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杜旭陽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盤錦 124010)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要求,還有個人心理素質的要求。本文對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與內容進行了描述剖析,并從如何建設班集體與網絡學習共同體兩種團體心理輔導載體提升對大學生潛能的開發進行了探討。
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兩人以上的團體情境下的心理輔導,通過團體內的成員間活動,實現彼此交流交往與相互作用,經過一系列的觀察、學習、體驗與心理互動,團體內的成員可以實現自我探討、自我了解與接納、認識他人,從而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學習新的為人處世態度與行為方式,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進而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困擾的問題。團體心理輔導源自“二戰”期間士兵的傷后心理輔導,后來在校園中興起并被推廣,其對象按功能可以分為“成長性”的心理團體與“治療性”的心理團體,學校中主要是前者。大學生團隊心理輔導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可以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開發學生的潛能。
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是基于團體動力學、社會學習理論、人際溝通理論、分布式認知理論、學習生態理論等基礎理論;這些理論既是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基礎,也是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與內容。團體動力學又為群體動力學,通過研究群體的動態變化得到群體中的一般規律,主要研究團體氛圍、團體內成員之間的關系、領導者作風對團體的影響、個體內在需要與環境外力間的相互作用等的社會心理學分支。團體動力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團體效能感,團體內成員的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行為的原因,每一個成員因內在信念的評估而產生行為動機并做出有效的行動,從而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但是團隊的成員在團隊之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會之中,必須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這個過程就必須與人分享與協作。因此想要更好地發揮個人效能感,必須有團隊效能感,通過團體行為即團隊的力量實現個人更高程度的發展。
社會學習理論是研究人類行為與人類認知、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理論,人不可能獨立存在,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這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環境變量對人類行為有很強的制約作用,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人的心理與行為都會發生變化。想要徹底開發學生的潛能,首先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榜樣可尋,讓學生優勢區域能夠通過不斷學習強化擴大,讓劣勢部分慢慢弱化甚至消失。人際溝通理論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信息交換、傳達、情感表達、需求表達等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這個過程能夠讓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因為自己的優勢而變得自信,不因自己具有某些缺點而變得自卑,讓人能夠主動去改變自己,適應社會并承擔一定的角色任務。對于大學生來講,人際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學生步入社會、實現自我的重要途徑與內容,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很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在陌生新環境中減少或消除困惑感,充分發揮自身的效能,將自身的潛能展現出來,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分布式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分布式的,不僅僅存在于認知個體自己的大腦之中,還存在于個體的其他組成部分、個體之間、物質與精神媒介、環境、工具、時間等,是一個多分析單元系統。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潛能開發絕對不是一個人或某一個群體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多種方式的交互過程,可以從某一方面出發,但最終是需要一個長時間、大范圍的一個過程來激發。
學習生態學研究的主要是學習者所在的學習環境、團體,著重討論生物體與其所處周圍環境的關系,任何一個生物體都是在學習中與環境共同存在并進化的,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于人來講,人是與其所處的生存學習環境共存并進化發展的。想要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必須將其所在的團體建設好,使其既是團隊與平臺的建設者,也是受益者,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構建更大更充實的學習平臺,讓大學生能夠充分獲取信息,有更廣闊的空間去發現與實現自我[1]。
1.學生與班集體的關系
大學生在上學期間的主要活動范圍就是班集體,班集體對學生的成績、品德素質的養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個沒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容易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個體目標與群體目標不一致、集體榮譽感低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與班集體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適應期、融入期、平衡期與脫離期四個階段。在適應期,學生與原生家庭的聯系會逐漸被削弱,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也面臨改變,這一個時期學生面臨的問題比較復雜且較多,靠學生自己無法解決。學生之間沒那么熟悉,教師與輔導員也沒有那么多精力關注每一個學生,因此班集體活動與學生間的互助交流變得十分重要。這一個時期可以很好地激發部分學生的領導者、組織者、宣傳者等各種角色潛能,學生的各方面表現也會得到比較明顯的分化。融入期班集體開始形成一定的氛圍,協作關系、競爭關系逐漸明顯,學生之間的發展方向也開始有一定的表現,逐漸形成班集體規范、每一個學生在班集體中的角色也開始逐漸固定。在平衡期,學生的學習節奏比較穩定,大學畢業后的目標基本確定,大部分學生可以平衡個人發展與班集體發展之間的關系,班級內學生的兩極化更加明顯,即優秀的更加優秀,穩定的更加穩定,退步的更加嚴重。脫離期即大學生從即將離開校園到離開校園,這一時期學生受班集體的影響越來越弱。學生發展目標、興趣愛好不同,開始形成小群體,學生的思想行為開始反作用于班集體,體現了班集體對學生影響的結果。
2.加強班級領導隊伍的建設
想要更好地實現大學生的潛力開發,必須建設好其所在的班集體,讓其在整個大學期間有一個非常好的班集體環境,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向著積極的好的方向發展,不論是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目標方面,還是在生活態度、為人處世態度、協作與競爭方式上,都可以是良性的、向前的。一方面要加強班級領導隊伍的建設,這包括班主任、班委的建設。班主任不論是采取放任自主型的指導模式,還是嚴格管理型的指導模式,都要展現一定的親和力,保持長期穩定的溝通,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以學生的個性和特征為基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潛力的開發與發展。在班委的選拔過程中,應當避免盲目競選,應當根據學生的愛好與自身特點進行指導性競選,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入學初始產生的班委可能不勝任的情況,因此要對學生進行定期的考核,確保班委具有奉獻精神、熱衷于班級集體,對不能勝任工作的班委進行調整或更換,確保每一個班委能夠關注班級動態并匯報異常,及時發現班級的問題,避免班級與個別學生帶著問題發展,影響學生潛能的發揮。其實班委的考核調整過程也是對這一部分學生培養與定向指導的過程,有助于該部分學生朝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方向發展,從而更有利于個人潛能的開發與展現[2]。
3.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
在進行班集體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在集體環境的范疇下為個人意義的構建增添有意義的內容,要努力將班集體建設成為一個民主、活躍、安全的班集體,盡量減輕學生之間的差異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并參與到班集體之中,使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信任、友愛互助,當有困惑的時候可以自由表達,班集體中的所有成員根據自己的情況幫助有困惑或者有困難的成員度過一時的困境。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班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以互信、互助、互愛為主,培養學生之間通過高效率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建立一定的模式讓競爭者之間互相交流,為優勢學生的提高提供可能,為劣勢學生及早發現解決缺點與錯誤提供信息。通過一些專業知識討論小組、考驗互助小組、就業交流小組、讀書會等形式,讓學生實現知識、信息、經驗分享的同時,增進學生之間的情誼,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融入集體可以促進自己更好地發展,以使學生在離開學校以后,也可以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大群體之中[3]。
4.設定公共的奮斗目標
通過班集體的建設來開發大學生的潛能過程中,一定要為所有的班集體成員設定一個公共的奮斗目標,不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一個明確的班集體目標可以促使所有學生達成一定的共識,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性,通過各自優勢的充分發揮相互配合實現一個超越自身的目標。通過合作實現一個共同的班集體目標,可以讓學生集思廣益,充分體會實現一個目標任務要進行的步驟與內容,讓學生能夠理解完成一項任務的詳細過程,明白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與補救自己的劣勢,通過揚長避短充分實現自己價值與能力體現的最大化,這是一個讓學生能夠在平和的環境中理解這個內容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學生在走向社會后因此繞彎路而增加成功的成本。
在建設班集體的過程中,要讓班集體的凝聚力發揮到最大,通過一系列的班級活動,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橋梁,這不僅能夠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并發現學生的問題,以便教師能夠在未來制定發展策略時著重考慮這些問題,還能夠增加學生對教師及同學的信任感,使得學生有問題時能夠及時求助或者尋求建議,讓學生意識到會受到外來勢力的競爭時還可以靠內部力量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增加學生對成功的自信。
1.存在問題
互聯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一個人,包括工作、生活與學習的內容與方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的重要陣地。目前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學習成長資源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學習者參與積極性較低,大部分學生只是形式上加入了網絡學習,錯失了通過網絡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與辨別是非能力提升的機會;二是網絡資源更新不規范可利用率低,雖然網絡上的信息資源非常龐大,但心理輔導方面的內容不多,并且其中充斥著很多錯誤與負面信息,不利于學生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三是學習權限要求高,大部分有效網絡資源需要付費,這并不利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實現網絡信息的有效共享與個性化推薦使用,才真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4]。
2.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的主體
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其主體應當主要是高校與教育部門,一定要對網絡學習要素與現階段大學生運用網絡進行學習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現狀,充分利用社會性軟件平臺,如微信、QQ等,或者如果有條件可以自行開發平臺,自上而下地設計一整套體系,涉及參與者、交互方式、展示方法與學習內容等,將著眼點放在高效率的信息交流與知識體系的構建,這些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能否很好接受并利用網絡結成網絡團體,配合學校集體或者替代學校集體,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發展挖掘自身潛能的空間。
3.網絡知識共享的實現
構建網絡共同體的一個關鍵是網絡知識共享的實現,這一方面包含已有成冊的資料的網絡信息化,一個問題是如何實現有效共享;另一方面是如何激發共同體中的成員將自身經驗進行分享,這需要一個有機的激勵制度;再就是網絡共同體中的隱性知識的挖掘,共享知識管理等的實現。網絡知識共享會形成一個有效的社會網絡,為大學生在需要有質的突破時提供有效的知識儲備與心理支撐,讓學生能夠自信滿滿地解決面對的問題,非常有助于大學生潛力的開發。
大學培養學生的目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應當充分考慮大學生潛在能力的挖掘與開發,以便大學生從在讀、畢業到融入社會都能夠不斷地發揮并擴大自己的優勢,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服務于社會。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可以為大學生的潛能開發帶來諸多可能,積極團結的班集體與網絡學習共同體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陣地,也是實現大學生的潛能開發的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