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銀
(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文化生態”一詞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Julian Haynes Steward)在其《文化變遷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作者在書中主要闡述了“不同地域環境下文化的特征及其類型的起源,即人類集團的文化方式如何適應環境的自然資源、如何適應其他集團的生存,也就是適應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1]的觀點,揭示了文化在產生、進化與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融合過程和適應情況,其最終目的是運用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具體的文化形式、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和整合的關系。文化生態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母版,在母版的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突破傳統教學環境的局限,利用學校和社會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構成社會大文化生態系統,為廣大學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所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從狹義上說,是高等學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學設施文化等元素所構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校園獨立體;從廣義上說,是校內外的精神文化形式、物質文化形式、制度文化形式和活動文化形式等各種文化形式,進行多方位影響、作用的文化生態有機整體。根據上述概念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不僅是高等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在價值觀層面具有認同性,在文化生態方面具有多樣性,在意識形態方面具有引領性,在理論生成方面具有前瞻性,在實踐要求方面具有落實性。
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互聯網技術不斷革新的今天,信息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不僅對受教育者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挑戰。西方大國將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等通過網絡媒體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文化需求中,如美國電影《瘋狂原始人》體現的是東方集體主義退縮和西方個人主義至上的價值觀念,受教育者觀看后會無意識地受到這種價值觀念的影響,導致價值觀念更傾斜于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就是要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教導受教育者成為新時代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符合未來社會價值取向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各大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再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各種文化形式相互碰撞的主要場所,能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如實力雄厚的師資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教學設施文化等。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發展的主要理論體系,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不僅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教育者要引導大學生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理性思考問題,看清西方價值觀的弊端和不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是將一定的文化意蘊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一種實踐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是各種文化形式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其特點具有多樣性。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多樣性需要從觀念文化生態、物質文化生態、制度文化生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文化生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涵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語言表達在頭腦中形成對事情的理解、分析和看法。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這是歷史的抉擇,也是現實的選擇。因此,在以人為主體的原則下,人的頭腦就形成了一定的語言邏輯來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何會取得如此成就、何來的現實條件支撐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文化生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涵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借助物質充當媒介的環境條件,根據文化表現方式的不同,所顯現的物質形態也有所不同,如教科書上靜態的文字、視頻中動態的圖像、藝術式的文化意境等。這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樣、生動形象的接受方式和學習方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生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涵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制度形式來規范和制約文化。優秀的、有益的文化會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進行傳播,為大學生學習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文化生態氛圍;粗俗的、低劣的文化會經過制度的規范而被摒棄。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有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有利于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導向,并吸收國外有益文化成果,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基礎。回顧新中國發展的70年歷史,思想政治教育總是能夠契合社會的變化和國家的發展需求,推動國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不斷向前發展,7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顯示著其作用。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全國人民的精神高度緊繃,高校大學生難免會在心理、思想、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產生不符合社會和自身發展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多種文化生態形式在意識形態上能夠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在抗擊疫情期間,無數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展現在大眾面前,廣大師生可以利用戰“疫”故事,挖掘出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育人素材,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精神,共產黨員先鋒出行的勇往直前精神,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的奮戰精神,無數不知名的勞動群眾的奉獻精神等,這些不同的精神品質構成了獨特的抗疫精神,激活了廣大學生的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要契合當下的疫情環境,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這要求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疫情的暴發,為廣大學子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社會實踐大課,是能夠感同身受的文化生態環境,通過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充分從抗疫防疫中挖掘現實素材,引導學生積極形成責任意識和防范意識,并且不斷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責任擔當意識等。
理論是對實踐的科學總結的一整套完整的邏輯體系,能夠指導和規范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能夠為人們提供辨別社會發展中對與錯的思維方式,能夠超出實踐范圍制定符合世界發展的規范準則。馬克思認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偉大的理論總能指導成功的實踐,生成具有前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相關理論,能夠為校內外資源的交互聯動提供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要求其內部要素與外部要素互相驅動、交互,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生成方面具有前瞻性,能夠詮釋思想政治教育緊隨時代步伐和思想規律,能夠符合現代化社會科學發展的正確性和預見性,能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找尋到合適的目標定位。我們不能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模式來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思維邏輯來解讀和定位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等狀況。身處高校環境中的廣大學生更容易受電子網絡、周邊環境等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思想觀念和人生理想容易在“半路拐彎”。中國進入新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為了有效地實現“彎道超車”,黨的領導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政治保障,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制度前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拓寬了時代視野,使其在新時代能夠有新價值、新思維、新發展,才能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符合時宜的文化生態環境,使廣大受教育者堅定理論自信,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實現現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中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方式,是主客體在一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下轉變角色和身份,并進行思想、情感、信息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活動,其思想觀念也隨著主客體自身的需求和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生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外部諸多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上的屬性。若要構筑以學生為主體并與校內外諸多要素聯系的文化生態環境,我們就要結合實際的文化生態屬性和現實狀況傳授給教育者。列寧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完成這一改造群眾的工作。我們看到的群眾對共產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知識的興趣和向往,是我們在這方面取得勝利的保證。”[4]教育者要完成對受教育者的改造,就要形成以學生為本,以文化生態為輔,不斷地在社會實踐中尋找教育教學元素;學生自己可以參與社會實踐,感受實踐所帶來的不同。另外,要結合校園內的文化生態要素,實現校內外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5]新時代的高校青年,要正確認識到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轉變自己學生的身份,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感受來源于社會實踐的教育元素。高校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主要教育對象,是文化生態的享受者和承擔者;高校大學生只有懂得利用文化生態系統優勢來彌補自身的缺欠,才能有效地促進信念追求和道德素質,以及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主客體因素、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教學設施文化等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文化生態元素有效、合理地融入實踐,最終實現“要把‘以人為本’落在實處,實現由傳統的‘政治型’向‘人本型’的轉變,實現由書本、文本向人本的回歸”[6]的目的,讓學生主體能夠脫離課本、文本,主動在社會實踐中挖掘教育素材,實現自身質的飛躍。這樣就可以實現校內校外各種因素的聯動、結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態的發展,使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長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的高校大學生。
精神文化形式、物質文化形式、制度文化形式和活動文化形式等不斷地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特征的發展變化,只有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廣大學子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7]。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是人,堅持以人為中心,形成高校內外諸多因素聯動的文化生態體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化和健康發展,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