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北京 100091)
中國共產黨從一百年前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在履行歷史使命,領導全國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偉大進程當中,總結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取得勝利、邁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回顧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的百年演變并總結其歷史邏輯,既有歷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歷史如同一簇火把,既照亮了過去的輝煌,又指引了未來的方向。
中共中央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做出重要安排。2004年至2020年又連續十七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毛澤東同志一直很重視農業生產。早在1934年,他就提出要把農業生產放在根據地“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毛澤東同志對農業重要性的理性思考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農業關系到社會穩定;其二,農業關系到工業發展;其三,農業關系到國防鞏固,毛澤東同志曾表示“糧食足,軍食孰能不足”;其四,農業關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毛澤東同志認為農業尤其是糧食與人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鄧小平同志有著相似的論述。鄧小平同志認為農業是基礎,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頭等大事;其二,農業的發展是工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其三,農村的發展和穩定是整個國家發展和穩定的基礎;其四,農業是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鄧小平同志認為全國實現現代化要以農村實現現代化為前提。
江澤民同志對“三農”問題也十分重視。江澤民同志曾提出,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只有靠我們自己才能解決。胡錦濤同志的農業思想與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一脈相承,胡錦濤同志指出,“三農”工作是全黨重中之重的工作,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的基礎地位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農業發展,提倡發展現代化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習近平總書記將吃飯問題視為治國安邦的首要問題,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度重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對“三農”理論的研究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實際相結合。
在農業方面,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認為農業的發展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工業發展的社會基礎,更是爭取工農聯盟的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對不同時期的“三農”問題進行探索和改革。毛澤東同志認為,中國要想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就必然要通過合作經濟來過渡。改革開放以來,農業集體所有制和生產經營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鄧小平同志提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完成了對農業生產關系的改革。江澤民同志主張發展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胡錦濤同志主張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發揮市場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推動農業現代化重點是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和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
在農村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消滅城鄉對立是社會統一發展的首要條件之一,需要以下前提:科技融入農業生產、國家支持農業、人口在城鄉均衡分布。馬克思主義關于城鄉的論述不僅在革命建設時期對奪取城市政權有著指導性意義,對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農村建設也有關鍵性作用。毛澤東同志主張通過人民公社將工農商學兵團結在一起。鄧小平同志主張賦予農民更大的自主權。江澤民同志則主張通過村民自治補充之前一元化領導,轉變為村兩委共同治理。胡錦濤同志主張推進農村管理民主以完善鄉村管理體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鄉一體化既要求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亦要求創新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制度,提高鄉村治理績效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農民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農民并不是單一的階級,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的發展,農民之間必然會發生分化與無產階級化。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層面關注和解決農民問題。毛澤東同志主張個體農民要走逐漸集體化道路。鄧小平同志主張給農民更多的自主權,先富帶動后富。江澤民同志提出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民參與非農領域。胡錦濤同志取消農業稅以減輕農民的負擔。習近平總書記則更關注農民職業化,處理好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收入與土地問題,才能吸引有文化、有素質的優質勞動力從事農業活動。
實事求是思想是在我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確立的。革命性質、任務變了,而實事求是思想卻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為我黨制定正確的對農政策提供了思想保證。
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非常重視實事求是和深入調查研究,這對正確認識農民問題和中國革命道路問題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毛澤東同志始終提倡實事求是和調查研究,形成了全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認識論基礎,這是毛澤東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民的土地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指引下,從1950年到1953年,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土改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新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業發展問題是目前的重要問題。在實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體現了集體優越性又提高了個體積極性。
進入21世紀以來,江澤民同志依據農村實際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指出處理好“三農”問題和實現城鎮化是解決城鄉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發展農村經濟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兩個趨勢”的重要論斷。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做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在實事求是思想的指導下,農村精準扶貧始終堅持腳踏實地、立足農村實際、掌握貧困實情、講求脫貧實效,形成了農村脫貧戶、非貧困戶、貧困戶自主幫扶的良好氛圍,最終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機制。
中共中央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引導著我國“三農”的發展,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農業轉型提供了保障,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時加快了國家工業化和鄉村城鎮化的步伐。隨著我國國情與現實問題的變化,根據中央一號文件,農業轉型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改革農業生產形式、改革農村管理體制、實現農副產品市場化。1982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生產形式;次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推進了人民公社體制的改革;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促進農村商品生產發展;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在于改革農產品統購統分經濟制度;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這一階段連續五年發布的一號文件,高度重視農業問題,激活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率得到顯著提升,溫飽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第二階段對農業稅進行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出要增加農民收入;次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6年聚焦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發展現代農業;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統籌城鄉發展。這一階段的中央一號文件使我國城鄉關系發生了重大轉折,極大地推進了我國農村的發展。
第三階段從不同角度著手加快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2012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主要聚焦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2013年聚焦于增強農村發展活力;2014年聚焦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2015年聚焦于加強改革創新;2016年聚焦于落實發展新理念,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2017年聚焦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期間,我國農業由原來總量不足階段進入了新的農業轉型階段,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逐漸凸顯出“三農”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我黨針對這些矛盾發布了一系列的文件,這些矛盾的解決為我國今后農業與農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階段開啟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新時代。2018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聚焦于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新時代以來,國家出臺的各種利農、惠農政策凝聚社會共識,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實踐檢驗表明,凡是代表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的認識和決策,就是正確的。具體就“三農”問題而言,農民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因此一切認識和決策都應以尊重農民利益為前提,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本,各代領導人以不同的方式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
毛澤東同志認為,從長遠看,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將農民組織起來,變個體經濟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集體化路線,是從政策制度方面消除小農經濟存在的基礎,他提出的社會主義制度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同和支持。廣泛的認同感并不能徹底擺脫貧困,而發展農民的個體利益為調動農民積極性展開了新篇章。鄧小平同志承認農民個人利益,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目的是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力。因為“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積極性永遠調動不起來。”
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效果極為顯著,但進入21世紀以后,農民的收入又成了新的問題。江澤民同志深刻認識到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影響農民積極性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非農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切實解決了農民增收難的問題。
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農民的職業化也成了新時代的新訴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因此,中央多次探索解決“如何種地”,使農民這個職業的地位和聲望有所提高。此外,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關心農民增收情況,解決好農民的收入問題對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加大國家助農的政策力度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外在根本保障,推進農民這個群體自身觀念的改變、素質的提升及個人能力的現代化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內在根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