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齊
奮斗是主體為獲得幸福而進行的自主自覺的實踐活動,是最有力量的實踐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人民的幸福生活并躬體力行弘揚和踐行奮斗精神,他在系列重要講話、專題講座、新年賀詞、回信致辭中多次對奮斗與幸福及其辯證關系作了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的論述與闡釋,提出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等重要論斷,形成了具有豐富哲學內涵和深刻價值意蘊的習近平奮斗幸福觀。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以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和價值內涵深刻地回答了新時代黨和人民究竟應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共圓中國夢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對幸福生活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哲學的終極關懷。對于幸福的理解與實現幸福的路徑,古今中外無數先哲都對此闡發了不同的觀點。主觀唯心主義者把幸福的希望寄之于空想;客觀唯心主義者等待上天賜予幸福;形而上學者割裂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聯系,往往把個人的幸福凌駕于社會之上。
1.揭示了奮斗與幸福的辯證關系。“要幸福就要奮斗。”①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EB/OL].(2018-01-01)[2021-6-20].http://military.cnr.cn/zgjq/20180101/t20180101_524082809.html.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和中國古代勤奮哲學,把對幸福的追求看作是奮斗的原始動機,認為奮斗是實現幸福的必由之路,奮斗能為主體帶來更高層次的幸福。幸福生活不是等出來的,也不是想出來的,更不是靠他人的施舍得到的,幸福是主體通過自身的奮斗所創造的。奮斗是幸福之母,只有通過奮斗才能實現幸福。
“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奮斗是幸福的[N].人民日報,2018-02-14.主體不僅可以通過奮斗創造幸福,還可以收獲奮斗本身帶來的幸福,奮斗的過程充滿了幸福。這一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類本質的思想,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人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改造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完成向人的類本質的復歸。
2.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出發考察奮斗與幸福。“我將無我,不負人民。”①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N].人民日報,2019-03-24.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強調把個人的奮斗同國家和民族的奮斗聯系起來,把個人的幸福同整個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幸福相聯系,強調要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將個人小我融入社會大我之中,把每個人的奮斗凝聚成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合力。如果個人的奮斗脫離了社會和人民群眾,那么個人的幸福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如青年馬克思在中學作文中寫道:“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為多數人的幸福而奮斗,是將個人價值與人的類價值相統一的過程,是一種超越了感官上的享受、物質上的奢靡的高峰體驗,是更高層次的幸福。
3.把奮斗理解為曲折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奮斗是曲折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③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2-15.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奮斗曲折性的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奮斗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奮斗必然伴隨著艱辛與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奮斗的一般規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項空前的偉大事業,奮斗的道路上少不了艱辛與曲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砥礪奮進接續奮斗。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我們不禁發問:是什么支撐著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為了誰在奮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深刻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深層動因。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精神的偉大賡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邏輯起點和鮮明底色。
1.邏輯起點:為人民幸福而奮斗。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超越了以往帶有狹隘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的英雄史觀,揭示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闡明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新時代全黨的奮斗目標,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黨一切奮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帶領人民在新的歷史征程接續奮斗,不斷創造人民幸福生活。“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從習近平總書記就職講演至今,他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及人民。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始終為人民不懈奮斗、同人民一起奮斗。”⑤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2-15.在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要論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⑥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04).這些充分表明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中國共產黨持續奮斗的終極動因,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邏輯起點,體現了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始終堅守人民立場、著眼于實現人民幸福生活。
2.鮮明底色:為民族復興而奮斗。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1840年以來,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封建王朝的腐朽,中華民族持續衰落遭受了深重的苦難。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奮起反抗,涌現出無數仁人志士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然而他們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國的命運,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就歷史性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自此中國共產黨就帶領人民踏上了百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實現復興夢的關鍵性歷史時期。“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中國最鮮明的主題,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實現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寄希望于黨和人民的共同奮斗,全體人民要用實干托起中國夢。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①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為民族復興而奮斗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最鮮明的底色。
馬克思恩格斯準確把握時代潮流,在吸取了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批判繼承資產階級幸福觀、英法兩國空想社會主義幸福觀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幸福觀,這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思想淵源。
1.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以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實踐觀、人民觀、價值觀、共產主義觀為基石,凝練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認為,幸福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在滿足一定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通過自主自覺的勞動實踐創造更美好生活和更高文明境界以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現實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內在地闡明了幸福與勞動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幸福離不開勞動實踐,勞動實踐創造幸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揭示了人的異化、人的不幸福的根源——生產資料私有制,馬克思主義幸福觀還指明了實現全人類幸福生活的道路,即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宣言》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的幸福生活繪制了藍圖:“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條件。”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667.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的價值歸宿,在那里個人的幸福將與全社會的幸福高度統一。
2.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的繼承與發展。首先,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在理論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繼承與發展。其繼承性主要體現在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秉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人民觀、價值觀、共產主義觀。其發展性主要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轉化、黨的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不僅進一步闡明了奮斗與幸福的辯證關系,深刻揭示了新時代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還將奮斗幸福觀貫穿于“統攬四個偉大”的全過程,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何為奮斗,為何奮斗,為誰奮斗,怎樣奮斗;何為幸福,如何實現幸福,靠誰實現幸福等重大問題。
其次,習近平奮斗幸福觀還通過新時代的治國理政實踐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守正與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開創了新時代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局面: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全國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全國人民接續奮斗提供了深層動力;民主法制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保障;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提供了精神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環境基礎;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為全國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外部條件;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為全國人民砥礪奮進提供了堅強領導。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以其獨創性的理論和開創性的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觀在新時代最鮮活最現實的表達。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善于創造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內蘊著豐富的奮斗精神,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生成的文化基因。
1.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的奮斗觀。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華夏兒女血脈里流淌的勤勞奮斗精神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并不斷迸發新的力量的重要原因。勤勞勇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熔鑄于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中華文化中不僅有盤古開天地、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反映奮斗精神的古代神話故事,更有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的鮮活故事反映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頑強奮斗的精神;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不止情懷;“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實干擔當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奮斗挫折觀;“茍利益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奮斗情懷等等,充分彰顯和承載著華夏兒女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價值品格。
2.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對中華傳統奮斗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智慧,他常常引經據典、化陳為新,將傳統文化中的奮斗精神與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結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例如,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他引用《左傳》“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強調勤奮創造人生精彩。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激勵全國人民特別是有志青年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通過艱苦奮斗實現美好理想。此類中華傳統文化中催人奮進的格言警句常被習近平總書記所引述、征喻,成為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得以生成的思想養分與文化基因。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發揚“釘釘子”精神、將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奮斗史,也是一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造幸福生活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奮斗史成為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歷史底蘊。
1.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奮斗觀。在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時,毛澤東針對黨內出現的享樂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提出“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其中一個“務必”就是“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438-1439.,警醒全黨要經受住執政后的考驗,必須在勝利面前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葆共產黨人的奮斗本色,繼續艱苦奮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通過酸菜和蘋果的故事生動地講明白了一個道理:“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深刻總結了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生命力與戰斗力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艱苦奮斗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鮮明地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就是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黨員、干部必須要以身作則發揚和踐行奮斗精神。在此背景之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奮斗精神提煉到黨的基本路線中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世紀之交,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江澤民多次強調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并發揚艱苦奮斗作風,腳踏實地地為黨和國家事業奮斗,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被腐蝕,并始終保持生命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胡錦濤當選國家主席不久便前往西柏坡學習考察,他重溫了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始終同“兩個務必”緊密結合起來,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他還指出艱苦奮斗精神是民族、國家、政黨的精神支撐。
2.習近平奮斗幸福觀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精神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習近平奮斗幸福觀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為歷史底蘊,與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幸福觀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對“三大規律”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和凝練了新時代奮斗精神的新內涵,在“兩個大局”的時代際遇和風險挑戰中把握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精神,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精神貫穿于統攬“四個偉大”的全過程,大道至簡地闡明了奮斗與幸福的辯證關系,形成了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②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1-01-01.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并凝練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正是始終不畏艱難、不懈奮斗才能由弱到強、由小到大,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奮斗精神正是貫穿百年黨史的主線。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精神內核,它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以昂揚奮進姿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精神動力,是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實現復興偉業創造幸福生活的最有力的動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