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奎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教學部
射藝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培養優秀人才的一種重要科目。在“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體育特色化發展引導著高校體育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在特有的發展推動下,“射藝”課程引入高效課堂,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搖籃,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上,需積極探索,為培養成績優異、身體健康以及品德高尚的學生而努力,在豐富校園文化和鍛煉身體的同時,能夠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效果。
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高校特色體育文化建設與開展工作有所缺失,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需求難以滿足。導致高校體育教學過于重視對學生身體技能的教育,對“特色體育”的教育有所忽略,對身體技術的外在教學一味強調,忽視對學生內在品格與綜合素養的教育,忽視了特色體育教育對學生體育健康的重要性。這是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最為明顯的問題,也是當今體育課程對教學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據統計,近年來高校在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缺乏文化性,課程大綱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要求,課程的內容比較枯燥、古板、缺乏創新,學生對體育文化知識學習的實際需求不能與其課程相適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特色體育課程的內容設置缺少文化性,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教學效果有所下降。因此,體育課程內容文化性的設置是滿足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要求的首要任務。
學生對體育課程不重視的原因較多,主要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個方面:第一,課程內容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學生在學習內容上興趣性不強,過于枯燥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偏好不符,第二,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的教學管理層忽視了對體育課程的教育,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重要性不夠明確,在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態度不端正、對體育學習不重視,使體育教學的效果有所下降、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也產生了局限性、學生學習興趣降低。這種惡性循環使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有所降低,從而導致體育生活方式不能健康并科學的培養,學生的體能與綜合素質也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射藝文化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而中國作為射藝文化的起源,其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學生不但是知識的汲取者、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發展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射藝文化包含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親身感受并領會射藝的魅力所在,對自身的品行與修養進行不斷的豐富,領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從而喚起學生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信心。在知識學習層面,可被學生所運用的學習資源內容較為廣泛,不僅能夠學習到傳統文化,還能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此同時,在傳統射藝文化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但可以請教授課的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搜索相關資料與查閱書籍解決疑惑,通過發現在傳統射藝文化中運用與推廣過程上的不足之處來解決相應的問題,將體育教育與德育教學相統一、將文化教學與技能教學相統一,從而能夠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據調查統計,在電子設備不斷普及的情況下,學生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占據很大比例,嚴重缺乏戶外活動,因此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射藝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尊禮、敬人的良好品德,還能夠起到強化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如學生肌肉的力量與持久力等。射藝課程中的技能練習和比賽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交流方式,通過體育課堂的學習使學生對射藝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延伸到課后,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2]。除此之外射藝課程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壓力進行緩解,對學生控制情緒等方面也能得到鍛煉,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射藝課程活動當中,有利于學生提高身體素質,使身體與心理都得到雙重的鍛煉。
射藝文化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不僅具備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更是具備濃厚的文化內涵,使民族的精神與價值認同進行充分融合。高校體育課堂通過傳統射藝課程的開展可以推進我國體育文化的建設,使民族文化自信有效增強。在射藝課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可親身穿戴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感受射藝禮儀等方式,使射藝課堂教學更具特色。在校園中創建濃厚的射藝文化環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將學生對傳統射藝文化的認知度加以提升,以便達到推廣射藝文化的目的。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該教學模式是將所有具有競技性的運動項目都采用的常規教學模式,必須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這種教學模式在田徑、足球、籃球、羽毛球、排球等運動項目中都得以實施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因此射藝教學過程中也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普及[3]。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學生健康性原則,具體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人際健康;二是學生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實際情況下的學習要求,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體育興趣進行激發、挖掘并培養,形成終身的體育興趣愛好;四是課程創新性原則,將學生的創新技能激發出來的同時并幫助學生建立創新意識,使學、做、創實現一體化;五是教師多元評價原則,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六加強安全防護的原則,保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人身安全。通過高校體育課堂與運動教學模式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對傳統射藝文化的認識逐漸全面,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科學的射藝技術,還能夠學習到其中包含的禮儀、文化等,實現傳統文化教學、體育教學與德育教學的有機統一。
師資力量作為推廣傳統射藝文化與課程教學的引導者,因此為推動高校射藝課程的有效發展,教師必須積極學習射藝相關的技術和文化,并將其與體育教學充分結合,高校需對射藝教師隊伍重點培養。與此同時,因為缺乏實踐教學經驗,所以部分教學當前在教學方法中還存在著問題。因此高校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從網絡中學習相關的教學內容,并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利用網絡教學的便利性,提高射藝教學靈活性,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使教師與學生都可通過線上教學對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豐富[4]。學生可通過線上教學對高校的師資難題進行解答,獲取更系統的射藝理論知識,使學生對傳統射藝文化的了解更全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確指出建立互聯網與教學、智能與教學的新形態,可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并激發教與學的活力。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在射藝教學中,能夠通過虛擬化的方式為學生講解動作要點,相比于理論教學模式,虛擬仿真教學更加直觀,能夠使學生明確動作的關鍵要點。例如將其應用在課前預習環節中,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創造更加生動的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射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可以通過營造古代射藝運動開展的情境,還原其環境的基本要素,從而能夠顯著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對射藝文化學習的多元化需求。
中華射藝課程引入并推廣的效果直接受高校政策引導、支持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所影響,失去上述條件中的任意一點都有可能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甚至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5]。一方面是練習射藝需要正確引領與規范指導,另一方面是擁有專業射箭場地的必要性。通常情況下的射藝比賽中,文射與武射的距離分別是20m和20m至100m之間,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練習射箭的最佳距離不應低于8m。據調查統計,建立獨立訓練場地的高校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高校都與其他運動項目共用場地,且不具備封閉式訓練場或是40m以上的訓練場地。這些局限性問題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彌補,從而構建科學的教學環境,對風險進行有效規避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對相應的技術動作進行充分理解與掌握。同時,射藝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因此射藝練習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在體育特色文化發展的領導下,高校特色體育中射藝課程建設與開展實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特色課程在實踐發展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不斷賦予新時代內涵與表達形式,不斷優化、擴充并完善,使射藝課程成為特色體育發展中高校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與此同時,在射藝課程的教學中感受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對于高校特色體育教學內容多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