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遠霞
(廣東佑德律師事務所,廣東 東莞 523008)
2021年隨著《民法典》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的雙向推進執行,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合同糾紛問題都有法可依,有據可行。新法律法規的出臺,使建筑行業有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如何做好新出臺及執行法律法規與實際合同糾紛的完美結合也為建筑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首先,建設項目的合同類型很多,根據建設項目的實際運行特點,又稱建設工程合同。在建設工程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建設工程承包人的責任和發包人支付建設工程款的細則[1]。此外,按照我國《合同法》的具體規定,建設工程合同又包含建筑工程勘察合同、建設工程設計合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也就是說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只是建筑工程合同的其中一個環節。其次,在我國建筑行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也規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必須包含的細節內容。其中包括《協議書》《通用條款》《專用條款》三部分。其中的具體細節內容又根據建筑項目實際性質不同有所調整。最后,根據相關專業人士及法律相關部門的統計,在我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主要涉及如下問題:第一,施工合同是否有效;第二,出現建筑房屋質量不合格或者施工項目未完工的結算問題;第三,在實際結算時,建筑單位出現備案合同與補充協議不一致,使具體結算沒有實際依據;第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訴訟時效問題;第五,工程質量、工程進度、施工人員工資結算糾紛問題;第六,工程價款結算標準問題等等[2]。
首先,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具體實施過程中,建筑單位與施工工人沒有簽訂正式的施工合同。由于在具體的施工工程中,施工單位從政府相關部門贏得施工標競爭,但在具體獲得批準權之后,施工單位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采用轉包、分包、承包轉接給外人的情形。雖然這一建筑單位以自身名義在現場成立了所謂的管理部門,但是項目的主要施工主體及管理人員沒有與施工工人簽訂正式合同,缺乏合法的合同關系[3]。比如某龍公司與住建局及余某的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雖然住建局與該公司簽訂了具體的建設合同,將某工程項目發包給該公司,但是在該公司取得具體的施工權后又與余某建立聯系,余某實際上屬于沒有建筑資質的皮包公司,因此在實際發生建筑作業時,余某沒有與具體的施工人員進行合同簽訂的動作,因此在施工督查方面出現了實際問題,所以出現了三者之間的相互糾紛。其次,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具體實施過程中,施工實際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致使具體的合同履行遭受了困難。在建設施工現場,由于許多工地施工工人的知識水平較低,因此有關于施工過程中的法律環節也沒有正確認識,法律意識非常淡薄,這就導致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些施工工人的合法權益遭到了損害。在具體項目完工后,一些工人的工資也遲遲拖欠沒有要到,激化了社會矛盾。這些現象的背后就是由于施工工人沒有建立相應的法律知識框架,不了解在施工建設合同中實際施工人的認定標準[4]。在施工合同中,根據《建設工程司法解釋》的明確規定,建筑工人收取工程款后要將農民工工資妥善發放,如果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影響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將不被認定為實際施工人,因此,這具體施工合同履行過程中,不論是農民工還是施工工人都要有明確的司法意識,從而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最后,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具體實施過程中,工程價款結算也出現了實際的問題。常見的問題包括“黑白合同”工程價款的結算依據認定、固定價合同的結算體系、工程欠款利息的核定收款等等[5]。
在具體的建設施工合同糾紛過程中,許多建設單位或者施工工人主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確保自己的工程項目圓滿竣工,因此常常采用訴訟方式來解決糾紛。但是在實際的司法裁判過程中,由于某些裁判條例沒有切實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或者依據“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沒有做出預期中的審判結果。因此,這就導致一些建設單位在具體履行相關司法裁判時沒有按照規定執行,從而大大提高了司法裁判適用的難度,不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由于在具體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經常存在著一些合同糾紛的問題,因而為了實際減少合同糾紛問題的出現,建設單位要完善及健全施工合同糾紛預防機制,讓任何處于邊界中的合同糾紛在搖籃中就被扼殺[6]。首先,對合同內容審查階段的預防機制。在該階段,相關工作人員就要做好萬全準備,避免因為具體的合同名稱或履行期限的模糊而導致合同失效。對合同的審查要特別重視合同開工日期、質量驗收標準、工程結算依據、結算周期等。其次,在具體的合同履約過程中,合同履約雙方還要特別重視往來交流文件的保存保管、書面資料的備份防范、會議紀要等等。最后,在工程項目竣工后,雙方負責人應該切實依照合同規定日期及時將項目竣工報告及結算資料做好溝通交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四百七十八條規定,如果雙方已在施工合同中明確規定相關期限,當發包人收到竣工結算文件后,在約定期限內不答復者,視為默認認可文件,按照約定處理。則承包人請求結算工程價款的,應予支持。所以不論是哪一個環節,做好施工合同糾紛預防機制是很有必要的。
在實際的項目建設過程中,實際施工隊伍與建筑單位往往不屬于一個單位體系,所以具體的施工環節與管理人員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此,這種工作機制就使施工隊伍與建設單位之間的合同糾紛案件頻繁發生,為了切實保護好每一個參與主體的合法利益,建設單位就要強化施工隊伍合同糾紛的解決處理機制。為了更好地解決施工隊伍合同糾紛問題,建筑單位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第一,制定好承包商與實際施工隊伍的施工合同,明確具體的施工負責人以及施工協議,使各方利益都處在合理范圍內。第二,明確施工隊伍管理機制。盡管施工隊伍與建設單位在一般情況下不屬于一個機構,但是在建設單位找到相應的施工隊伍后,要立即結合施工隊伍發展水平,切實做好責任認定。第三,加強施工隊伍安全及法律意識培訓,通過一系列的系統培訓,切實提高施工隊伍工人的法律素養。
隨著司法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在建設施工合同中也援引了許多法規解釋,為此,在具體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如果出現合同糾紛問題,建設單位及相關司法判決單位要切實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民法典》[7]等法律規定,統一好施工糾紛司法裁判規則。
綜上所述,在具體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法律適用問題中,建筑單位要做好建筑主體單位認定,切實確保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效力,要根據具體的施工合同糾紛,明確施工合同糾紛訴訟時效問題等。從各個方面入手,在保障工程建設質量的同時,減少合同糾紛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