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卓
(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7)
自2011年微信App開發并投放應用至今,用戶量呈逐年上漲趨勢。該平臺給用戶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提供了新鮮的方式。它用簡潔的頁面設計,方便的操作方式和多樣化的功能,滿足了各階層及各年齡段用戶的不同需求。其中,朋友圈功能在整個平臺里起著無法忽視的作用。用戶通過朋友圈可以同時向所有的微信好友展示自我,也可以通過評論、點贊等方式與好友進行互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圈功能也在不斷地做出改變和調整,以迎合用戶的需要。本文所關注的為朋友圈功能更新中引發較多討論的設置——可將允許他人查看的朋友圈時間范圍設置成最短僅為三天。雖然在該設置推出初期遭受不少非議,但其結果是使用該功能并將朋友圈允許查看范圍設置為僅三天的用戶在不斷增多。筆者將結合傳播心理學相關理論,探究越來越多地選擇設置“僅三天可見”的用戶背后的心理因素。
朋友圈一般是指騰訊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時上線,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同時可以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用戶可以對好友新發的照片進行“評論”和“贊”,其他用戶只能看共同好友的評論和贊。
隨著微信由原來的虛擬社交平臺逐漸轉變為熟人之間的社交平臺,朋友圈也演變為生活中親友之間互動的另一個社交空間。用戶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遞著個人的信息,也相應地了解他人。
2017年3月,微信推出了6.5.6版本更新。該版本中引起較大關注度的變化是在隱私選項下增設了“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這一可更改設置,選項分別為三天,半年和全部。這無疑是自朋友圈功能推出以來頗受爭議的改變之一。
在“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這項設置剛剛推出之際,有較多用戶表示了對于“三天可見”選項的不理解與排斥,認為這樣的設置會給微信“好友”們帶來不同程度的疏離感。陌生人可見的朋友圈數量或比微信好友多,出現這樣的狀況令不少用戶感覺不適。
在“允許他人可見朋友圈的范圍”這項設置功能推出了兩年多后,選擇將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的用戶群體不斷增大。隨著態度和行為的改變,我們也可以看到的是微信上社交模式的改變,以及相應的用戶需求的改變。更多的用戶選擇這樣的方式對自己的朋友圈進行簡單而有效的管理。筆者試圖先從印象管理的角度對該現象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印象管理,又稱印象整飾,是指人們試圖運用多種策略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形成印象的過程。人們試圖通過努力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為獲得性印象管理,而盡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地看待自己則為保護性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也可稱為自我呈現,戈夫曼最早對自我呈現理論做了較系統的闡述。
他認為社會交往就像一臺戲劇,而每個人在其中都會扮演某個角色,都有向他人表演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呈現的范圍和策略,通常在不同的人際交往和公眾面前,人們總是使用各異的方式——其中有些方式是無意識的——來展現不同的自我,以便給他人留下最佳印象,確保他人對自己做出積極的評價。
印象管理的基本形式大致包括兩種:自我表現和自我行動。自我表現是指個體通過展示較為得體的言行舉止、選擇較為合適服飾打扮而進行的印象管理,即通過主動地對內在美的展露和對外形上的修飾,來更好地樹立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通過自我表現,可以在相互之間較為陌生的階段,促使對方的好感度產生一定程度的增加,為之后雙方關系健康持續的發展起到一個很好的開頭作用。
自我行動是指個體采取投他人所好的言行舉止而進行的印象管理,即投人所好,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使別人感覺良好,這就是“討好”現象。瓊斯(1964年)認為,討好者有四種戰術:稱贊和抬高別人、對不重要的問題和重要問題采取不同討好策略、投其所好和自我表現,以及報恩。
隨著微信用戶不斷增多及微信社交平臺的不斷發展,用戶的微信好友已經不局限于所謂的“網友”,更多地向熟人社交和現實生活靠近。朋友圈早已不是剛出現時被多數用戶所默認的私人空間。它在更多的用戶意識中已逐漸轉變為社交空間以及向他人展示自我的一方天地。
當用戶發覺朋友圈中呈現的自我或評論點贊等行為逐漸與自己的社會互動息息相關,就會想要維持一個與當前所處社會境況相契合的形象——在朋友圈社交平臺上,每一條狀態就像是人的一個切面,在一個一個切面中,我們選擇想要把我們想給別人看的一面展示出來,這使得用戶開始注意自己在其中所發表的言論、表達的情緒等是否合理,試圖以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示人,渴望得到肯定的評價等。
而與此同時,若用戶發現將自己以往的不足或消極的一面呈現在了朋友圈之中,也會考慮到該行為是否會讓他人感到不適,形成不良印象等,進而會希望將自己不完美或情緒化的一面弱化或隱藏,以確保他人對其做出積極的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或多或少會在看待事物和個人性格上發生變化,也會有能力等方面逐漸有所提升的情況。此時面對以往發出的朋友圈,就會很清晰的判別出問題與不足。用戶選擇將朋友圈三天可見,可以理解為通過自我行動來進行印象的整飾,用這樣的方式將現在的自己所認定的、不夠正面和積極、不符合自身形象預期的言論和圖片直接隱藏起來。
除了希望隱藏過去的自己,大多用戶也希望不將過于真實的自己顯露給他人。一個人的朋友圈展示得越多,越有可能暴露自己,或者準確映射出自身的優缺點、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信息。大多數人并不希望他人對自己有如此清晰的認知;也不希望別人大了解自己,只希望別人了解的是目前可控狀態下的一面。而通過將朋友圈三天可見,用戶可以簡單地隱藏三天以前或更久的朋友圈信息,包括用戶個人認為會對自己的形象有不利影響的言論或圖片,而不用煩瑣地將之前不想公之于眾的朋友圈逐一刪除。
由此可見,設置“三天可見”并不代表自我封閉,其體現的是用戶希望把當下所認為最好最契合社會的自我展示給他人,給人留下積極的印象,而把自身認為消極和不足的一面隱藏起來的心理,也體現的是用戶希望給予其他用戶一個“模糊”的自我,僅僅將希望展示的部分展露給他人的心理。
每個人都有表演的行為,通過上述的展示和隱藏,試圖在社會情境中保持適當的形象,以給他人留下最佳印象。因此,為了留給他人良好的印象產生這種行為很容易去理解——進行自我表現和自我行動,以此在他人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在給予他人良好的印象同時,保護自身的信息和隱私安全也是更多用戶在關注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受眾的隱私被泄露的風險大大增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對隱私保護問題愈發重視。接下來筆者從安全需求的角度,闡述用戶選擇將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的另一心理因素。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分為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層次越低,越屬于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滿足了低一層次的需求后,才能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求,逐層遞進。
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屬于較低層次的需求。對于安全需求這個層次,馬斯洛認為人這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在當前,這個網絡技術發達、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新媒體時代,弱社交關系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們處在弱社交關系的包圍中。其次,新媒體時代用戶每天接收到過多的信息,因此更難對信息進行過濾,以分辨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上兩點,都會造成用戶越來越缺少安全感。絕大多數用戶會介意將自己的信息過多地透露給他人,會對信息泄露更加敏感,不希望自己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眾人視線之中。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安全需求必定會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朋友圈是一個展示個人情緒、興趣愛好乃至生活軌跡等信息的社交空間,即會有通過多條朋友圈無意識地將完整的自我全方位展露給他人的可能性。當用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時,他人可查看的朋友圈數量過多和時間范圍過長都會使用戶的安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個人相關信息泄露過多的擔憂。除去財產及個人身份信息等較為私密的信息外,個人性格、飲食喜好、所在地理位置信息等都存在被泄露的可能性。設置朋友圈可見時間變短,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受眾的隱私信息被偷窺的概率。
人始終是矛盾的綜合體,既想隱藏,又希望展示自我;既渴望被了解,又害怕被人一覽無余。三天可見的功能正好滿足了大多數用戶展示現在的自己的需求,滿足了展示欲的同時,以前的每一條狀態都隨著時間的流逝其重要性呈指數型快速下跌,達到了讓那些不想被關注的信息隨著時間逝去而影響減小或被遺忘的目的。將以往暴露過的信息對他人隱藏并且無法與現在連接起來,也使用戶的安全需求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總之,通過從傳播心理學角度闡釋與分析,筆者認為部分微信用戶選擇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其心理因素有二:
一是自我印象管理。為了能給大家展現現在的自己,呈現自我認知中最好的一面,而不是之前可能產生負面印象的一面。通過這樣的行為,用戶可以呈現自認為最適合自己社會角色和地位的人格及人物形象。減少自身所希望樹立和呈現的形象被破壞的概率。
第二個方面是出于對安全的需求和隱私的保護。在網絡社交平臺上,首先微信好友中有陌生人存在。不希望陌生人過多地了解自己的個人信息,將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利于保護自身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其次,不將過多的生活狀態示人,會增強用戶個人的安全感,滿足用戶的安全需求。
無論是出于何種心理,選擇三天可見都是一種對自己有意或無意的保護。在這樣的狀態和環境之下,朋友圈只可看作一個窗口。雖然可能通過它看到亮麗的美景,但看不到風景的全貌。要想真正了解他人,還需要更多面地面的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