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端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人工智能生成物作為人工智能的成果,是發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和利益之一,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會更為智能和自主,其利益保護訴求更為突出,其生成物的版權問題會越來越緊迫。而人工智能作為科技領域發展的重點和需要搶奪的制高點,需要加強保護,促進其創新與發展。
在某互聯網公司侵犯著作權案一中,我國司法實踐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性是承認的態度,法院認為涉案文章是在原告的主持之下由其團隊運用人工智能軟件完成的作品,并且文章整體內容能夠體現原告對于文章所需要展現的需求和意圖,所以法院認定此文章屬于法人作品。經查明,此軟件是由該公司所開發的,涉案軟件是由此軟件所撰寫完成的;軟件所寫文章能夠體現出該公司研發團隊整體的智力成果,即便文章不是由此公司中一個或多個員工參與完成,實際上還是由原告的主創團隊所設定好的個性化設計所決定的。并且原告在文章中也進行了合理署名,如果將軟件所生成文章的過程視為軟件自身的創作過程,即將軟件本身看作文章的創作主體,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綜合上述,可以認同法院認為此作品為法人作品的觀點,原告為本案中的適格主體。此案件的判決對此類案件給出了開創性的答案,第一次以法律判決的形式認定AI生成的作品具有著作權。
我國司法實踐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的承認態度與新《著作權法》的規定發生沖突,并不是一切AI生成的作品均具有著作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1]隱藏對作品進行認定時需從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作品構成的要件一為作品必須是人類的智力成果;二是作品必須是能夠被他人感知的外在表達;第三作品還需要具有獨創的特點,創作內容需有個性化判斷和選擇的空間,而不是類似翻譯簡單的一一對應,只有單一結果的過程。在本案中法院也對文章的獨創性進行了判定,本案中人工智能軟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創作過程中需要一定人的介入,具體體現在文章通過人的介入進行收集素材、決定表達的主題、寫作的風格以及具體的語句形式,這僅僅是為軟件提供一個創作的方法和模板而非最終的表達形式,計算機軟件通過自動運行最終形成作品并進行網絡傳播。在人工智能軟件的創作過程中具體的表達并非由收集素材、決定表達主題和寫作風格的工作人員完成的,而是由軟件本身按照算法完成的,因此可以得出文章的“作者”是軟件本身,但軟件不是享有著作權的主體,因此可以得出軟件最終的創作物不是著作權意義上的作品。從作品的構成要件上看,軟件本身并不能與人腦聯通,軟件所創造出的作品文字本身沒有一句話是在人的意識和意志之下,因此該人工智能軟件的創作物不能算是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但軟件本身是屬于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
如果將人工智能作為作者,使其能夠享有著作權,創作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理應體現當事人的獨立意志,而人工智能產品生成內容的產出過程需要人類的參與和協助才能完成,因而創作過程會缺失自發性,即人工智能不會主動進行創作,它所生成的內容是人類既定的目標,事實上只是人類為實現其意志的工具。[2]此外人工智能軟件所謂的創作過程其實是一個計算機軟件按照特定的算法進行運行的過程,只要工作人員提供的素材是既定的,表達的主題是既定的,寫作風格以及具體的語句形式是既定的,那么這種算法只能算出唯一結果,這意味著創作者在作品的表達過程中只有唯一結果,因此創作者缺乏個性化設計與選擇的空間,算法固定,表達就唯一,不符合著作權法中作品創造性的要求,因此不是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即使人工智能在創造過程中有人的智力勞動的介入,但只要這種人為介入沒有直接決定最終的表達,那么這種產物就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3]如果人工智能的創作物成為作品,那么作品就會大量產生,從而影響作品的稀缺性,并且這對自然人通過大量時間精力所創造出的作品來說有失公允。但在本案中認定AI生成的內容構成作品的判決,或許會為今后的此類案件的審理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針對責任能力要素,人工智能無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責任是指侵權主體因其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不利后果,包括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侵權責任方式。人工智能以大數據為支撐,通過機器學習掌握海量作品,在產出過程中需要對這些作品進行整合,因此存在侵犯其他作者著作權并承擔相應責任的風險。但是,人工智能本身既無法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責任,也不具有獨立財產去支付賠償,更無法通過責任機制感受到法律制裁的威懾力。[4]因此,從責任承擔的角度來看,將人工智能納入著作權主體范圍亦是存在疑問的。因此,“機器人不是具有生命的自然人,也區別于具有自己獨立意志并作為自然人集合體的法人,將其作為擬制之人以享有法律主體資格,在法理上尚有斟榷之處。”
雖然傳統著作權法僅認可自然人的著作權主體地位,然而實際上現行《著作權法》對于法人作品的規定可以作為保護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法律依據,法人或許能夠成為“作出必要安排之人”享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人工智能軟件背后凝聚了一個自然人團體的智慧和付出,所有人都為了共同的團體目標而行動,此時每個人的個人意志都是為了團體意志的實現。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如果符合《著作權法》第十一條的要件,那么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法人作品,由人工智能背后的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著作權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是在不改變現有著作權法框架的情況下最適宜的保護方式。
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定性這一極具爭議的問題,作為社會穩定器的法院采取相對保守、平衡的立場,是合適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被承認是作品,相關主體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很有可能會采取隱瞞相關成果是人工智能創作的事實,因為從外觀形式上是無法區分文學藝術作品究竟是人類還是人工智能創作。這個問題類似于黑猩猩的畫作應不應該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答案應該也差不多,知識產權歸屬于飼養黑猩猩的主人。知識產權的歸屬不僅涉及經濟收益誰來收取,還涉及行使權利時誰擁有訴權、侵犯第三方權利時誰來負責。很顯然只有實際控制作品的自然人和法人實體才能行使此類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行為的后果。筆者始終認為知識產權只是一種法定創設的權利,并非自然權利。AI作為一種資產,其帶來的經濟利益和行為后果都應該歸屬于法律上擁有該AI的公司。
從近來此類案件中,司法判決對人工智能是否擁有著作權的問題逐漸明朗,機器學習算法生成的作品的著作權人,應該是對作品創作進行了必要安排的人,而非人工智能本身。人工智能創作內容的生成過程,既凝結了軟件研發者的投入,也凝結了軟件使用者的投入,具有傳播價值。因此,即使不從著作權法的角度對其進行保護,軟件開發者也有權在AI生成的內容中添加生成軟件的標識,軟件使用者亦有權采用合理方式表明其享有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