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權
(廣東廣中律師事務所,廣東 中山 528403)
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的問題是破產企業必須去面對的重要問題,一方面破產企業需要借助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解決企業經營債務的問題,確保企業債權人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基于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對公司的資產、股權等進行調整,實現企業的自救。對于我國的當前社會的發展而言,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企業更新換代的速度,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問題若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更會造成較大的社會資源浪費,為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埋下安全隱患。因此,我國相關學者和專家需要將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的研究重視起來,不斷提升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為各企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保障。
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問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為了讓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的建設具備較高的可操作性,我國法律在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方面的建設必須要確保規范和完善。但就當前我國有關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的法律建設而言,部分關鍵內容依然存在內涵不明,界限不清的情況。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下文簡稱《破產法》)中第八十七條第二款第四項規定“重整計劃草案對出資人權益的調整應當公平、公正”[1]。但公平和公正本身是比較模糊的概念,缺乏具體的衡量標準,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公正,公平衡量的主體也未能進行明確,導致相關法律在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方面的參考價值受局限。
為了確保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的調整符合國家法律建設的主旨或基本要求,出資人應當享有全程參與的權利,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體現出資人權益的參與權、表決權等一系列權益。但是在實際調整的過程中,受重整程序建設的影響,整個出資人權益調整的過程較為復雜,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外,受部分債務人思維觀念的影響,在重整程序中,會刻意將出資人排斥在權益調整的某些環節中。這種缺乏對全過程參與的出資人權益調整環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出資人權益調整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為出資人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不可否認的是在破產企業重整程序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出發點不同,部分權益人以自身的權益為出發點,期待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但其本身卻缺乏對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的理解,認為破產企業出資人權益的調整一定是損害自身權益的行為。這種錯誤的思想認知,會對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出資人權益調整失敗,企業無法實現重整,導致企業破產。若企業強行施行出資人權益調整,忽略部分股權持有者的意愿,則又會讓股權持有者的權益受到侵害,如何有效在重整程序中對出資人的權益進行調整,調整的方式和策略又當因何而定,依舊是影響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中最大的障礙。
破產企業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的調整是企業對于破產情形的處理措施,與企業所有持股人都有較大的關系,雖然在自益權方面,持股人無法在企業虧損的情況下獲取利益,但在共益權方面,持股人依據持有對企業發展的知情權和表決權等,在出資人權益調整時,企業應當考慮到所有持股人的權益,共同制定出資人權益調整草案,確保企業持股人本身的利益不受惡意的侵害。
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的順利開展,維系于出資人權益的調整是否秉持著公平、公正原則。公平、公正原則是始終貫穿于重整程序始終的重要原則,需要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人員充分地考慮到企業的發展,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渴求等因素,要能夠在較大程度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比如重整投資人,在進行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時,需要充分地考慮到重整投資人所面臨的投資風險,給予其一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確保重整投資人能夠對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具有一定的表決權[2]。
最大利益原則是要確保企業破產后利益相關者所獲得的補償不應該低于出資人權益調整后的補償,這是企業在破產后進入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的出發點和底線[3]。對于破產企業而言,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是企業保障所有利益相關者權益的最后保障,這就要求企業出資人調整工作者需要在調整方案的討論和制定中,充分考慮到投資方和股權人的利益,既要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實施,還要確保企業所有持股人所獲得補償的最大化。
為了確保我國破產企業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破產法》建設人員應當將完善出資人權益的問題重視起來,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提升《破產法》在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中的可行性。以“公平、公正”為例,相關工作人員在法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基于三點內容進行解釋。第一,公平、公正建立的內涵和依據,要讓破產企業利益相關者明確公平、公正的內涵,才能有效地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第二,公平、公正評定的主體,重整程序出資人權益調整方案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由誰來評判,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如果是由多主體所共同評價,各方主體的權重又當如何衡量。第三,衡量出資人權益調整方案公平性和公正性的方法和措施需要明確,讓該工作具有較為可行參考,提升出資人權益方案公平性和公正性衡量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出資人對權益調整方案制定的參與程度不足,是影響破產企業重整程序中對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影響較大的重要因素,為提升該項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企業和相關法律制定工作者需要從出資人權益調整的環節入手,提升出資人的參與程度,確保其利益不受惡意侵害。比如,政府單位可以從法律規定的角度出發,讓出資人參與到接管債務人階段、重整投資人招募階段、制作重整計劃草案階段、重整計劃草案表決階段、重整計劃執行階段以及立法構想階段等。
破產企業持股人出發點的不同會嚴重影響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的調整,為此在出資人權益調整過程中,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企業可以考慮從強行執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企業持股人可以通過股權轉讓、債轉股、增資擴股以及之間安排等方式實現出資人權益的調整[4]。需要注意的是,在對企業持股人進行直接安排時,需要建立在以下幾種特殊情況下。第一,企業的凈資產為零以下;第二,持股人對企業的破產存在重大過錯;第三,重整引資需求,但持股人拒不配合等。為確保企業在重整程序中可以有效地采用強行執行的調整策略,我國《破產法》需要從法律的層次進行建設和完善,給企業出資人權益調整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各方的權益。
出資人權益提升機制的建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破產企業重整程序中出資人權益調整的現狀,所以在破產企業重整環節中投資人權益調整的優化過程中,我國法律工作者可以考慮從法律層面,構建出資人權益調整機制,借助具體的機制建設實現對破產企業利益相關者權益的保障。比如,國家可以在企業重整程序出資人調整環節后增設監督評價機制,讓經過國家相關部門審核的第三方公司對整個重整過程進行考核,確保破產企業重整環節投資人權益調整過程中,不存在違規、違例的情況。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對破產企業重整環節投資人權益調整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相關學者、專家應當加強對破產企業重整環節投資人權益工作的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建議,確保我國破產企業重整環節中投資人權益調整工作具備一定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