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晴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培養高端人才、進行科研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教化人才、實現產學研結合的重要任務。高等院校中的知識產出為學術科研活動創新提供了探尋真理的路徑,因此成果導向性目標教育下的理性科研思維便達成了知識與知識、知識與個體、個體與其他個體的耦合性交往共識。然而隨著功利化思潮逐漸入侵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知識的產出出現了異化與變異的預兆,學術場域與其他社會場域及界限模糊帶來的投機行為,導致學術科研活動中的學術不端行為。部分研究生在獲取學位、撰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狀況。2016年出臺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將學術不端定義為高等學校及其教學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學生,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公認的學術準則、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1]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從數量及表現形式上均存在著多樣的特點。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群體,部分人缺乏自我動機的具體認識,因而在學位獲得過程中采取了學術不端行為。在國家倡導推進教育治理、規范學術科研活動的今天,學術活動走向規范化治理迫在眉睫。本文借用美國心理學家德西與瑞恩的自我決定理論分析這一現象,將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置于外部動機、內部動機的系統中進行探討,以期對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進行預警、干預,以期規避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
自我決定理論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是動機心理學的核心理論,主要探討了個體的內部動機及外部動機的關系及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德西與瑞恩認為,個體對自己行動的控制呈現享受的感覺,個體追求的目標與興趣及核心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2]其中,內部動機作為個體獲取新的知識、探索世界的主要內在驅動力可分為了解刺激型、取得成就型及體驗刺激型;外部動機作為個體為獲得特定結果的主要外在推動力可分為外在調節型、攝入調節型及認同調節型。當社會場域內部能夠滿足個體基本內在驅動力及外部助推力兩種動機時,個體能夠保持對該社會活動要素的積極狀態。因此,研究生個體作為獨立人格同時受到內部動機、外部動機作用影響。
從自我決定理論來看,研究生這一群體由個體組成,個體受外部動機及內部動機驅動影響較大,該獨立個體與其他獨立個體相同。當外部動機、內部動機相互博弈且內部動機強于外部動機時,個體選擇為獲取新知識而自主學習;當外部動機強于內部動機時,個體行為受外部助推力影響,會出現屈從于外部壓力而產生學術不端的行為。當個體內部先天學術資本積累不足、外部動機驅動較為明顯時,學術不端行為便極易出現。
場域內部存在的兩大重要概念是資本與慣習。[3]資本是場域內部行為主體占據社會資源的形式,慣習則是場域內部成員個體隨著社會化進程進行自身調整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學術場域與政治場域、經濟場域相同,存在著同一場域內部不同主體之間的競爭。而學術場域內部獨特的資本則是學術的獨特性、排他性及創新性;學術場域內部的慣習則是通過學術資本的累計進行創新,成為學術場域內部的支配者及統領者。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是發生在高等院校內部扭曲的結構失衡的狀態,其出現及存在破壞了原有的學術結構、學術共同體的建造及學術倫理中的基本價值觀念。自我決定理論中個體外部、內部動機的不同驅動使學術不端行為出現,并不斷深化。
1.學術場域與社會場域界限模糊性
高等院校作為重要的學術場域,學術性是其區別于其他社會性組織的最顯著的特征。學術場域與社會場域的界限較為模糊時,社會場域中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風氣滲透到學術場域,研究生則易被不良風氣所影響,產生不良外部動機。學術研究者在此類環境中依靠自身的學術資本進而擴大本群體學術利益,進行“近親繁殖”。然而社會場域與學術場域界限模糊不清,外部資本侵擾學術場域內部,研究生作為高等院校中的科研主體受到學術場域的不良風氣的影響,學術行為則會出現主體性迷失。
此時,研究生作為科研主體的外部動機被社會場域中的不良風氣所驅動,受制于學術競爭、科研壓力等外部原因,學術不端行為業已成為學術科研行為的現實邏輯及默認行為。
2.入學準入制度及人才培養計劃產生制度性偏離
針對研究生招生人數的激增,各大院校人才培養計劃及入學準入制度同步相應調整,其中入學準入制度作為研究生篩選人才的第一道門檻,承擔著為研究生教育輸送人才、為科研事業培養后備軍的重要任務。而人才培養制度作為高等院校內部學術研究活動的風向標,在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人才培養制度產生的制度性偏離,驅動研究生以論文為人才培養計劃制度的唯一衡量標準。同時,論文產出作為評獎評優、繼續升學的重要指標,勢必會出現學業壓力增大、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情況。因此在外部動機的推動下,研究生在學位論文撰寫過程中發生慣習失衡情況,學術不端行為便在意料之中。
此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研究生的入學準入制度中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入學標準的唯一標桿是否準確,是否可以代表學生真正的科研能力及學術水平值得商榷。因此,入學準入制度及人才培養模式能否與研究生科研水平相匹配,是否能夠推進研究生科研任務水平,仍需進一步探討。
研究生入學準入制度與學位認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嚴進寬出”。然而,受社會場域內部侵擾,研究生自身內部入學動機也在隨著資本的不端累積而發生較大變化。研究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高層級,其入學動機不斷精致化,利己主義的不斷滋生,致使其入學動機逐漸私人化。一定數量的不適合學術、科學研究的碩士生、博士生接受研究生層面高等教育時,學術、科研能力較為匱乏,但是為了獲得最終的學位不得不選擇抄襲、剽竊、買賣論文、尋求代筆等學術不端行為。在自身能力缺乏、科研動力不足的前提下,學術不端行為似乎就成了此類群體的唯一選擇。然而,這與國家倡導的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提供高精尖人才的原則背道而馳。
究其內部動機,研究生作為科研主力軍,缺乏科研能力成了他們學習中最為致命的短板。部分研究生認為,研究生學歷可以成為高薪職業的敲門磚、奠基石。研招網發布的《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考研人數高達290萬,同比增加21.8%,考研人數增長量及增長率為近五年新高。同時,有11993人參加的研招網調查數據顯示,4792人表示考研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個人發展與就業前景,2553人表示考研是為了獲得專業發展、繼續接受教育,1057人將接受研究生階段教育作為逃避就業的手段,僅有12%的人表示是因為熱愛科研所以選擇進一步深造。[4]因此,自身內部入學動機的精致利己化,導致個體無法安心做研究,文化制度結構與自身內部動機呈現出緊張狀態,自身內部動機承載的普世價值觀與制度結構中的規范性產生制度性偏離。當研究生個體為了追求順利獲得學位這一既定目標時,自身科研能力無法應對學位要求的基本產出,學術不端行為便成了唯一選擇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學術不端行為既是手段,也是結果。
內部動機動力不足從根源上導致研究生個體學術不端行為的泛化。個體由于主觀上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認識不夠深刻,客觀上缺乏學術能力及外部培養的助推力,導致學位論文撰寫過程中不良行為的出現,為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當個體內部動機強于外部動機時,個體會依照內部動機驅使個體自主呈現行為。因此,個體內部動機中在主觀上重視學術倫理的價值引導作用,外部動機中在客觀上遵守學校內部學術制度,則應成為干預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路徑。
個體應當在學術場域中加強自身學術誠信建設、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及學術制度規范。研究生作為教學科研的新生力量,理應承擔起學術倫理價值觀傳承的重要任務。對研究生而言,僅僅了解學術誠信及學術道德是遠遠不夠的,最為重要的應當是樹立高層次的學術追求。本科階段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區別在于研究生階段更加注重對于該學科領域知識的不斷深入,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研究方向應向高、精、深看齊。在自身積累了一定程度的知識水平后,功利性思維不會在學術場域中發揮巨大作用,無法在深層次上影響個體認知水平。因此功利化價值觀無法在學術場域影響個體內部動機,以防止出現內部動機引發的學術不端行為。基于社會學習理論,個體可以通過直接學習、觀察學習等途徑進行模仿學習。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在群體中依照榜樣,通過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力復制過程及強化過程,不斷實現個體行為的內化。因此個體的學術性誠信建設應當不僅依靠自身認識深化內化,也應當依靠周圍大環境對于個體認知的內化及深化,加強個體學術誠信體系建設,敦促個體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及學術制度規范。
學術制度的遵守具有雙邊性。研究生個體應遵守學術準入制度、學術評價制度及學術審查制度,學術共同體內部也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則,使研究生在撰寫學術論文的過程中有例可循、有款可依。同時在針對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中,前期注重入學準入制度及人才培養制度,中期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過程性拆解,后期引入學術評價制度及論文盲審制度,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把控,將研究生學術論文學術不端行為從源頭進行拆解,達到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解構的目的。[5]
個體應當在學術場域適應學術性引導、增強學術性思想建設。韋伯強調,科學不能進行功利性的價值評估,也不能決定它所揭示的任何事物是否值得被揭示,進而影響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高等院校與其他社會性組織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高等院校具有學術性、排他性及創新性,并是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專業性場域。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個體進行科學研究的內部動機不斷增強,則會導致其主觀上進行科研活動的可能性不斷增強。在研究生的日常教學中,個體應當在學術場域不斷適應導師、院系、學校的學術性引導,增強自身的學術性思想建設,建立和諧共生的學術共同體。通過逐步匡正研究生個體對學術倫理的基本認識,注重研究生學術規范道德,引導研究生對學術科研活動產生自發的、內化的研究行為,將其化用在學術科研活動之中,成為學術自覺行為。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發揮研究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問責,摒棄學術功利心。
學術不端行為作為高校內部學術性的畸形產物,對于研究生個體發展、朋輩關系、導師指導及學科院系建設均有較大影響。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將研究生群體劃分為個體,將其置于學術場域這一學術生態系統之中,有助于解釋個體條件下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及深化的原因。在建設“雙一流”學科及高校的大背景下,學術行為的規范性及準確性就更加需要個體自身內部動機的建設及更正。在全面推進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摒棄應當成為社會共識。對于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進行預警及干預是激發研究生個體形成學術倫理的階段性目標,同時也能為實現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愿景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