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平
(山西省平定縣公證處,山西 陽泉 045200)
遺囑是立遺囑人對自己生前合法擁有的財產,在其死亡后分配的一種財產處置方式,是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民法典》規定自然人可以按自己的真實意愿,立遺囑處分個人生前合法擁有的財產,可以立遺囑將個人合法擁有的財產指定由自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也可以將自己合法擁有的財產捐贈給繼承人以外的其他個人、集體、國家。
《民法典》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處分個人合法擁有的財產,從立法上確認了遺囑人的遺囑自由,體現了對遺囑人合法處分自己財產的保護,主要有以下特征:
1.遺囑是一種單方民事法律行為。遺囑只要求遺囑人自己的意思表示,不需要相對當事人知道,也不需經相對當事人同意,更不經其他利害關系人同意。遺囑是以處分財產為法律后果的行為,不僅要有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還要合法。合法有效的遺囑不能處分他人的財產,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也不能侵犯集體或國家的權益。
2.遺囑在立遺囑人死亡時生效。遺囑的生效時間是立遺囑人死亡,也就是說,在遺囑生效之前,只要立遺囑人思路清楚,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思表示變更或撤回遺囑,變更和撤回沒有次數限制。
3.遺囑是一種要式法律行為。遺囑需滿足一定的要件才生效,不能由立遺囑人隨便自行決定采取任何形式,不符合法定形式的遺囑為無效遺囑,不發生法律效力。
遺囑分為自書遺囑、代書遺囑、打印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口頭遺囑、公證遺囑。
1.自書遺囑。自書遺囑是立遺囑人自己所寫的遺囑,是立遺囑人將自己所表達的真實意思全部內容記錄下來,遺囑內容不能由他人代筆,也不能打印。這里所說的全部內容指立遺囑人遺囑里所表達的意思全部寫出來,既包括遺囑中關于遺產如何處理的主要內容,也包括遺囑人簽名和注明的年、月、日,都必須由立遺囑人親自來書寫。否則將導致自書遺囑無效,或不能按自書遺囑來處理遺產的繼承。
2.代書遺囑。代書遺囑要求遺囑人按自己的意愿口述自己對財產的處置情況,由他人按遺囑人自己的意思書寫成稿,并且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代書人可以是見證人。代書遺囑的前提是遺囑人意識清楚,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只是因為遺囑人自身的原因,沒有書寫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書寫遺囑,由他人代筆,按遺囑人本人的意愿書寫的遺囑。代書遺囑最后由遺囑人進行確認、簽字,見證人和代書人也簽字,并注明代書的時間。
3.打印遺囑。打印遺囑是《民法典》繼承編新增加的遺囑形式,打印遺囑是用電腦將遺囑內容書寫完整,然后打印出來,同時要求見證人全程見證,要求每一頁都要有遺囑人和見證人的簽字,注明年、月、日。
4.錄音錄像遺囑。錄音遺囑指用錄音機、錄音筆、錄音帶等錄音設備以錄音的方式將遺囑人的遺囑內容錄制下來,這種遺囑只能記錄遺囑人的聲音。錄像遺囑是指用錄像機、照相機等可以錄制聲音和影像的設備將遺囑人的遺囑內容錄制下來,錄像遺囑可以錄制人的影像,相比錄音遺囑而言,更直觀,同樣錄音錄像遺囑,也需要見證人全程見證。
5.口頭遺囑。口頭遺囑要求只有立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才能適用,比如自然災害、突發意外事故、突發疾病危及生命等,導致遺囑人在客觀上無法或沒有能力以其他方式訂立遺囑,在這種危急情況下遺囑人可以立口頭遺囑,同樣的,也需要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但在危急情況消除后,如果遺囑人有可能以其他形式訂立遺囑的,遺囑人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換言之,在危急情況消除后,如遺囑人未按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另行立遺囑,遺囑人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6.公證遺囑。公證遺囑是立遺囑人將自己處分財產的真實意愿經公證機構公證,公證機構按法定程序出具公證書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公證機構辦理公證遺囑時需有公證員在內的兩名公證人員在場,按遺囑人的意愿進行公證。公證遺囑能夠確保遺囑的內容和形式符合法律規定,質量高,但公證遺囑也有其缺陷,就是公證遺囑需公證人員在場公證才行,如在緊急情況下,公證員不能及時到場,也就不能辦理公證遺囑,所以這次《民法典》取消了公證遺囑優先的效力。
遺囑繼承又稱“指定繼承”,是遺囑人生前按自己的意愿處分屬于自己合法擁有的財產,在遺囑人死亡后,遺囑中所指定的遺產繼承人接收遺產的一種繼承方式。遺囑繼承是由設立遺囑和遺囑人死亡兩個法律事實所構成。遺囑繼承人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相同,但遺囑繼承不受法定繼承順序和應繼份額的限制。
遺囑是否有效,面對數份遺囑,哪份遺囑是最后一份有效的遺囑,就需要從遺囑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上進行審查。
1.合法有效的遺囑前提是立遺囑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遺囑人在立遺囑時必須思路意識清晰,能夠正解辨認自己的行為,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否則所立遺囑無效。遺囑人立遺囑時是否具有行為能力,一般審查遺囑人立遺囑時的年齡,立遺囑時是否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如遺囑人在立遺囑時未達成年,或雖成年但不能正確表達自己意愿的,所立遺囑也是無效的。但立遺囑人在立遺囑后喪失行為能力的,喪失行為能力前所立遺囑仍是有效的,因為遺囑人所立的遺囑是在其能正確表達自己意愿的情況下所立的,符合遺囑的生效條件,是有效的遺囑。還有就是,如遺囑人在受他人脅迫的情況下,違背自己意愿作出的遺囑無效。
2.遺囑中所處分的財產須為立遺囑人個人合法擁有的財產,不得處分他人的財產。遺囑人在遺囑中所處分的財產應區分是遺囑人個人所有,還是屬夫妻共同財產,還是遺囑人和其他人共有的財產,遺囑人在財產中所占的份額。如遺囑中有超越遺囑人財產份額,超越處分的部分是無效的。
3.遺囑是一種要式法律行為,需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才合法,才生效。自書遺囑要求立遺囑人親自寫遺囑并注明時間。代書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口頭遺囑、打印遺囑要求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民法典》對遺囑見證人資格進行了限制,如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或與之有利害關系的人,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都不能成為遺囑見證人。
4.遺囑人生前立有多份遺囑的,如遺囑的內容相互沖突,原則上以遺囑人所立的最后一份遺囑為準。遺囑直接體現著遺囑人的遺愿,遺囑人可以變更或撤回原立遺囑[1]。遺囑人變更或者撤回原立遺囑,一般應當用原立遺囑的方式、程序進行,也可以用新立遺囑變更或撤銷原立遺囑。
5.對遺囑自由處分權的限制。遺囑自由是我國民法的立法精神,也是立法遵守的普遍原則,但不應無限擴大遺囑人的自由處置權。如果立遺囑人的繼承人中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遺囑人應當為其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判斷繼承人是否屬于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要看立遺囑人死亡時繼承人的情況,而不是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繼承人的狀態。
6.遺囑繼承權的喪失。繼承權的喪失不僅適用于法定繼承,也適用于遺囑繼承,不論是法定繼承人還是遺囑繼承人,只要有法律規定的事由出現,就會依法喪失繼承權。《民法典》列舉了五項喪失繼承權的行為,但繼承權的喪失只能由人民法院確認,其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權確認繼承人是否喪失繼承權。[2]
遺囑直接表達立遺囑人對其死亡后財產處理的態度,體現了立遺囑人生前的意愿,也是立遺囑人生前為防止因自己的財產發生糾紛所采取的一種財產處理方式。但在辦理遺囑繼承時,需確定遺囑是否有效,是否是最后一份有效遺囑。認定遺囑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遺囑繼承人和其他法定繼承人之間的利益,處理好遺囑繼承人和其他法定繼承人之間的關系,既能減少爭議,解決糾紛,化解繼承人之間的矛盾,還能最大程度遵循遺囑人的意愿,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尊親重道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