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文博 李安輝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
自古以來,團結統一都是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增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向心力、維護社會長治久安與國家統一有著重要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
21世紀以來,“共同體”一詞自黨和國家作為政治話語提出之后成為一個流行詞匯。2011年9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同年十一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后,強調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指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首次明確使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8年12月《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2019年9月《在全國民族團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以及2020年中央西藏、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次部署,說明了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工作中的思想指導地位與重要性。
從“共同體”這一概念提出的時間線索來看,國家之間的“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先行提出,隨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三個概念提出的先后順序有著豐富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一項時間長遠且意義深遠的龐大工程,是一個全球范圍的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等多維度的構建,對此先行倡導,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藍圖構建的一部分,說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繁榮昌盛,更是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先后經歷了“積極培育”“牢固樹立”“打牢”與“鑄牢”的過程,說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客觀存在與愈加迫切的時代需要。
從學術界研究來看,橫向分類研究說明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人類基本領域都已形成穩定的共同體,其意識是人們對各領域的產生的共同情感,亦或是認同感。核心內容即政治領域下的國家共同體與文化領域下的精神共同體,也就是“中華民族既包含了多元一體的文化共同體精神價值,也具有國家民族的政治共同體意蘊?!?/p>
從縱向研究來看,是以歷史脈絡剖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客觀存在與鑄牢其意識的重要性。何謂中國歷史,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歷史都是中國歷史,“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都作過貢獻”,所以說中國歷史就是56個民族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以我國歷史演進的特點與民族互嵌格局的形成來看,各民族間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地相互接觸與交往,經歷多次民族交融的浪潮之后,各個民族從傳統的“聚族而居”居住格局演化成當今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且文化、經濟、情感上相互依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隨著民族互嵌格局的不斷形成與發展,民族交融與共生、平等等意識得到長足發展,恰恰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
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維度都說明了我國各族人民自古以來交往密切,是有著共同情感的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藍圖需要中華民族的不斷強大來支撐,需要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黨和國家在處理國內民族關系所倡導的新視野,是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現實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前提條件。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學校,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沿陣地。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要求:“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p>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為新時代做好西藏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現實路徑?!?/p>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p>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時同樣強調:“要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領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睔w根結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各民族從各維度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
有學者認為,群眾對某一“共同體”的身份認同有三個構成要素,即“客觀認知———內化信仰——行動意志。”簡單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亦或是各民族對所有“共同體”領域的身份認同是知行合一的動態過程,即先認識、學習事物的道理,待領悟透徹后加以踐行。那么知行合一這一動態過程的最重要環節就在于引導和教育,而學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所,尤其是民族地區學校和高校。
一方面,民族地區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至關重要,既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牢根基的理論意義,也有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發展、各民族間團結奮斗的現實意義,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義務教育階段恰好與“客觀認知——內化信仰——行動意志”中“客觀認知——內化信仰”的認同階段最為契合,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初步認知并加以鞏固,是新時代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另一方面,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搖籃,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高校教育應對身份認同三要素中的“內化信仰——行動意志”階段,將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的學習認知加以夯實,最終引起行動意志的質變。高校大學生、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范疇不是只局限于民族教育的視野下,也不是只局限于“少數民族學生”,而是包括所有學生,對學校各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才是增強認同、促進團結的捷徑。
新世紀以來,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已有多方面舉措。
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發布《關于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通知》,加強各地區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民族團結課程也已普遍進入校園。近年來,高校普遍成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機構和研究基地,說明了國家對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F階段,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路徑:
一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和基地建設。民族院校等有關高校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和研究基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培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陣地。
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與民族工作的新要求,現階段需要從管理、師資隊伍、資金等多方面深入推進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和基地的工作體系、研究體系以及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研究機構和基地的作用與功能。如中南民族大學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民族院?!叭兀淮翱凇钡闹匾δ?,2020年9月11日建立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教育教學、資政服務等為一體的獨立建制教學科研單位——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并在全校全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
二是完善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不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都應健全相關課程體系。小學應注重啟蒙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我國民族概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孕育少年學生基本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中學應逐步加深認知教育,配以豐富的民族團結宣傳活動、班會等形式,激發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高校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和思政課為核心,并加以文學、歷史、民族學等多學科維度學習,讓學生認識我國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加強五個認同,達到宏觀、全面的認知。
三是加強校園實踐活動與主題教育。中小學應定期開展相關內容實踐活動,如主題班會、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高??梢蚤_展少數民族骨干訓練營、少數民族文化節、主題團會和黨會、民族團結創建等活動。通過集體活動領悟中華民族之內涵、領悟民族團結之真諦。校園開展實踐活動應做到主題鮮明、持之以恒,對學生品德培育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認同有著積極影響。
四是建立獎勵機制。在小、中、高校建立獎勵機制,評判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以及相關課程考核、學生間交往交流為標準,在學習和生活兩方面給予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例如設立民族互助幫扶小組、民族團結宿舍、中華民族一家親演講比賽等比賽和活動,多舉措促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是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加強學生間交往交流交融。利用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QQ等多媒體信息渠道,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不論在校期間還是假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傳遞正能量,培育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六是加強學校師生、家校之間交流與聯系,尤其是西藏班、新疆班。一方面,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如武漢市東湖中學,為幫助邊疆學生克服語言不通、生活不適應等困難,定期開展學生大會進行學生心理輔導,平日校領導與任課老師對少數民族學生倍加關懷,每逢節假日會給予細心的陪護與慰問,并在2012年推行代理家長制度。另一方面,加強學校與學生家庭間的聯系,每年定期組織校領導與教師家訪,通過家訪,讓家長們解學生的在校情況,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加強了學生家庭和學校的聯系。家校交流大大拉近了邊疆學生與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的距離,增強了民族地區和學校的聯系。
總之,“春秋萬法托于始,幾何萬象起于點”。早期教育十分重要,所謂強國之基在養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也要從“蒙”開始。學校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基礎環節,也是重要環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且浩大的工程,任重道遠,需要堅持信念,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