的殯葬事務服務工作。多年來,該中心深化殯葬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崇尚科學、樹立新風,提倡厚養薄葬,弘揚精神美德。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實現了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服務流程日趨規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提升”。中心被雞西百姓譽為“終有所葬,身后無憂”的守護生命的天堂。
逝者已去,后人節哀。中心大力推崇“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約辦喪事”的人文治喪理念,推出了七項便民服務措施和八項文明祭祀方式;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宣傳倡導綠色低碳殯葬理念,努力營造文明祭掃的社會氛圍;建立網絡祭掃平臺,積極開展“鮮花換燒紙”活動;免費提供黃飄帶、祈福卡、天堂信箱、祭祀樹等文明平安祭祀新形式。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優化了殯葬服務模式,中心開通線上收費和網絡繳納寄存費平臺,并免除了千分之六的手續費;為了不斷優化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設立禮儀引導服務臺,實施免費禮儀引導服務、免費禮儀送灰服務;對窗口部門推行了“三聲四心”、站立式服務和雙手遞接服務,體現文明有禮,強化服務意識,切實滿足群眾需求。

雞西市殯葬管理處志愿者服務隊
敬叩英靈灑濁酒,清風拂面情亦綿。為慶祝建黨百年,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緬懷紅色革命英烈,中心組織干部職工赴雞西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祭典烈士掃墓活動;赴黑龍江省侵華日軍雞西罪證陳列館,共同緬懷死難同胞;開啟紅色之旅,赴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學習了解北大荒開拓的先行者王震將軍的事跡和輝煌業績;開展參觀紅色文化,觀看龍江“四大精神”專題展,學習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鐵人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開荒種地50畝,自力更生種植了地瓜、土豆、豆角、白菜等各類蔬菜近20個品種,做到自給自足,滿足職工的綠色健康餐飲需求;觀看紅色電影,賡續精神血脈,組織觀看《建黨偉業》《青春之駿》《金剛川》《鐵人王進喜》等紅色影片。在紅色歷史中汲取紅色力量,傳承紅色血脈,增強殯葬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心秉持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困難人員解愁的初心。落實好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成立慰問小組,慰問雞西市立新村五戶退役軍人、孤寡、智障、殘疾等村民,送去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還送去米、面、油、掛面等日用品,解決困難人員的基本民生保障;立新礦嶺南委路段出現下沉,道路坑洼不平,炎熱夏季塵土飛揚,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張正祿帶領干部職工利用下班之余義務修路630余米,并做到每日灑水降塵,切實解決立新礦百姓出行難的問題。近年來,中心積極落實惠民減免政策,2016年至今為1260名困難群體實施惠民減免喪葬費用總計達49.6萬元,充分體現了民政為民的服務宗旨。
“春回大地萬物蘇,山添新綠正當時。”中心成立干部職工志愿者服務小組,深入森林公園參加全市植樹造林活動,用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為國家增添新綠;多次到雞冠區東風街道向陽社區,開展義務清理小廣告活動;每日值班職工義務清理通往中心兩側道路上的紅布條等垃圾。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衛生問題,為創建雞西文明城市助力加油!
面對復雜多變的疫情形式,中心堅持疫情防控與為民服務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門召開會議,明確職責、落實到人、層層壓實,制定《關于成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及指揮部的通知》等20多個防控工作文件,啟動緊急防控措施,限制治喪祭祀人數四人及隨行車輛三臺,設立疫情防控亭,懸掛疫情防控宣傳條幅;設立疫情防控“四道卡口”防線、嚴格落實執行“三寶”(掃行程碼和健康碼、測溫、戴口罩),做好通風、消殺等工作,并制作疫情防控宣傳手冊、宣傳板和標語,張貼布置在服務場所醒目位置。同時,運用微信工作群、網站等方式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確保干部職工和治喪群眾的人身安全,未發生感染事件。主動承擔立新街道2個卡口,持續3個月的堅守,順利完成防疫工作,得到了立新礦百姓的贊譽,立新辦事處贈送錦旗一面,干部職工榮獲抗疫先鋒稱號。殯葬服務屬于特殊行業,全年無休息,在疫情防控期間,殯葬職工更是無私無畏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踐行著每天24小時為廣大喪屬提供暖心、貼心服務的承諾。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雞西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全體干部職工,以“守護生命天堂,奉獻人間真愛”為工作準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本崗位,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更真心、更暖心的服務,為雞西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