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份 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學
一直以來很多中小學體育教師所設計的課后作業,不僅單一的機械化操練,而且針對性和運用性不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不到運動帶來的樂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為全面發揮體育課后作業的效能,體育教師需結合新時代新課程改革精神,打破體育課后作業的格局與內容,創新設計形式,完善評價體系,確實提高中小學體育課后作業布置成效。
眾所周知,這幾年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堅持推行五育并舉,力度空前,中辦、國辦、教育部先后發布了一系列事關教育改革的重磅政策、重要文件,這里面就包括近期剛剛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以及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這些政策無一例外都跟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有著直接的關系,包括現在正在推進的“五項管理”“雙減”工作,也是為了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課業負擔,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到陽光下去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時期的體育教學主導思想是通過“教會、勤練、常賽”,讓學生體驗到參與體育的快樂。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王登峰司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要保障學生校外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需要家庭社會共同幫助學生實現體育鍛煉的目標,具體做法就是體育作業。由此對體育老師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對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怎么設計課后作業才能激發學生自主、樂意的去完成?也是我們思考的方向。
首先,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關規定進行設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把作業設計為達標類和鞏固類,達標類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達到國家體質健康標準與考核目標。如立定跳遠項目,初一女生要求達到140CM、男生155CM。那么作業設計就應明確組數和次數,可設計收腹跳做三組,每組20個;蛙跳三組,每組20M等。鞏固類作業是老師在教授完新內容、新技巧以后,給學生布計的課后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新技能技術的鞏固和加深對技能的理解與印象,能夠使學生對知識建立正遷移。如學生學完魚躍前滾翻技能后,教師應布置相關的輔助訓練內容,設計原地站立蹬地上擺練習,蹲在稍高的地方向低處做前滾翻,肩肘倒立等。
其次,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設計。因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身體素質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業宜分自選類和合作類。在自選模塊中通過分層設計可以發揮學生的能力,比如對于身體素質和技能較好的學生加強其對技能練習和應用;對身體素質和技能一般的學生,專注于技能技術的培養;對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應注重身體素質綜合練習。讓學生自由選取喜歡的項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合作類項目的設計2人以上的合作練習,如兩人以上的游戲、一對一的比賽或多人比賽等。這類作業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提高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和對其學習的關注。對課后作業的合理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就作業合理布置來說,可以提升學生的技術和技能以及練習速度,為下堂課做好準備;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心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培養其興趣和學習自信心,拓展體育課堂教學活動。
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在課后作業的實施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缺乏自覺性和家長有效的監督,完成效果不理想。如何確保課后作業的有效實施?
1.通過平臺打卡。老師布置的達標類和鞏固類作業讓學生回家完成,發現很少學生會自覺去完成,教師也無法檢查。對于這種情況老師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服務,我們可以嘗試設計打卡獎勵方案,在開學初就組織成立微信群、“班級釘釘學習群”和“小組釘釘學習群”,作為作業提交展示的重要渠道,教師必須加入群中。要求學生自主按時完成作業,同時拍攝完成理論、體能、技能作業的練習所有視頻,并把視頻發布在小組學習群或老師規定的打卡群里。
2.通過微課跟進。教師錄制微課、技能短視頻,并把視頻和音樂設置成鏈接二維碼,通過微信群、“班級釘釘學習群”和“小組釘釘學習群”轉發,開展體育理論知識、動作要領指導等,利用短視頻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觀看和學習,更好地讓學生都能得到能力展示的機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注意設置引導學生線上自主查找資料學習,培養終身自學意識與能力。
3.通過家長助力。課后作業的實施需要班主任和家長的協同助力、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老師將設計好的課后作業發到班級微信群、“班級釘釘學習群”和“小組釘釘學習群”,班主任應協調家長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家長的身份是監督員、拍攝者、裁判員、計時員、練習伙伴、對抗對手等,要切實落實作業的完成情況,跟老師建立密切聯系,發現沒有完成作業或者完成作業有困難同學立即跟老師聯系。同時老師要開通跟學生、小組長、家長的溝通途徑,如采用微信、釘釘、qq或者電話等,讓有疑問的學生能夠及時得到指導與幫助,使學生順利完成每次的課后作業。學生盡量高標準完成練習,并在不斷的練習中體驗運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
對課后作業的評價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老舊的評價方式已無法順應如今教育的發展,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技術動作的學習與了解。如何制定課后作業評價的有效性?
1.注重個性評價。在了解與掌握學生個性愛好和身體素質的差異上進行差異化評價,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習需求。在個性評價時要認真觀察每位學生的表現與進步,以激勵的方式促學生進步。比如老師在課堂上用一個笑臉、一枚小印章、一句簡單的很棒等,都能激發學生的興奮點,縮短和老師的距離。
2.引導自我評價。老師引導學生依據評價標準對自己進行評價,學生在完成動作時錄下視頻對照標準動作,并對自己的理論知識、技能與體能練習情況進行自評,這樣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動作,提高技術水平。
3.組織小組評價。教師通過小組互評方式,讓學生指出同伴的缺點與錯誤,幫助同伴改正錯誤動作。同時教師密切關注各小組,隨時檢查指導,及時引導學生對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有效梳理;老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權,通過小組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溝通、互相交流、相互學習的形式,在這樣的評價實踐過程當中可提升學生探索意識。
4.開展激勵評價。在完成一個技術動作練習中,不管是水平高的還是低的都難以一次做好,須通過多次練習和改進才能達到動作的規定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位學生都渴望自己的表現或完成的動作可以得到老師、同伴的肯定與稱贊,若每次體驗都以不合格而告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覺得自己怎么學怎么練都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于是就自暴自棄,放棄追求技能知識的欲望。所以,教師有必要設計多次評價,即學生完成練習,由教師、學生自己與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后進行修改,最后由教師進行再次評價,若達到規定要求則可以獲得獎勵,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5.落實考賽評價。老師可通過學校每年的春、秋季校運會、趣味運動會、年段的排球、籃球賽等等一些競賽活動,為廣大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從而來考查學生對技能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每年的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每學期的月測、期中測、期末測來了解和判定學生對所教授的技能技術掌握情況,老師再綜合以上的考察和測評給予每位學生一學期的綜合評價。學校和體育組可成立各種獎項,比如評選“最大進步獎”“積極分子”“明星選手”等榮譽稱號,對學年、學期、單元體育作業的完成情況較好或達成規定目標的學生可以獲得相對應的獎勵,從而最大化的發揮評價導向作用,激發學生自覺訓練的斗志,自主訓練習慣的養成。只有自愿的參與才能保障訓練的質量,也只有通過自主鍛煉學生才會感受到鍛煉帶來的樂趣,享受鍛煉對成長的好處,這樣學生的體能水平、體能素養才能夠達標。
總而言之,中小學體育課后作業的合理布置與有效評價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訓練的斗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訓練習慣的養成,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效率,提高技能運用能力。所以,我們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和創新課后作業設計,制定多元評價模式,充分發揮作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