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良
(陜西省消防救援總隊,陜西 西安 7100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以下簡稱《消防法》)明確規定的消防工作基本制度,該項制度的優化完善和實施執行,直接關系到消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為了有效預防社會火災事故發生,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本領域內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的完善,督促各責任主體抓好相關消防法律制度的貫徹落實,積極推進消防工作社會化進程,充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消防安全總體環境有所改善,但是在部分地區,尤其是鄉鎮一級,火災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各類火災事故高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根據近幾年發生火災事故的分析結果顯示,火災事故,尤其是亡人火災事故大多數是由火災隱患導致,而隱患多是因為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不到位產生的。部分城市、地區的建筑消防設施合格率不高,公共消防設施設備建設較為落后,未能夠達到國家法律制度相關標準,缺乏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引進應用各項先進消防管理技術與設備[1],導致火災風險隱患存量居高不下。針對于此,各級政府部門更應積極完善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以及“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督促各行業主管部門和監督執法部門加強對社會消防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有效落實各項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逐步將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落實,統籌納入我國法治化、制度化、社會化的體系建設發展軌道中。
我國頒布實施的《消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網絡”,這是科學完善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據。雖然該項法律制度對消防安全責任制作出了根本原則性規定,但仍缺乏對社會各層面責任進行科學界定,致使各行業主管部門對本系統內消防安全工作所應承擔履行的職責還不夠清晰明確,容易造成在火災事故發生后各部門相互推諉、推卸責任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我國社會消防安全工作的科學發展。因此,有必要從政府層面進一步健全完善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這既是堅決貫徹落實《消防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促進我國消防安全工作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消防安全責任制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很大原因是部分行業、部門的領導和主要負責人消防安全意識不強,消防風險意識較差,對本行業領域內的消防安全責任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消防安全法制觀念較為落后,尚未從根本上樹立安全高效的科學發展理念,將工作重心多放置于部門生產效益上,一定程度忽視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從而導致火災事故頻繁發生[2]。針對于此,各級政府必須加強對相關消防安全責任法律法規制度的健全完善工作,廣泛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有效發動每一個社會公民關注身邊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會消防安全意識和能力素質,推動我國消防安全事業建設持續穩定發展。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履行好本系統消防安全責任,嚴格按照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規定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加強對本行業各主管單位消防工作的監督指導和消防安全檢查力度,進一步加大火災隱患的整改落實,尤其是重大火災隱患掛牌單位的整改“摘牌”工作,督促單位主體按時整改各類火災隱患,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消防安全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性、綜合性極強的工作,關系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單單是國家政府單位部門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是各行業和全體社會公民的共同社會責任。因此,各級政府要及時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依法明確細化消防安全工作社會化的基本原則,全面規范整個社會層面的消防安全職責,充分發揮各行各業各單位的力量,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織密社會火災防控網,積極構建統一高效的消防安全戰線,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消防救援機構“吹哨”,行業主管部門、各社會單位以及全社會公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消防安全責任主體格局,進一步明晰各責任主體的法定職責,監督指導各個消防安全責任主體嚴格履職,做好行業、單位和個人的分內之事,大力推動我國消防安全工作依法有序開展。同時,權利和責任的有限性作為當代社會有序管理的重要特征,要努力構建有限責任的政府和行政機關,科學合理明確社會消防安全責任主體的合法職責[3],推進我國政府、行政機關和各職能部門的消防安全責任從由原來的“全能、權利、強制型”過度發展成“依法、公開、服務型”,切實落實好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尤其是要清晰直觀地明確好關于社會火災安全隱患產生、監督、整改等不同環節中不同主體的具體責任內容與工作范圍,將責任主體的職責內容具體化與監督公開化,避免出現在發生火災安全事故后各部門各單位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依法實現我國消防安全責任逐步深化落實。
國家立法部門要將“社會監督”合理納入《消防法》體系,科學整合市場和部門的信息公示平臺,有效構建先進完善的消防安全信息公示系統,并實現與國家信用系統進行的“互聯互通”,加強信用監管和事后監管力度,使市場主體依法接受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全體社會公民的監督。作為市場重要主體的商場市場、公共娛樂場所、賓館飯店等11類場所要按照消防安全責任有關要求,自主評估風險、自主檢查安全、自主整改隱患,依法公開消防安全責任人、管理人,并向社會作出本場所不存在突出風險或者已落實防范措施的承諾。與此同時,住建部門要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建立科學高效的建設工程消防安全監管工作模式,切實履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督制度,合理制定抽查比例和抽查計劃,嚴格查處建設工程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逐步構建系統完善的建設工程安全信用制度和終身負責制度,即:任何一項建設工程中涉及的消防安全內容必須從監理、設計、施工、建設等不同環節設置終身負責制檔案,并向全社會進行信息公示,根據檔案記錄依法追究主體責任,防止出現責任逃避行為的發生。
為了切實落實好消防安全監管職責,國家立法部門可以通過將“消防安全監管”科學有效納入《消防法》體系內,通過清晰界定各級政府的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職責,促進政府消防安全監管職責的保障落實。比如:消防部門要主動加強對人員密集場所、火災高危單位的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指導上述場所和單位引進應用先進的實時監控設備和技術,提高消防安全監督管理水平[4]。
綜上所述,為了保障我國消防安全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完善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切實落實好各項監管政策制度。在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責任法律制度的過程中,注重明確各方主體的消防安全職責,構建科學高效的社會監督機制,促使社會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高效運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