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越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607)
在以國家新工科建設思路為指導,建筑業信息化為目標的戰略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為國家培養新的創新性人才,工程造價專業建設也急需開拓新的發展模式。校企合作機制在高等院校的深入展開,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注入了新活力。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熟悉BIM技術,對培養跨領域整合信息的復合型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建筑項目具有施工周期長、高成本、高消耗、施工過程不可逆等特點。在現今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工、材料、運營成本都處于歷史高位,“營改增”后帶來的成本增加,使建筑企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而恰在此時,市場需求緩慢下降,中國建筑業進入低速發展的“新常態”。新形勢倒逼傳統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而這一過程需要整個建筑業加快信息化發展,BIM技術、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將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
住建部2016年編制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增強BIM、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還提到了未來發展目標:到2020年年末,建筑行業甲級勘察、設計單位及特級、一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掌握并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的一體化集成應用;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到2020年年末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工程造價作為建筑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必然要搭上信息化的列車,具備BIM技術能力的人才方能在未來崗位上站穩腳跟。
工程造價是一個對人才質量需求兩極分化的專業。行業下游工作量巨大,但工作內容難度不大,在建筑業戰績輝煌的十年里,大量的求職人員進入工程造價行業。由于下游工作比較簡單,入行門檻很低,許多非專業人士經過短期培訓便進入工程造價行業從事工作,致使行業內部人數飽和。另外,非專業人員的聚集又讓人對工程造價專業產生了含金量低、職業前景不遠、不需要高質量人才的錯誤認知。短視的社會風氣讓眾多工程造價專業學生迷失了努力進取的方向,看不到行業上游崗位需求是什么,在下游崗位的內卷中誤認為自己已經觸及了職業的天花板,導致眾多優秀建筑企業尋覓不到真正的高質量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
為滿足行業對BIM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及國家在新工科建設中對未來工程師的要求,培養工程造價信息化專業人才已成為高校專業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但在網絡技術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依賴傳統教學模式是無法達到目標的。過往的理論教學學時較長,學生對其缺乏興趣和耐心;而信息技術需要實踐學習和廣泛涉獵才能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
目前,高校工程造價專業BIM技術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BIM算量軟件綜合實訓、BIM計價軟件綜合實訓、BIM三維建模、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熟練運用BIM軟件進行三維建模、計算工程量和工程計價,了解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理念,促使學生認識三算對比的重要性,構建全面的工程造價知識體系和宏觀經濟認識。
目前,高校開設的BIM課程以某一軟件操作為主,雖然市場上已經有了各種版本的教材,但多偏向于基礎操作,教材中雖有案例,也難以達到實際工程狀態。當代大學生生于信息時代,對軟件的基礎學習能力和操作熟練度都很強,只是缺乏實踐經驗。教材中的知識點很多是模板化的,在整個BIM技術的學習中,學生無法體會到信息化技術帶來的便捷性,更無法擁有能運用到實際生產中的技能。因此,大部分學生覺得學而無趣,學而不精,教學目標也未能達成。
BIM屬于新技術,高校很多教師也未能熟練地掌握,或者是操作水平還較低的,因此無法在課堂上將BIM技術的優越性充分地展示給學生,也就無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個問題也制約著BIM技術在高校的推廣。[1]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又缺少實際工程項目工作經驗,因此BIM軟件教學也難以深入和透徹,更無法為學生解答實踐性問題。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往往有依賴性,如果教師不能向學生展示出較高的技能教學水平,學生就會消極地認為新技術用處不大,或者否定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無法學會。這種消極心理會成為高等院校實踐教學建設路上的絆腳石,再高的投入也無法收獲好的結果。
當今國內有很多從事BIM軟件開發的優秀建筑科技企業,為中國建筑業信息化、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可由于知識產權、自主研發和市場占有率等諸多因素影響,讓各類BIM軟件使用成本極高,且使用環境受限。目前高校都為BIM軟件使用提供專用機房,里面配置了較高等級的計算機。機房內需要連接BIM軟件使用網絡密碼鎖,唯有連接網絡密碼鎖的計算機才能運行BIM軟件,這樣就導致學生只能在“上課”時間內,在固定教室完成學習和實踐,而其他時間和地點則無法繼續進行實踐操作和練習,根本沒有達到培養BIM技術人才的終極目標。
加強“校企合作”向更深層次邁進,可以選派工程造價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去學習BIM相關知識,或從事短期相關崗位工作,參與施工企業的BIM應用實際工程項目,增加實際施工閱歷,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切身體會BIM技術對建筑信息化的幫助。[2]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際工程案例的教學方法,還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課程內容飽滿度。同時,學??梢云刚埰髽I中優秀的工程師來學校輔助BIM技術教學工作,指導工程造價BIM軟件實踐課程,或者解答學生較為深層次的軟件操作問題。通過校企合作,搭建教師和工程師之間互相學習的橋梁,實現高校與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借助企業的優質人才儲備,為高校工程造價專業建設提供幫助,促進工程造價專業建設成一支既有豐富理論研究基礎,又有工程閱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3]
大部分高校工程造價專業引進的BIM相關教學軟件主要集中在Revit、廣聯達、求實計價等幾個軟件上,每個軟件各有各的優點,有的精于三維建模,有的精于工程量計算,有的精于組價,但均沒有構成完整的工程造價體系。軟件的局限性導致工程造價實踐教學體系的缺失,學生無法使用某一種BIM軟件完成整個項目工程造價實例的模擬,不同軟件中細微的操作差異也破壞了學生學習操作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各種軟件對計算機硬件的配置要求不同,加上后期軟件程序升級、維護,或國家定額規則和指導價格的變動,均會引起軟件大規模的變動,對高校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長期投資。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建筑科技企業能夠支持或租借部分硬件及軟件設備,為高等院校專業教學配置專用BIM軟件和計算機機房,幫助高校減輕資金負擔,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使用BIM軟件。同時,高??梢猿蔀榻ㄖ萍计髽I產品優秀的推廣者和企業人才培養儲備中心,二者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在建筑業“低需求”的狀態下,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實踐學習活動和畢業實習、就業變得愈發困難。施工企業不愿負擔培養新人的成本,又希望得到已具備基礎BIM技術的畢業生。而“校企合作”機制滿足了多數用人單位的基本需求,將BIM技能培養的工作留在了學校完成,給在校大學生提供了步入社會前最真實的崗前培訓。參與校企合作的建筑業各類企業,也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參與工程實踐和專業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過程中切身感受自己的專業的社會定位及潛在工作崗位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在與工程師共同工作的時間里,大學生明確了自身的人生目標,職業追求,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今后就業打下基礎。
大學本科畢業生人數一直在擴大,每年夏天普通高校都面臨巨大的畢業生就業壓力。相較于其他領域,建筑行業是大學本科生就業率較高的行業之一,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建筑業對年輕勞動力的需求也在下降,就業形勢與前景都不容樂觀。校企合作是目前提升工程造價專業本科生就業率的好途徑。學校在與企業相互了解、信任基礎上,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工作,聽取企業對專業學生培養的建議,并落實教學工作。企業一旦認可高校的培養模式,肯定學生能力,認可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能力,便能夠保證高校學生的就業去向。學校和企業一同完成對未來需要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并簽訂就業協議,保障了高校就業率。
很多人的職業與自己所學專業不符,這種物不盡其用、人未盡其才的社會現象是對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而校企合作可以改變這種狀況。企業愿意和高校一起培養人才的前提條件便是專業對口,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找與自己不相干的學校合作。因此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一定是專業對口的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能感受到企業文化的氣息,接受了專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文化教育。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明確了今后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及發展路徑,在畢業之后能夠很快融入公司的生產生活中,產生認同感,進而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期待吻合度。[4]
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已然完成對未來職業崗位的探索,清楚并認可自己的發展前景,有著明確而樂觀的職業預期。具有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樂觀進取心態的年輕人在職場中一定能爆發出驚人的創新力,推動企業向前發展。這種心理素質和職業素質皆優秀的高校畢業生是企業最渴望的人才,也是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專業人才的終極目標。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全國很多應用型高等學校屬于初級應用階段。學校方面希望企業的新科技技術和專業人員幫助高校補上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短板,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和就業機會。企業方面希望借助高校影響力來擴大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得到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后備人才力量。二者在合作中能各取所需,互利共贏,便有了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機制的實踐基礎。以我校工程造價專業采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在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參與合作企業的高度肯定,保證了我校工程造價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機制,可以讓更多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熟練運用BIM技術,滿足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能力需求,提高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源源不斷地為智能化建筑產業輸送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