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 大連 16000)
2013年,國家出臺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河北省總共有五個資源型地級城市,分別為唐山市、邯鄲市、張家口市、承德市、邢臺市。過去犧牲資源和環境的不科學開發,使這些城市現在發展遇到了瓶頸。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等壓力,使河北省資源型城市渴望重啟的機會。近年來,河北省委與省政府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大力發展各地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工程項目帶動策略。利用生態文化打破河北資源型城市的單一經濟結構,這有利于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利用生態文化的發展,可以為河北省資源型城市找到重啟的機會。
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有利于資源合理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由于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變成全球性危機。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方式是錯誤的,危害生態環境的社會制度和不公正的國際關系體制需要改變。
生態文化產業是一種從事生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提供生態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工業社會后期的新興產業,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未來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發展前景無可限量。生態文化自身便是一個產業。這就是說,生態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存在。當下社會,物質性的產品在市場上并不缺乏,而生態性的產品反而短缺。生態文化產業應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要通過媒體、廣告和文化會展等形式,向廣大民眾普及生態環境知識,使之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自身的生態權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的形成,意味著人類將實現從統治自然的價值觀念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改變,這標志著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向與自然和諧發展價值取向的過渡。生態文化是一種價值觀,是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協調的精神力量;生態文化也是一種人文文化,將穩定、秩序、適應等多種觀念納入自己的文化中,讓人與自然得到可持續發展,體現出人類與自然的深度聯系;生態文明更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集成。
資源型城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保障基地,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編制,是指導全國各類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編制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我國資源型城市數量多,分布廣,歷史貢獻巨大,現實地位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資源型城市累計生產原煤529億噸、原油55億噸、鐵礦石58億噸、木材20億立方米,“一五”時期156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中有53個布局在資源型城市,占總投資額的近50%,為建立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已發現礦產50種,列入《河北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72種。煤、鐵、金、鉬、水泥用灰巖等河北省優勢(競爭力較強的)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情況如下:煤炭229.01億噸,居全國第12位;鐵礦95.16億噸,居全國第3位;金礦(金屬量)269.11噸,居全國第18位;鉬礦(金屬量)86.93萬噸,居全國第10位;水泥用灰巖55.88億噸,居全國第12位。2018年河北省鐵年產礦石量1.523億噸,煤年產礦石量5167萬噸,金年產礦石量243.96萬噸。現有非油氣礦山企業3101家,從業人數17.05萬人,年開采礦石總量3.346億噸,工業總產值達542.83億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為主的礦業經濟體系。(本文所討論的資源型城市主要針對的為非可再生資源,數據來源于2019年《河北經濟年鑒》)
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20394.26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34016.32億元,增長了0.66倍。截至2017年,河北省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分3129.98億元、15846.21億元、15040.13億元。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產業的比重在逐漸降低,但河北省的產業結構仍舊是“二三一”梯度,第二產業的比重依然過高,第三產業發展不足。但第二、三產業的產值差距在逐漸縮小。預計在未來五年中伴隨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河北省的第三產業便可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河北省三大產業中占比最高的產業。
由此可見,河北省資源型城市主要的支柱產業還是以資源為主導的,存在能耗高、成本高、污染高、利潤低等問題。河北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依舊是擺脫不掉對資源的依賴,依靠資源的企業沒有辦法形成集合效應,一些大型企業還是處于開發階段,還無法形成產業深化鏈條。
河北省的資源主要豐富在一次性能源,例如煤炭、原油、天然氣等儲量都非常豐富。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甚至是犧牲環境的畸形式快速發展,導致了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供需不平衡。河北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一直以來都是偏重工業型,雖然隨著政策的限制和科技的發展,能源單量消耗系數在逐年下降,能源單耗產能也在增加。但是資源總量消耗確實在增長,而且近年來經濟發展對資源開發的需求量也在隱性增加,同時存在供不應求的問題。河北省人均資源擁有量一直處于低水平的位置。近幾年河北省出現霧霾、沙暴天氣的次數已經明顯減少,但是土地污染、水污染等問題依舊很嚴峻。河北省近幾年在綠色發展理念和京津冀一體化的推動下,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污染問題依然存在,解決起來還是困難重重。煤炭、鋼鐵本來就是重污染產業,在淘汰落后產能、革新生產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陣痛。
河北省的資源型城市由于長期依賴資源開發來發展經濟,在轉型過程中缺乏創新發展思路,發展定位不明確,對其他產業發展推動不得要領,難以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在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有一些優秀的表現,但是總出現與當地自然條件不適應的情況,總體發展水平較低,難以形成產業特色。新型生態產業競爭力不強,形成不了產業集合效應,無法進行有效的產業整合。新型產業所需要的外部資金、人才、技術都不充足。企業缺乏影響力,缺少輻射效應,其快速發展所需要的一切要求尚不具備。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通過科學的開發定位來規劃河北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路線,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構建。
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亟待完善,改革任務艱巨。資源開發行為方式有待進一步規范,調控監管機制有待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資源開發企業在資源補償、生態建設、環境整治、安全生產及職業病防治等方面的主體責任仍未落實到位。扶持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夠完善,支持力度不足。資源收益分配改革涉及深層次的利益格局調整,矛盾錯綜復雜。
資源的枯竭已經嚴重影響了河北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進程,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多企業依舊擺脫不了對資源的依賴。轉型之路是要達到治根治本的目的的,想要擺脫對資源的依賴,那么我們就只能減少對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開辟一條新路以代替使用的資源,依舊能夠發展經濟,甚至能夠使經濟發展更具備質量和可持續性。發展生態文化就是其中一條轉型之路。拋棄原有的資源開發,轉向生態開發,確實會出現陣痛,但是對于未來確實是更有好處。生態開發需要的更多是科技和人才助力,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困難,但是對減輕資源枯竭的影響,確實是最綠色、最生態化的道路。開發生態文化可以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衍生更多的財富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
近些年來,河北省環境問題一直備受矚目,沙塵暴、霧霾等都是不合理開發資源所帶來的。雖然近幾年經過政府的嚴格管理,一些嚴重的污染事件已經有效減少,但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問題還是沒能夠解決。生活環境遭到污染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其中危害最嚴重的就是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巨大傷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利用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較低的生態產業,加大第三產業的比重,這不僅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更有利于直接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優化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
河北省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想要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那就要具有整體性,生態文化這一要素是必須考慮進去的。傳統資源型企業是以產品來進行相關性的延伸,也就是生產相近的產品,然后由企業自身來進行延伸。那么今天是要鎖定環境來構建一個生態,然后來進行相關性的延伸。現今,鎖定環境進行相關性延伸,才是做生態的思維,而生態思維才能讓資源型企業真正變得強大。雖然生態文化建設剛剛起步,但是政府的政策推進正在逐步,民眾的參與程度也在逐漸加深。我們的社會對于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是很高的,大家其實在思想程度上可以做到有環保意識,也會積極擁護環保政策,但是真正身體力行地去保護環境,踐行一些要落到實處的政策時,行動力確實不達標,這一點是需要改變的。構建生態思維模式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讓人們在思想層面徹底接受生態文化,而是要能夠落實到行動上。加快構建生態文化,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態文化給環境和生活質量帶來的改善,最終帶動行動的改變。發展生態文化有利于加快思想的轉變,構建生態思維模式。
原有產業與生態文化結合。首先將資源型企業進行生態化產業鏈延伸,減少從資源開采到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污染,做到各個環節都達到生態最大化。產業鏈條也要最大程度延長,最大化利用資源。也可以利用資源枯竭型的企業進行旅游開發,可借鑒魯爾區的重建過程,開展綠色旅游。建設工業風工業園區、工業遺跡博物館。讓人們感受資源開發過程和現代生活的交匯。生態文化旅游助力轉型升級,也會更具有綠色可持續性。
自然資源是生態文化物質載體中的重要部分,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生態公園、文化博物館等陣地去傳播生態文化,讓人們身處其中去感受綠色環境的好處,使之自發地保護環境,從思想層面做到轉型升級。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好新時代的傳播媒介,尤其是網絡陣地,充分利用弘揚生態文化的節慶活動,讓關于環保的節日深入人心。在消費的過程中,也要向民眾傳遞綠色消費的理念。在民眾的思想層面做好充分的工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做好思想支持。
資源型城市的沒落是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一道傷疤。這些城市為了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太多的貢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城市也付出了很多的代價。現在這些城市或多或少都面臨轉型過程中的陣痛,有些城市甚至陷入了轉型泥潭,看不到前路。但這些困難從來都不是放棄發展的理由。轉型之路有很多條,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是其中生態價值最高的一種措施。應利用好生態文化,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貢獻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