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開封 450000)
縱觀全球各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進程,都充滿曲折與挑戰。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治理能力在不斷提升。例如,在抗擊“非典”(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疫情的過程中,按照“沉著應對,措施果斷;依靠科學,有效防治;加強合作,完善機制”的要求,我國的SARS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民眾極易陷入心理危機旋渦中,表現為在生理、認知、情緒及行為上的不適。心理育人長效機制建設是高校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手段、重要環節,是在疫情影響下心理素質快速恢復的重要保障。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開展心理危機干預與疏導工作是保障心理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徑。
通過訪談發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心理援助工作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隨著咨詢量的激增,專業咨詢人員存在短缺現象;其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心理應激干預等心理專業技能的培訓體系亟須完善,疫情下的危機干預工作對心理咨詢人員的咨詢技能提出了挑戰。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心理健康教育與促進,而心理干預工作是保障群眾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可以減輕群眾的心理恐慌,保障社會安定。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建立完備的“校-學院-心理健康中心-班級”四級心理援助機制,能夠建立一套完備的工作體系,上下聯動、各司其職,保障穩定。
1.精準摸排,構筑“心理防線”
學校充分發揮“校-學院-心理健康中心-班級”四級預警防控系統的信息精準聯動優勢,及時利用線上心理測試平臺發布專業測評問卷,對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研。
2.家校聯合,協同聯動
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區域學生逐級排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安全健康情況和外出情況,并建立檔案,嚴格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做到“四個一”,即動態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第一時間上報、舉措第一時間到位、問題第一時間解決。
心理危機干預是針對因突然遭受重大災難或者處于精神壓力中而陷入痛苦、緊張不安,伴隨焦慮、絕望等情緒,需要及時給予心理援助的人,幫助其擺脫困難的心理治療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危機干預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咨詢服務尤為重要,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咨詢服務能夠幫助人們減輕各種負面情緒,緩解其對個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
研究者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高抗逆者的核心心理特征進行了研究,其核心心理特征為:能夠接納變化,情緒調節好,有計劃和行動,堅毅而樂觀。在學生工作中,需要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對學生的其他實際問題提供幫助。
對于不同時期學生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將統一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解答和指導。對于有實際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將充分調動學校、學院的力量,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結合專業能力,發揮高校的專業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積極投身到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和心理志愿服務活動中,為社會民眾提供專業且適切的心理健康服務。
依托網絡平臺,開展“云上心理課”和心理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正視逆境與挫折,及時調整消極情緒,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建立心理健康大數據平臺,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創新使用基于SaaS(software-as-a-service)模式開發、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網絡基礎設施及軟件、硬件運作平臺,并負責所有前期的實施和后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創新整合在線心理測評、大數據云平臺、專業心理設備、移動終端App、心理培訓服務等眾多心理服務手段和資源,實現師生心理健康“云端服務”,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師生心理大數據云端“融”管理體系。利用平臺及時了解和監測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特點和發展趨勢,及時發現問題,有效監控、防范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其他突發事件,減小危機事件的消極影響。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暴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且帶來具有多重性及復雜性的負面沖擊,也會讓大眾產生其他各種負性情緒。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持續直接影響大眾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學習及生活秩序,更會給大學生帶來身心上的巨大挑戰。
為提高大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培養他們正面、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依托心理素質拓展基地40個活動項目,包括溝通協作類的“穿越電網”“有軌電車”,壓力管理類的“無敵風火輪”“荒島逃生”,突破自我類的“信任背摔”“球行千里”等項目開展素質拓展活動、素質拓展課程、素質拓展大賽,積極擴寬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引導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心和積極健康的心態。
我國防治SARS工作經驗顯示,豐富的教育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眾對疫情知識的認識度,提高其心理承受力、應變能力和心理彈性。
大學心理健康工作必須遵循育心與育德相結合的原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這是育人的前提和保障。在積極做好個案咨詢、危機排查、知識普及等常規工作的同時,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為教材,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緊密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學生良好的心態,引導學生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在心理健康課程中,融入心理衛生知識,以重大自然災害為背景,引導學生學習抗壓知識,提升其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彈性,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心態。引導學生學習楷模,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最容易引發的就是由對未知情況的不可控導致的社會公眾的恐慌和焦慮情緒。我國醫藥信息與衛生管理學博士梅松麗研究表明,在我國防治SARS病毒的經驗中,有很多典型的經驗可以借鑒。例如,組織豐富多彩的系列健康教育活動,提升民眾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度,一方面可以避免社會公眾的恐慌情緒,穩定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民眾對病毒的科學認知,從而提升大眾心理承受力和應變能力。從社會層面來說,這有利于調動社會的力量,積極動員社會大眾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當下教育傳播的載體更為豐富,在保證傳統報告、講座、咨詢等教育方式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絡咨詢熱線、電臺等載體,拓寬社會公眾的視野和認識途徑,使社會公眾及時掌握科學信息。提供專業的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知識普及,可以對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社會民眾起到很好的安撫作用。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心理育人長效機制建設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有效保證。高校應積極探索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路徑,形成“1+6”心理育人長效機制;積極構建四級精準心理預警體系,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積極打造“暖心工程”心理幫扶機制,建立心理素質提升機制;積極依托“融”心理自助平臺,完善心理自助機制;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建立課程思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機制;完善心理培訓與健康教育機制。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總結提升,為今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心理防護工作提供經驗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