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西俊
(陜西陜煤韓城礦業有限公司,渭南 7154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力”,“在扶貧中,要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強大的動力,已經取得的扶貧成果也就有喪失的危險”。
2020年,我國取得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之后,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利于增強農業、農村的發展后勁,提高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農村集體經濟將發揮出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有更好的條件幫助和引導農民充分利用現代農機技術進行農業生產,達到科技興農、科技富農的目標,更好地鞏固脫貧成效,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事實證明習近平總書記發展鄉村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是正確的。地處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馮原鎮的馬村就是一個成功范例。陜西陜煤韓城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韓城礦業公司”)自2012年包聯該村以來,讓這個當時人均收入不到2 000元的貧困村,在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 000元。如今的馬村建成擁有150座大棚的市級產業園一個,存儲能力3 000噸的果蔬冷庫一座,其他配套及硬件設施達到市級一流,庫存連年增加,效益可觀。
馬村設施大棚分為村集體出資和個人出資兩種類型,土地一律實行流轉承包制。大棚連片經營,統一配套節水灌溉系統,保持24小時供水。村集體出資建成的大棚實行承包經營,根據大棚面積大小收取每年5 000元至10 000元的承包費。年終承包費根據益貧帶貧機制,除支付入園勞動的貧困戶工資外,還帶動分紅60戶,戶均1 000元。個人出資建成的大棚實行自主經營,支付流轉土地承包費400元/畝。
存儲能力3 000噸的果蔬冷庫于2017年5月開工建設,主要資金來源為蘇陜協作項目380萬元、韓城礦業公司幫扶資金210萬元和村集體自籌資金。該冷庫于2019年9月建成投運,當年存儲周邊群眾蘋果、西紅柿、大白菜以及外地客商長途販運來的橘子等,實現純利潤30萬元,帶動分紅83戶,戶均分紅3 500元。分紅范圍也是平常參與果庫勞動的脫貧群眾,這也是益貧帶貧機制的另外一種體現方式。2020年冷庫實現純利潤60萬元,帶動分紅143戶,覆蓋了61 %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果庫在周邊村鎮影響的擴大,其存儲量使用率將逐年提高,利潤也會逐年增加。通過保底分紅機制,加上自身努力,這些脫貧群眾能夠有效地鞏固脫貧成效,剩余利潤將為鄉村振興發展新的村集體經濟積累大量的資金。
基礎設施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配套建設,是不可估量價值的主要元素。要想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必須在配套建設上下功夫。2014年10月,馮原鎮將尖咀村、六家莊、馬村三個行政村合并。合并后的馬村有1 035戶,3 602人,21個村民小組,土地13 399畝,建檔立卡貧困戶235戶,825人。如何有效地通過精準幫扶,讓馬村這些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奔小康是擺在包聯單位面前的政治任務。
面對貧瘠的土地、靠天吃飯的自然環境、落后的思想,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是首要問題。韓城礦業公司早在2013年就為當時的尖咀村規劃建設了18座溫室大棚,并出資20萬元為大棚配套修建了耳房,從山東壽光請來技術員給大棚戶講授大棚種植與管理技術,幫助實現了滴灌工程。2014年,公司投入20萬元幫扶資金,維修了村上的兩個機井,解決了村民吃水和部分農田灌溉問題。2015—2016年,共投入65萬元資金完成了尖咀新村道路硬化和給排水工程,讓新村群眾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太陽能和抽水馬桶。2014—2020年,村上也積極爭取市縣扶貧項目,先后襯砌田間U形渠道15公里、跌水45座、過路橋170處、分水口220個;田間鋪設暗管20公里,安裝出水樁400余處;新打機井4眼,并安裝配套設施;改造南善化抽水站二級站泵房及機泵設施,埋設600型砼輸水管道800米;舊渠改造7公里,硬化生產道路8公里,新修機耕路2公里。這些項目的實施讓馬村基礎設施水平走在了全縣前列,實現了高效農業的目標。全村共有11眼機井,在滿足人畜用水的基礎上,60 %的土地實現了季節性灌溉,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根本保障,為發展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農民共同致富的根基。加強集體經濟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通過駐村干部和幫扶干部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加上群眾的自身奮斗,貧困縣、貧困村陸續退出歷史舞臺,各企事業單位幫助包聯村建成了不同規模的村集體經濟,成為帶貧益貧方面的主力。韓城礦業公司投入210萬元幫助馬村建成的果蔬冷庫是該村的第一個集體經濟項目,在促使該村的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中,加強集體經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不但可以為農民提供各種服務,還可以發揮調節作用,防止兩極分化。當部分脫貧群眾有返貧傾向和家庭遇到變故時,可以憑借集體經濟實力對其進行物質上的扶持。在這方面,韓城礦業公司駐村工作隊和馬村黨委根據各家各戶脫貧狀況和家庭實際情況實行了戶均1 000元和3 500元兩種分紅模式,每年調整分紅人群,對脫貧戶進行監測,脫貧成效鞏固得非常好。
發展集體經濟實力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條件。馬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壯大了大棚產業園設施條件,建成了以果蔬冷庫為龍頭的村集體經濟實體,產生的效益在今后會逐年增加。韓城礦業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有義務為其培養財務人員、外線電工、叉車司機等工作人員,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0年春季,馬村為了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實力,充分發揮集體經營的優越性,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流轉了家中缺勞力戶的土地1 200畝,購買了三臺大型農用拖拉機,推行成方連片的區域種植,提高了耕作質量,增加了土地的有效產出。在完成土地流轉之后,全部種植玉米,獲得了大豐收,村集體純收入達到10萬元。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農村發展質量和速度。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提高服務功能、強化示范引領作用的物質基礎。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力,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基層黨組織要致力于密切黨群關系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和正確的輿論宣傳,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村民的文娛生活。馬村基層黨支部多次被澄城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馬村也被渭南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強村”稱號,2018年被陜西省授予“美麗鄉村宜居示范村”榮譽稱號。2021年2月,該村黨委書記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21年5月,該村第一書記(駐村隊長)被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這些經驗和榮譽足以證明馬村在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走在了時代前列,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