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景佳琪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上海 200000)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當下,海量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多元的網絡空間更加紛繁復雜。面對多樣化思潮,作為互聯網最忠實的受眾,當代大學生在私人化、娛樂化的媒體迎合下,更易被信息蠶食。信息帶來的災難之一即“信息繭房”,受眾被興趣和偏好引導,將自己置于舒適的空間,久而久之困于被信息包裹的繭房中。大學生盡管具有一定的信息篩選和判斷能力,但也難免在自我選擇和算法推薦下陷入信息窄化和觀點極化的怪圈。在這種困境下,研究“破繭”之策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本身具有極強的遮蔽性,圖片、影像、聲音、文字以各不相同的姿態進行現實的濃縮,構筑成一個虛擬的想象世界,而這個世界并不能完美復刻現實,只是現實世界的投射。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信息解釋和價值判斷本身便帶有很多不真實的元素,而信息獲取的選擇性更會加大這種認知局限。早在世紀之交,就有學者就這種現象進行討論,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產生知識》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在信息傳播中,公眾會根據自身的信息需求和愉悅取向選擇特定的通訊領域,個人日報的產生導致了“信息繭房”的出現。自主選擇信息導致認知范圍的閉塞,形成難以改變的先入之見[1]。
人們先天具有選擇性接觸的本能傾向,在多種信息刺激同時出現時,選擇與自己觀點更為契合的一方,自動過濾相矛盾的觀點。這種心理決定了在信息獲取階段,受眾的主觀色彩已經占據一定位置。久而久之,人們會成為信息偏食者,甚至陷入信息孤島。
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如何“登場”,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數據算法依靠強大的數據分析,精準把握用戶的喜好,推薦大量的同質化信息。自微博平臺誕生以來,類似精準推送的用戶端層出不窮,如今日頭條、抖音。個性化推薦看似減輕了信息爆炸時代受眾的信息負擔,實際上媒介建構的擬態環境構成了受眾的所見所聞,媒介從引導者變為無形的控制者。
一旦陷入“信息繭房”的思維陷阱,人們則會進入闡釋循環,自己促發自己,自己維護自己。若已經形成觀點,在相似問題出現時便會產生評價定勢,傾向先入為主,強化自身觀點。在出現相悖觀點時,人們會陷入認知失調,產生觀點分歧,在認知不協調的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堅定信念,強化信息排除異己。因此,個體的心理傾向和媒體環境交織使受眾處于一個封閉的繭房中。
相同觀念聚集,構成虛擬的封閉圈群,在圈群內可以共享信息、交互觀點,個體化觀點可通過圈群上升為多數人的意見,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的傳播渴求,圈群的內聚力也依靠同質觀念的聯結[2]。同時,圈群文化帶有強烈的排他性,觀念相悖的兩個圈群出現矛盾和競爭,甚至走向兩極化,在更高層面表現為價值觀的離散。因此,群體極化現象出現,就一個觀點討論的群體態度相比個人觀點更加偏向極端。主流群體構成了強大的輿論力量,而持有少數意見的人出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通常保持沉默,導致了新異觀點的無限沉默。這種現象發展到一定程度,則表現為群體盲思,出于群體的壓力,人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判斷力以及批判思維產生退化。
信息的精準推送與不斷滿足個人偏好的選擇,使得同質化的觀點不斷循環傳播。其一,人類傾向于將可感世界等同于真實世界,而“信息繭房”價值觀形成的信息環境是片面的、單一的,因此在此環境下生成的價值觀易走向局限或極端。碎片化的信息汲取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培養走到“盲人摸象”般的境地。其二,信息繭房現象較多地出現在網絡媒體中,大學生雖然是網民中的知識群體,但由于其對孤立的恐懼感,群體的意見氣候仍會對大學生產生輿論壓力,從眾心理的有機可乘造成正能量聲音的淹沒。為了避免“與眾不同”,有一些大學生甚至會放棄自己的立場,對優勢意見表示沉默甚至認同,進而將這種共識作為事實依據或者為人處世的原則,并且在不斷的強化中內化為價值觀。
其一,精準推送使大學生接觸的知識領域受限。接收的信息多為感興趣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無形中排斥了其他領域的信息。比如大學生往往關注與自身專業有關的知識,忽略對其他領域的涉獵,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二,信息繭房帶來的思維惰性使大學生難以跳出固定思維的框架,個人對獲取全面信息的權利讓渡不利于獨立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潛在的能力發展被定勢的思維束縛,原本可能被自我挖掘的潛能也被遮蔽,遏制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
其一,人有尋找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群體的趨向,信息繭房的出現使其弊端更加顯現,使得大學生與異質群體的交流和進步的機會減少、溝通和合作能力下降。其二,信息繭房作用下形成的網絡圈群具有簡單化和隨意性的特點,這與真正意義上的人際交往有明顯區別。因此大學生容易走進社會交往的誤區,只求刺激不求真誠。其三,虛擬的社交空間使現實生活的熱鬧被網絡空間的喧囂取代,導致在網絡空間侃侃而談的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卻產生社交恐懼,造成社交能力下降、社會黏性減弱。信息繭房為大學生逃避現實交往、有意忽略現實的磨煉提供了借口與機會,成為習慣性逃避、選擇性漠視等思想的溫床,使大學生在面臨真正的社會時適應能力下降。
首先,高等教育出現片面重視網絡信息,忽略其他渠道來源信息的情況。大學生沉浸在互聯網引發的信息浪潮中,忽視了對社會生活中實地的、鮮活的信息的獲取。因而高校應該為學生提供信息獲取的多元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社會現實生活的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走出舒適圈。
其次,哈羅德·伊尼斯在其著作《傳播的偏向》中提出了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的概念,互聯網傳播的廣泛性和共享性,使傳播出現了空間偏向的轉移,即注重信息的橫向擴散。在教育生態中,同樣存在這類問題。多樣的資源庫、檢索系統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但是學生使用時通常只是粗泛的瀏覽,看過的信息會被大量未來的信息沖淡。長此以往,由于缺乏對信息的深入研讀,信息的廣度看似拓寬,實則并未深入學生的腦海,學生的信息判斷力和分析能力會降低,難以破繭。因此,教育的精準化、個性化是必然要求,教師要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需求,匹配適合的信息資源,鼓勵學生在已有興趣的基礎上自由探索。學校要營造深度學習的信息環境,加大信息資源建設,建立個性化服務體系,在知曉、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綜合分析、理性評價,幫助學生認識更加多彩的社會生活,突破信息繭房。
信息素養成為新時代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之一。國家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對新媒體時代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提出:“實施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活動,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評估模型,啟動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測評?!标P于將信息素養評價納入學生評價體系等政策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視和急迫。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雖然國內學者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標準的構建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且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確定了指標權重,但是研究成果并未充分運用到實踐中,使得學生信息素養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因此應該加速將信息素養納入學生評價體系的進程,并為相關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成果提供政策和條件支持,促進評估模型和評價方式的不斷改進,完成并完善我國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
推廣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有很多,學校課程方式被公認是一種更為主要和高效的方法。國際上一些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列入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體系,發展出多種獨立課程和植入式課程[3]。但在中國,盡管不少學者已經認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但深入的研究仍較為匱乏,對于媒介素養的探究則更加稀缺。
圍繞媒介素養的定義和內涵,根據受眾具有廣泛性的特點,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內容,選擇上應具有通俗性和適用性的特征。與專業課程所不同的是,媒介素養教育既應注重理論的學習,也應注重能力的獲得和實踐的積累,因而課程內容應包括:
(1)媒介基礎理論教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基礎的媒介理論與用途分析。
(2)媒介信息內容教育,包括信息的傳播方式、制作過程等內容。幫助大學生提高對媒介信息意義和價值的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對信息的質疑能力和評估能力。
(3)媒介基本技術教育,通過技巧的學習和使用,提高信息生產和創造能力,增強利用媒介素養服務于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能力。
(4)媒介倫理道德教育,旨在幫助大學生跳出工具奴隸的陷阱,走出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誤區,成為信息的主人。
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高校的作用舉足輕重,設立相關課程體系是其核心組成部分。因此,高校應不斷探索,結合本校的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條件,依據實際,摸索出符合現階段發展且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條件完善的高校可以面向全校師生將媒介素養課程設置為公共課;條件不完善的高校,可以將媒介素養課程作為部分專業的選修課;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以不定期開展論壇和專題講座。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探索,在充分分析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行動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順應時代發展和符合校情的課程教學體系和課程模型,促進大學生篩選信息能力、批判能力及邏輯思辨能力的提升,以養成正確的媒介觀和價值觀。
在高等教育教學中,貫徹批判性思維教學形式有利于破除“信息繭房”對大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限制,提高媒介素養課程的實效性,從而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教師本身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知識和素養,而且要始終貫徹批判性思維教學。具體而言,教師指導、幫助或喚醒學生探究并尋找答案,關注能使思維合理且有效發展的途徑和方式。教師在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動性方面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挖掘創造性和潛能,在教學和教材的基礎上提供多種材料,帶領學生做信息的主人,并充分發揮學生中“意見領袖”的作用,在批判性對話和思想碰撞中比避免學生陷入“信息繭房”的陷阱,不為知識和信息的繁多所迷惑,做清醒的思考者。
當今社會信息包羅萬象,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時,私人信息空間的極端封閉也給社會各界帶來巨大挑戰。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蓬勃力量,更應盡快破繭而出,這也昭示了高等教育在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方面還有很長的改革創新之路要走。大學生要學會識別信息,利用信息,拓寬信息視野,破除“信息繭房”,未來才具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