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紫剛 熊 怡
(1.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43)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10月發布的《2020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預測在2025年,全球就業市場最需要的10類能力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別是分析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我國傳統教育所注重的讀寫算等能力未在榜內。因此,我國的教育需要主動適應新環境、新技術、新業態,加快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質量。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教育培養模式,對于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高質量人才培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土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質工程等專業的基礎課程,涵蓋了復雜的理論基礎和工程經驗。本文針對土力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對土力學課程教學手段和模式進行改革,對提升土力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完整的教育應該包含三方面內容,分別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這三方面在教育當中又有著不一樣的角色定位。在教育過程中,知識傳授是最基礎的部分,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培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一體”則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新型學習共同體。“三位”教學理念和“一體”相結合,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貫徹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教育理念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1]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大環境的不斷變化,傳統的教師在教室教、學生在教室學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把“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中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內涵和實現途徑真正融入課程教學,值得深入探討。
土力學課程是土建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課時上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理論部分,占32課時;另一部分是實驗部分,占8課時。課程內容主要講解應力計算、沉降計算、有效應力原理分析、地基承載力分析、穩定性分析等理論內容。實驗課程有輔助作用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室內教學。土力學是力學在土木建筑中的應用,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課程。目前,課程設置上只安排了實驗部分,沒有實踐部分,導致教學與實踐的脫節。教學模式主要還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記筆記,這對土力學這類工程應用型課程來說,教學效果不高。學生沒有親身體會工程中力學的應用,只能靠老師的講解或圖片、視頻的說明,學習上較為被動。工科課程,一些知識純靠聽講,很難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只有靠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才能理解、應用所學知識。
有學者針對土力學課程教學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45.96%的學生對土力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程度較低,56.06%的學生不集中精力聽課,43.43%的學生課后幾乎不和任課教師交流。[2]由這一調查結果可知:大部分學生對土力學課程的重視程度比較低,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授課時沒有運用多媒體,課程案例比較老舊,趣味性較差。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溝通僅限于課堂,課后幾乎沒有或者很少交流,師生關系需要進一步加強。
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教育的真正價值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奮斗精神。在傳統的教育理念里,教師只是知識的傳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習者不應該只是被動地從外界環境和教師那里獲取知識,而應該去探索知識,提高自身能力。教師也不應該只是單純地教授知識,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能力,充實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疫情期間,為落實教育部提出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倡議,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通力合作,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免費的網絡學習平臺和網絡學習資源,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受到更多的關注。
土力學課程線上教學:一是教師可以整合和分解課程重點理論知識,將每章節的知識點以錄制小視頻的方式上傳到課程學習平臺,有利于學生構建課程知識體系,便于課前、課后學習、鞏固。講解知識點的視頻,學生可以重復觀看,以達到對每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教師可以根據每章節知識點找出典型實際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學會應用。教師可以對熱點案例結合課程知識點進行視頻講解,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快速地掌握,引起對課程的興趣,有效地將現實和課程知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激發自主學習能力。三是教師可以建立課程交流群,充分利用學習軟件互動功能,讓學習了該課程的學生或對該課程有興趣的學生隨時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可以利用學習軟件中的簽到、彈幕、匿名提問等互動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時引導探討問題。
線下教學: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更靈活。除了傳統的講授法之外,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把課程內容以項目任務形式分發給班級各小組,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解決項目任務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團結協作。[3]此外,土力學試驗部分教學,可以將限于室內的液塑限試驗、直剪試驗、固結試驗拓展到課外實習實訓中,在工地現場進行講解,如土壓力、基坑降水等,讓學生對土力學課程知識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體會。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互補各自不足,比如:線上教學模式更需要學生主體的自覺性,雖然可以通過實時定位簽到,但是線上刷課的現象也比較多;另外,線上課堂教學的生動性不如線下課堂,線上課堂也能彌補線下課堂的不足。在疫情期間,土力學課程既可以積極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又可以堅守線下課堂教學主陣地,總結教學經驗,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提升學生的能力。當前高校不少學生還是記筆記,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此類學習方式對高校學生來說已經不適合了,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主動思考能力。在提升學生能力的目標下,教師應充當學生的“向導”,需要引導學生面對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土力學課程具有理論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課程教學要以問題為導向,教師引入合適的案例,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逐步提高導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滲流破壞問題時,先引入我國九江大堤決堤的現實案例進行分析,依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問題原因—解決問題的順序,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
課程考核可以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試卷得分占60%,小組項目案例討論占15%,實驗或實踐占15%,平時表現占10%,利用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方式,提升學生解決問題、主動思考、團結協作、創新思維、信息素養能力。轉變課程考核方式,讓學生參與課程,從被動地獲取、接受知識,到主動地獲取、發展知識。如小組項目案例討論,每個學生都能參與,主動地分享、獲取知識,加強了團結協作的能力。
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使其思維更發散,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得到增強[4],有助于在固定的知識領域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從而提出有創新性的想法,提高自身能力。
教師的使命和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要求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從而實現個體的價值,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然而,現在大多數教師重在“教書”,忽視了“育人”,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塑造價值,實現存在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學習,提高思想政治和育人水平,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以高質量的課程思政教學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其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5]
土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課程的知識點在現實工程中運用廣泛,既有思想性,又有倫理價值。教師應根據不同章節內容選取工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中加入思政元素,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專業自豪感、專業責任感、工匠精神價值觀。如課程的第一課,教師可以先介紹茅以升先生和黃文熙先生等土力學奠基人的事跡,在艱苦落后的年代,放棄優越的條件,回國建設祖國,不斷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提升國家科技實力。讓學生通過現實的例子和人物事跡弘揚崇高的家國情懷;在講解土的壓縮性板塊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乘坐高鐵的感覺,播放硬幣在高鐵車廂內樹立不倒的視頻,從而引出軌道沉降控制技術,讓學生認識到專業的重要性,提升其專業自豪感。[6]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教育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的角色也在變化。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的塑造。本文通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土力學課程中運用的探索,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擔當教書育人使命,為國家培養更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