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葶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在民宿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民宿信息登記缺失,衛生狀況不達標,消防設施設備不健全,治安管理不嚴格,建筑設施風險等因素也制約著民宿發展。
民宿與普通酒店相比,更具特色性和體驗感。與以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為主的現代建筑樓宇不同,民宿經營者改造特色房屋,在房屋設計上融入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具有生活的意境。特色房屋大都有些歷史故事,以古建筑居多,故存在因年久未修、設施破損、空間狹窄而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設施,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危害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此外,在很多地區,民宿經營者使用當地農民自用的未經修葺改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也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在利益的驅使下,民宿經營者罔顧法律和安全制度,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自行增建或者改建房屋,其房屋硬件設施、用水用電、消防等問題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同樣令人擔憂[1]。
近些年有關民宿的案件非常多。這些風險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一是財物安全風險。民宿消費者的流動性較強,大部分民宿沒有專人管理,更沒有相應的管理標準。加之部分特色民宿以及改造民宿的基礎設施沒有安保措施、監控設施設備缺失等問題,民宿消費者財產安全隱患較多。二是隱私安全風險。民宿兼具公共性和隱私性——在時間縱向上是公共使用場所,服務于來來往往的流動住客;在某段時間內,又是住客的私密空間,需要對其隱私安全負責。民宿業相比酒店,法規尚未明確,且處于弱監管狀態,導致民宿業對偷拍問題防范更難。三是人身安全風險。民宿遠離城市喧嘩,徜徉于僻靜鄉野,親近民俗民情,一旦發生危險無法得到及時救援。
火災及燃氣泄漏是主要事故災難風險。由于一些民宿的房屋大多為年代較久的木質材料結構,房屋中電線的老化以及在改造時隨意亂接線路,消防設備不齊全等問題,都是造成民宿火災事故多發的重要原因。2020年5月4日凌晨,賀州市富川縣朝東鎮岔山村古韻民宿2號樓發生火災造成2人死亡,直接財產損失約30萬元。起火原因為屋內墻上插頭處電氣故障引燃木質墻體及墻體內的保溫泡沫板等可燃物。
作為特種行業的旅館業,按照管理要求必須安裝管理信息系統,第一時間采集錄入所有住客的信息,并和公安系統聯網加強對重點人員的管控。而民宿的分散性與非標準性特點使得管理混亂,大部分的民宿沒有工商登記,沒有安裝管理系統,更沒有要求實名登記入住,大多數情況下陌生人都可以直接進入民宿,無法保障安全。這個安全不單純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還包括社會的治安安全,包括不能成為犯罪的地點。因監控不嚴,民宿極易成為販賣毒品、賣淫嫖娼、賭博、非法傳銷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的場所和犯罪分子藏匿之地。缺乏治安管控、不嚴格執行資質審查、安全防范標準低的民宿也有可能會成為網絡逃犯甚至是恐怖分子躲避公安機關查處的藏身之地和落腳點。
法治一詞通常會被認為是依法辦事,就是所有公民或單位組織的社會性活動都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基礎上進行,都需要受到既定法律規則的約束。所謂“既定法律規則”強調的是法律一旦施行,應該考慮在法律面前如何做、怎么做的問題。只要是與律法相違背的,不論任何人或是組織都不能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去做違背法律的事,必須依照法律要求執行[2]。
西方思想體系中,“法治”是一種與“人治”相對的治國方略,即“法律的統治”,人治與法治最主要的爭論集中在對治國方略的權衡和選擇上方面。在現代社會,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是指一個國家在社會控制體系中以法律作為主要手段來調控,而不是選擇其他工具作為調控的工具。民宿的治理,需要以法律為工具,亟需建立完善的民宿法律規范,促進我國民宿業的發展。
民宿治理法治化,就是依靠公平正義的法律來治理和管理民宿,將民宿安全社會共治法治化是對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是對消費者在民宿領域權利的保護,是對相關責任人義務的落實,更是合法行使公權力的安全界限。因此,完善民宿安全風險法律防控機制就是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地。
我國《旅游法》規定,居民從事旅游經營的住房類的管理,由省一級依據自身旅游發展水平進行相關規定。在旅游業尤其是民宿行業發展火爆的今天,北京、湖南、浙江、深圳等諸多省市也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或指導意見,2017年多部委也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農家樂(民宿)建筑防火導則(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導則》),明確了民宿行業準入與消防安全合格標準,但其中有些規定與地方準則差異較大,存在沖突。另外,對于土樓、地坑院、窯洞、氈房、蒙古包等傳統建筑沒有相應規定。現行法律沒有相應完善措施,法律監管缺失,現行制度與各地規定存在大量差異沖突現象,無法對民宿進行有效的監管[3]。
因此,加強對民宿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是當前民宿產業發展的關鍵,加快立法步伐,盡早制定和頒布全囯性的民宿管理條例,健全治安登記管理、環境綠色節能保護與衛生監管等制度。對于民宿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立法機制不完善、法規沖突以及現行法律不匹配等問題,應通過加強立法調研,完善立法。
另外,可以從法律角度規范誠信機制。就是通過在民宿管理的條例中加入誠信機制,對于出現的一些虛假宣傳的民宿或是隨意亂收費的,以及民宿消費者破壞民宿財物等行為給予信用評分,根據信用評分對民宿實施一定的獎懲措施,并在當地旅游機構予以排名,對信用好的民宿加以宣傳,對游客的信用電子建檔,從信用機制規范民宿的運營。
現有民宿,缺乏統一管理機構,聯合管理職能無法有效行使。民宿的發展涉及消防、公安、工商、食藥、旅游等多個行政監管主體,但各主體無上下級關系,管理較為分散,缺乏統一管理機構主導的聯合管理。誰都要管,但缺乏明確具體的聯合管理權限,聯合監管主體缺失。出現問題,沒有部門負責,互相推諉,不利于行政管理與問題的解決。同時也造成了監管資源的不足與浪費,缺乏合理監管責任的劃分與相應處罰規定。同時,行業協會無認定審查監管依據與資格,多為空頭協會,無法進行有效的行業指導。政府、行業等監管主體不明確,處罰不規范,嚴重阻礙了民宿行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要明確監管主體,需要建立以公安機關為主導其他機構協同共治的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監管與社區自治的功能。公安機關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轉變思維,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多元參與民宿治安管理,積極發揮治安管理作用,促進民宿健康發展。同時,發揮行業自律監管與社區自治的功能。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國民宿行業協會,應扶持建立地方各級協會或自行建立由政府認可的行業協會,與居民自治組織及村民自治組織結合當地的特殊人文環境和省市細則規范的準入標準進行認定,由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備案。
公正是法的精神和固有價值,公正對于司法的重要意義是由司法活動的性質決定的,法律是用來進行糾紛裁斷的,而司法活動的職責正是適用于此,進一步體現出法律所存在的權威性與價值性。司法過程與司法結果的各自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兩個體現,同時指出司法的公正不僅在于形式上的公正,也在于實質公正。只有司法公正的結果與過程保持了公正,才能讓人們深刻體會到司法機關的公正性。為了更快捷方便的處理旅游消費者和民宿經營者的糾紛,多地紛紛設置了旅游法庭,一個法律糾紛,從起訴、傷害鑒定,再到庭審,全部流程走下來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予以解決,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維護了游客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