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崢妮
(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65)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只有心懷遠大理想、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實現中國夢。由于青年學生的重要性,對青年學生正確的引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紅巖》通過對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堅持奮斗、無畏生死的描寫,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教育價值,是新時代的“精神教科書”。將《紅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引導當代大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紅巖》是由羅廣斌、楊益言以1948年重慶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為內容、以江竹筠、許建業、宋振中等人為原型創作的革命歷史小說。1961年出版至今,發行量超過千萬冊,是中國紅色小說中影響廣泛的小說。小說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僅在于選材貼近歷史、寫作技巧高、立意深遠,更在于《紅巖》關于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堅持革命等方面的內容,能引起各個時代人的共鳴。
《紅巖》是以中國獨特的革命歷史事跡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第一,《紅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構成要素,是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繼承和創新。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擁有頑強生命力,誕生了具有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紅巖》站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從內容上看,作品所蘊含的不怕流血、舍生取義、團結協作、尊老愛幼的道德觀念,是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的補充和完善;是以現代化的表現形式,賦予了傳統優秀文化以時代內涵,提升了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第二,作品展現了中國精神,彰顯了民族品格。《紅巖》展示的“紅巖”精神,是有志之士建立新中國強烈信念的真實寫照,是共產黨堅持以革命方式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是對革命黨人為信仰“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的高度概括。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所在,是中國精神與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現。
《紅巖》是在眾多紅色文化中脫穎而出的經典著作,作品擁有超越時空的先進性,在當時有指導意義,如今也有重要的思想價值。首先,指導思想具有先進性,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思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從內容上看,社會主義必將取得勝利是革命黨人的信念,是對馬克思“兩個必然”的踐行;從選材上看,以真實的歷史為寫作素材是駁斥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證據。其次,主體具有先進性。馬克思主義極為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并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作品以毛澤東的文藝創作觀為指導,以人民為創作主體,取材貼近人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并使用了深受百姓喜愛的小說體裁。最后,最終目標具有先進性,希望建立一個自由民族獨立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希望實現批判舊的封建落后文化、宣傳新的先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社會風氣的宏偉愿景。
紅色文化產生于外無民族獨立、內受封建剝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危機、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等各種內外危機是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各個階層為救國救民紛紛進行各種實踐,歷史證明向封建王朝妥協,與資本主義謀求合作在我國是行不通的,無法帶領國家走出危機、逃離困境。唯有革命,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建立獨立而富強的新中國。特殊的歷史實踐賦予紅色文化沉重的民族責任,紅色文化天然擁有革命基因。一是作品展示了與封建落后文化的斗爭的堅決性,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革命的徹底性;二是作品還彰顯了共產黨的自我革命性。共產黨人時刻進行自我批評、自我革命,以保持黨的先進純潔性。
《紅巖》是我國傳播范圍較廣、影響力度較大的革命歷史小說,鮮明的政治導向、堅定的革命精神、良好的道德精神賦予其重要的教育意義,作品具備豐富的教育功能。
第一,具備思想教育功能。《紅巖》是一部政治立場堅定的文學作品。作者針對社會現象,以獨特的審美意識,立足于無產階級立場完成這部文學作品。通過描寫1948年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戰斗,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取得勝利的原因。語言的生動、立意的深遠,使作品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成為必然。
第二,政治導向鮮明。《紅巖》政治教育功能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能引導讀者形成政治意識與堅定政治認同。一是能引導讀者形成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堅定無產階級政治立場。通過描寫作品主人公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堅持奮斗,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堅定無產階級政治立場、樹立共產主義政治理想。二是能感染讀者,增強對共產主義的政治認同。《紅巖》通過刻畫共產黨人與叛徒、反動派的戰斗,引導人民群眾增強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是促成社會成功轉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三,擁有道德教育功能。《紅巖》是謳歌英雄、贊美堅韌品質、贊揚傳統美德的文學作品。在作品中對許云峰、江雪琴等革命工作者足智多謀、堅強勇敢、為了理想不畏生死、為了信念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極具中國特色的美德的贊揚。《紅巖》是扎根于人民、立足于時代,用積極向上的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眾追求真善美,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是激勵中國人民、鼓舞青年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榜樣。作品具有陶冶高尚情操、啟迪心智、引領社會風尚的道德教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學生在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學生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1]。為建設這樣一支“夢之隊”,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對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一批有理想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新人。這種教育目的與《紅巖》強調的內容具有一致性。作品開篇寫道,大學生為自由、民主的崇高社會理想,開展活動,爭取權益;許云峰、江姐等共產黨人為心中的理想,面對酷刑仍堅貞不屈;小蘿卜頭從小生活在壓抑的牢房中仍堅持學習。正是由于這一群人,面對強權不妥協、面對壓迫勇敢反抗、面對艱辛堅持學習,我們才能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新中國。
理想信念教育是極為重要的教育。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才能加速實現中國夢。《紅巖》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啟迪學生智慧,保障學生不忘初心,激勵學生砥礪前行,提升學生面對誘惑的應對力。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發展方向,提出應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含有價值取向的專業課知識、休閑讀物、網絡信息及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等,都可以進行隱性教育。恩格斯認為,文學是“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領域”,文學能承載一定的意識形態,是隱性教育的有效載體。
《紅巖》以真實人物為原型,蘊含鮮明的價值導向,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作品通過生動的人物刻畫、曲折的故事情節、熾熱的感情,將思政教育內容以生活化、生動化的故事展現出來。吸引學生主動閱讀,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思政教育的抽象理論。通過閱讀,對比許云峰等共產黨人與徐鵬飛等特務分子、甫志高叛徒行為,以及最終結局,引導學生加深對教育內容的理解,提升教育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重視紅色資源,指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紅巖》是極具代表性的紅色經典,更值得被重視。促進《紅巖》走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實現學校德育目標的必由之路。
《紅巖》的故事發生在1948年,距今已72年。在漫長的時間里,我國的國情發生巨大的變化。《紅巖》的故事雖然已經遠去,蘊含的精神價值卻具有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只有銘記先輩奮斗過的艱苦歲月,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時光,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很多優秀的故事,在時間的流逝中已慢慢失去價值。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各種思潮涌入中國,不乏嘩眾取寵、博人眼球之人不尊重歷史、惡搞《紅巖》。質疑英雄,就相當于否定先輩的努力;遺忘歷史,就意味著否定自我。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無畏犧牲、毅然站在抗疫前沿,這是《紅巖》精神的延續,愛國主義精神的繼承,是對《紅巖》內涵的豐富。結合時代要求豐富《紅巖》內涵,將“紅巖”精神與時代潮流相結合,這是作品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1.融入課程設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新時代,更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講好”“講活”,增加親和力,提升實效性。《紅巖》以展示中國精神為主,是具有中國風格的中國故事。作品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大量的契合點,立足共同點,推進《紅巖》走進教材、走入課堂,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江姐由于心中有信仰,所以能承受夾手指的酷刑;許云峰由于腳下有力量,所以能用手挖出地道、從容赴死。這些都是“講活”思政課的重要素材。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優秀美德的重任。以《紅巖》為中國故事藍本,能增添思政教育的生動性、真實性與親和力,能傳承奮斗的、奉獻的、革命的紅色基因,能提升學生的涵養。
2.提升教師素養
教育大業,教師為本。新時代,教師承載著引導大學生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引導學生實踐的重擔。也是堅定學生信念的引路人,是增加學生知識的指明燈,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教師的態度、教學技能、知識儲備是教學成效的影響因素,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持續增加自身技能,才能承載教書育人的重擔,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紅巖》具備教學性,將紅巖的價值導向與教師傳授知識的職責相結合,站在理論的高度,用詼諧的語言、生動的描述,向學生講述《紅巖》故事,拉近教師與學生、理想與奮斗、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深化學生對奉獻精神的理解,引領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了時代的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4]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環境,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教育全域需要運用廣義的網絡方式,加強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的融合。”[5]《紅巖》價值取向明確,具備教學意義,更需要自覺立足網絡,承擔起凝聚民族共識、培育社會新人的重要責任。“不日新者必日退”,講好《紅巖》故事要利用網絡平臺,堅持守正創新。把握《紅巖》本質,創新《紅巖》形式。依托網絡宣傳《紅巖》內容,利用網絡工作矩陣,把我們想講的《紅巖》故事變成學生想聽的,把學生想聽的故事融入我們想傳遞的“紅巖”精神,使《紅巖》深入人心。怎樣利用網絡平臺講好《紅巖》故事?應堅持統籌理論輿論,聯合網絡,精心設計故事,利用各種形式展現故事;采用網絡話語風格,增加對《紅巖》的記憶點,拉近作品與大眾的距離。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需要用既具備價值導向,又擁有吸引力的內容影響大眾。《紅巖》具備這種情感寄托,我們有必要利用網絡講好《紅巖》故事。
胡錦濤針對提高思政教育成效時明確提出:“堅持把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作為根本途徑。”[6]開展與《紅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作品影響力、增強作品教育意義的重要途徑。
1.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為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我國持續探索教育新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其中創新教學環境、開展實踐教學是最有效的途徑。將《紅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其育人功能。學校可以組織開展《紅巖》故事演講比賽、紅巖閱讀會、重演《紅巖》等活動,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強化“紅巖”教育,深化《紅巖》記憶,升華對《紅巖》的理解。
2.研學旅行實踐
課堂教育賦予學生理論的高度,研學旅行深化學生對教育內容理解,鞏固教學成果。參加研學旅行能增加《紅巖》作品的感染力,影響學生的實踐行為,使學生將“紅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紅巖》的故事發生在重慶,渣滓洞是共產黨人堅持革命理想、遭受殘酷刑法的見證地,是共產黨的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史見證地,是革命理想與現實奮斗的見證地。引導鼓勵學生去渣滓洞參與實踐教學,見證江姐遭受酷刑之處、小蘿卜頭學習的牢房、共產黨人就義的場所。狹窄的牢房關押著幾百人,陰暗的渣滓洞沒束縛著學習的心,殘忍的刑具未改變共產黨人的信仰。將渣滓洞作為研學旅行的目的地,充分發揮《紅巖》引導功能,讓學生正確看待《紅巖》故事,加深對“紅巖”精神的理解。
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通過營造教學環境,進行教學實踐,能提升教育效果,繼承紅色基因,傳承“紅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