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茂華
踏青時節,我來到湖北保康縣馬橋鎮黃龍觀村。
這是一個偏遠的高寒山村,海拔1200米。該村在保康縣馬橋鎮西北部,境內群峰競舉,溝壑縱橫,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汽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一會兒直上云端,一會兒駛入谷底,車窗外風光如畫。金燦燦的油菜花,紅艷艷的山桃花,白生生的李子花,綠柳如長發飄拂,新樓似現代版畫,一步一景,養心養眼。從地形上看,這里群山割裂,褶皺明顯,山巒起伏,溪流交錯,跟我老家恩施山區有許多共同之處;但這里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顯得有些荒涼。
蒼蒼莽莽的大山,有很多小山溝。單是山溝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生出無限遐想。什么神盤溝、老灌溝、洞子溝、大彎溝、石老爺溝等,不知溝里面藏著多少故事和傳說。想知道黃龍觀村長得是什么樣子嗎?有一首歌謠是這樣說的:“七嶺八梁溝最多,埡灣坡陡砂石窩,蘇溪莊子兩條河,溝溝嶺嶺斜面坡。”那么,到底有多少坡呢?村民說:“七溝八梁十六面坡。”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解放前這里只有一條騾馬古道經過黃龍觀。趕騾馬的人說,“看山看得脖子酸,望崖望得心膽寒,七溝八梁腦殼暈,走路走得腿子軟”。直到1991年,黃龍觀才打通了第一條出村公路,打開了山門,古老的“黃龍”也“翻了身”。
汽車躍上群山之巔,黃龍觀村就在眼前。
小小的村子街道寬敞整潔,家家都是小洋樓、戶戶都有小汽車,一派現代農村的新氣象。我們歇息的彭祖養生館,住宿餐飲服務一條龍。過牌坊,進院門,高大的彭祖塑像立在院中,兩千多平方米的養生館,仿明清古建筑風格,古色古香又富有生活氣息。它前接太極廣場,后倚道觀群落,餐廳建于懸崖峭壁之上。院墻上繪有二十四節氣圖,院子里種有皂角樹、白果樹、娑羅樹和迎春花,是個康養的好地方。據說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攜家帶口,自駕進山,到黃龍觀村避暑度假。
黃龍觀村的帶頭人章祖良老書記陪我們看了太極廣場、走了山間棧道、吃了農家飯菜。他又帶我們登上山頂,看他們新建的運動場地。這個運動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這海拔上千米的山頂上,竟然有這樣一個別致的運動場,特別是那寬敞的籃球場和十幾棟精巧舒適的小木屋,建設得別具一格。老書記說,不久的將來,他們打算在這里舉辦鎮、縣、市、省,甚至全國級的農民運動會,加強文旅融合。我站在山頂上極目遠眺,向東可見馬橋鎮全貌,向西可看神農架云海,蒼天在上,群山在下,“一覽眾山小”。章祖良老書記的眼界就是這么寬廣,他帶領鄉親們振興鄉村的魄力就是這么大。此時此刻,我仿佛聽到黃龍翻身的聲音,在山谷間回響。
誰能相信這個地方曾經是個貧窮閉塞落后的農村呢?“黃龍觀、山連山。人在對面站,相見得半天。喝的是野菜湯,吃的是糊涂飯。出門背背簍,種田吃水全靠天。好兒都往山下跑,有女不嫁背腳漢。”這是昔日黃龍觀的真實寫照。看到現在黃龍觀欣欣向榮的景象,我也情不自禁地編了幾句順口溜:“黃龍觀,山連山,黃龍翻身換人間。公路直上白云端,核桃果果好賣錢。臘肉香,山雞鮮,天天都像在過年。和諧家園美如畫,鄉村振興艷陽天。”
黃龍觀人說話很有意思,土話土音,別有情趣。他們把機靈叫“機咕”,把聊天叫“紛泡”。我從那里回來后,匆匆寫了這篇短文,就算是和鄉親們以及同行的朋友們,又聚在一起“紛泡”吧。此時,美麗的黃龍觀靜臥在群山環抱之中,輕輕地向人們講述著自己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