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婷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6)
人際關系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青少年作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正處于成長黃金期,人際交往能力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早在兩千年前,孟子就對人們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和諧提出了批評。“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孟子預設了兩組對比情形:一是手指頭有缺陷比不上別人,人們會想盡方法治好它;二是內心不如別人,人們卻覺得并沒有什么。孟子認為這就是不知輕重主次。
那么如何應對心理上的不和諧呢?關于心理上的雙趨沖突,孟子有一段經典的義利之辯,面對魚和熊掌這兩種皆為他愛好的東西,孟子“舍魚而取熊掌”,這種選擇符合人們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比較意識;在這一選擇基礎上,孟子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生命和正義兩者相比較,又該如何權衡呢?他答道:“舍生而取義者也。”[1]
實現心理和諧的最好方法是寡欲。“養心莫善于寡欲”,修養一顆善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抑制自己不切實際的欲望。孟子注意到了社會物質環境對心理和諧的影響,他講道:“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意思是說,無論什么東西,只要能夠得到必要的滋養,它都能夠茁壯生長;相反如果失去了必要的養分,什么東西也都會走向消亡。心理和諧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而且受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倫一詞包含著多層含義:一是指人與人之間尊卑長幼的關系,二是指人們相處時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孟子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關系是五倫關系的核心,孟子認為事親、尊親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表現。父慈子孝是良好和諧的父子關系的最好寫照。君臣關系,孟子主張君臣之間應該在有原則的基礎上交心,君主要堅定原則做一位仁君,作為臣子在君主行為不當,犯有過錯的時候應該極力勸諫君主。夫妻有別,是說夫妻之間各盡職責。長幼有序,指的是家庭成員以及親戚長輩之間的關系。朋友有信,朋友是個體由于志同道合而結成的關系,朋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
孟子是明確提出五倫關系的第一人。他針對這五種關系提出了明確的道德要求,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
孟子希望通過個人發揮自身所擁有的仁義之心和國家所實行仁義之政這兩個方面來構建和諧社會[2]。
孟子提倡以仁義處理人際關系。仁心,就是人們常說的善良之心、惻隱之心、羞恥之心,義,就是人們所走的符合道德行為規范的正義之路。他強調君臣父子兄弟以及普通民眾之間的交往都應該秉持“懷仁義相接”的原則。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擴充了仁義的對象和范圍,對父母是“事親”;對有血緣關系的人是“親親”;對沒有血緣關系的普通民眾是“仁民”;對人類以外的萬事萬物是“愛物”。
孟子提出“仁政”學說,希望在封建社會建立王道。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產”,保障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開支,維護好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進而對民眾進行倫理道德教育。這正是孟子所描述的“明君制民之產,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3]的理想狀態。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與其他個人之間溝通想法、交流信息、表達個人感情和協調行為方式的互動過程。
1.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我們生命中出現的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父母在撫養子女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最穩定的人際交往模式。大學生面臨著更多的誘惑,青春叛逆期到來。父母與子女相隔較遠、父母思想老派跟不上時代潮流、子女忙于自己的校園活動忽視疏遠父母等問題,很容易導致溝通交流不到位,親子關系不融洽。
2.同學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的交往對象大部分是同齡人。當代大學生思維開闊、精神飽滿、興趣繁多,他們希望通過廣泛的交往得到別人的認同。同學關系為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來維持,也需要一定的溝通方法來確保我們良好的人際交往。
3.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得雙方在深層次上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大學校園中的生活,既要應付得了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又要應付得了復雜交錯的人際關系。大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往,也是一門需要投入精力的課程。大學教師閱歷豐富、知識淵博,在學術上會給我們提供更開闊的思路,幫助我們在專業領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與教師搞好關系,也會在生活中少走彎路,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大學是學生人際關系發生社會性變化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和未來事業很重要。
1.自卑嫉妒
當一個人面對一個暫時無法處理的問題時,他傾向于認為自己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心理就叫作自卑。自卑主要是因為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會與同樣做過這件事的朋友進行對比,了解自己處理同等意外的能力,進而對自己處理特殊狀況的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大學生處于更加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心理需求長期不滿足,自然會產生“我不重要,沒有價值”這樣的自我認知。
人際交往中最要不得的情緒之一就是嫉妒,社會比較無處不在,嫉妒是種很常見的情緒。嫉妒是個體對他人所擁有的優勢以心懷不滿為具體特征,一種憤恨不悅的破壞性的負面心理。大學校園中人才濟濟,但也會有一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到別人身上,只能看到別人的優秀,而不付諸行動尋找機會提升充實自己。
2.自我中心
現階段的大學生基本屬于“95后”或“00后”,享受了得天獨厚的家庭關照。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們缺少與不同的人交往的經驗,造成了他們與他人交往中的種種問題。
在大學校園里,存在一群這樣的人,他們只按照自己的喜好拓展人際關系,對外界的甚至是與自己無關的人的各種話語反應比較敏感,因此在交際中盡量使自己保持沉默。這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人們在相互的交流溝通中也就是交往中才能互相理解,才能逐漸改變自我中心,從而遠離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4]。
3.功利虛榮
人都是具有趨利性的,做任何事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對于上進者來說,理想和奮斗的過程本身的意義更大,對于功利者來說,可能最終的利益結果更重要。適當的功利心對于個人自身發展來說并不是壞事,而功利心太強的人只考慮既得利益,而不過多地注重事情本身所展現的樂趣。虛榮是一種過度的或者是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人們為了獲得榮譽和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個人情感。
中國人素來崇尚和諧,和諧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和諧而有序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個人發展。
1.求放心
“放心”就是指人的善良本心丟失了,“求放心”也就是把丟失的善良本心找回來。求放心就是要求人們以善良的本心,發揮主觀能動性,辨別自己的行為,或該發揚或該否定,從而使自己的每個行為都符合道德規范的標準。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他人進行比較,由比較形成的落差會使人產生自卑、嫉妒心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應該直面自卑嫉妒這些消極情緒,找回自己的善良本心,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約束,定期反省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是否有行差踏錯的地方,言行是否過于粗暴刻薄,了解自己的錯誤言行后能夠及時修正。內省有助于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認清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發現自己的不足。
2.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最為宏偉剛強,需要人們用正義去溫養它,它是人們日積月累的正義行為所形成的,人們的作為不能達到心安理得的狀態,浩然之氣也會隨著人們的非正義行為衰竭。
大學生正處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行事尚無章法的階段,社會閱歷淺,思想意識也不成熟,因此在適應環境、自我認知及對外交往等方面存在缺陷,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大學生的不良人際交往。培養浩然之氣最重要的一點是真誠。孟子認為,行事真誠才能得到快樂。社會比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自卑嫉妒因此而產生,大學生應該保存內心的真誠,不怨天尤人,時刻專注于提升自己的內心境界和道德修養,自然也就能夠理性地認識各種人際關系,得心應手地處理人際關系。
1.父子有親
孟子的父子有親思想適用于全體家庭成員的相處中。家庭關系不同于其他關系。大學生在處理家庭問題時心態要中正,要懂得為家長考慮,而不是一味要求別人縱容自己,做到嚴于律己。我們說話做事能做到不過于以自我為中心,能夠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就會減少很多誤解和苛責。比如父母與子女的代溝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去體察他們的良苦用心,去包容他們的落伍,那么即使不能消除代溝,至少能夠多點溝通,多點矛盾解決的途徑。
2.朋友有信
現實中,維持人際關系需要花費較大成本,投入大,周期長。與朋友相交,要守信用,重承諾,自己說的話就要做到。朋友互信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朋友之間是否講信譽是能否相處的關鍵。講信修睦的和諧理念是調整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朋友做出承諾時,要充分考慮現實情況,斟酌自己與朋友的能力是否能完成相關要求。
3.愛人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們在交往中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最起碼要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面對普通大眾乃至陌生人,我們都應該有恭敬愛護的態度。愛是生命永恒的主題,要懷有慈悲之心去關愛他人。作為大學生,要有愛人的情懷,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重視人的情感需要,理解、關心、同情他人。尊人有分,敬人有度。敬人既不能因為過度得意而失去原有的姿態,也不能讓人覺得姿態太低。
1.仁義行事
“仁”,能夠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心中常懷仁慈之念。“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現在很多大學生喜歡通過社交軟件加個好友,這種微薄的付出往往意味著微薄的誠意。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能只是出于如何變得合群,如何得到別人的喜愛這種功利虛榮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找到和不同人交往的合適的距離。在與各類人物的交往中,要本著仁愛之心,待人接物得體大方,察言觀色,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火候。
2.仁民愛物
“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擴充了仁義的對象和范圍,對骨肉至親是“事親”,對親戚長輩是“親親”,對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是“仁民”,對人類以外的事物是“愛物”。
與萬物交往要遵循規律。首先要順其自然之理,與人交往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盡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既不過分討好,又不過分冷淡,努力促使事物的發展方向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其次要因勢利導,在合適的時候恰如其分地與他人拉近距離。
孟子的和諧理論是中國古代和諧理論的代表,他的養浩然之氣、求放心、仁義行事、愛人敬人、忠恕待人的思想對于當下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啟迪意義。正確對待孟子和諧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他處事原則中的積極方面,通過自我反省、自我調節來化解大學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從而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