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北京 100029)
信息化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為各行各業提供品質更優、更加細致全面的服務。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模式應運而生,金融產品市場也逐步被開發。國家針對這一發展情況,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用以約束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環境,例如,《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本文將結合其政策要求,對互聯網金融模式共性基礎與服務實體經濟效果差異進行分析。
在經濟環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催生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云端智能服務等多種新興技術,滲透在各個行業當中。由于對應行業受到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互聯網金融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微信、支付寶、借貸寶、花唄等,在民眾中和中小型企業中應用廣泛,傳統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已經開始減弱,并已經開始走向互聯網的領域。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著行業的穩定性,為了能夠精準預防風險,就需要積極做好分析構成模式、運行的規律,在一個大環境中做好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工作。目前,互聯網金融在大體上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對平衡,互聯網金融作用于優化支付流程,積極幫助中小企業融資、縮小運營成本,提高國民經濟收入,等等。互聯網金融主要體現在大數據金融資源處理、第三方交易支付平臺、網絡信貸服務等,與實體經濟相比較,則存在一定的差異。
我國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①大數據金融,螞蟻金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這些金融模式的構成主要建立在大數據資源庫、數據處理技術上,人們無論是購物還是搜索,都會在互聯網上留下數據痕跡。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數量截至2018年11月,共有8.93億人次,占我國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互聯網金融面對的市場非常廣泛,在業務發展的方向上,機會也更多。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過于龐大,在用戶識別、風險防控方面的技術仍然不夠,而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考慮到成本、技術、人才方面的問題,對大數據資源的運用能力較弱。②第三方平臺交易,就是主要依靠網絡進行錢財交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化線下交易方式,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簡單的操作,起到了全面、快速、便捷的作用,能夠轉化消費方式,增加銀行和第三方金融機構的聯動性,提高資金在社會中的流通效率。③網絡信貸網絡平臺。目前,信貸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臺(peer-to-peer, P2P);二是眾籌。數據顯示,我國民眾在網絡中的貸款,截至2017年12月,已經達到12.35萬億元,項目數量和借款的人數相比上一年提高了近28 %,網貸平臺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就是完善了資金的調動結構,實現了多方面的融資。
大數據的交流和搜索平臺不支持線上交易功能,在這一板塊,資金較為匱乏,交易數據較少,因此,如果想建立金融機構,就必須尋求其他機構幫助,以此獲取資金來源。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交易雙方提供資金交流的平臺。由于我國監管部門的嚴格規定,此類平臺不能進行第三方融資活動,但第三方平臺累積的交易數量和內部集成的用戶數據,能為實體經濟資金的調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客戶信用”無論是從實體經濟角度還是線上交易層面來說,都是決定性的因素,能夠作為活動進行的基礎保證。網絡環境將產生的大量數據和信息,通過整合和篩選,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客戶的信用,金融平臺也將以此作為基礎來實現資源配置,可以從客戶信息、交易內容、支付條件、數據處理的方面體現出來。一部分以交易平臺為基礎的數據金融具有絕對的數據分析優勢;另一些以社交為基礎的,由于自身缺乏支付手段,所以在交易資金方面的信息整合分析能力較弱。在用戶信息制度的建立上,第三方制度與其他金融類型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它的用戶基數很大,從支付過程中獲得的大量數據可以支持綜合信用體系的構成,并且可以集成信用擔保、咨詢等服務。但是據統計,幾個大型支付機構,如支付寶等,已經在相應的市場上體現出絕對壟斷的優勢,因此,其他支付機構在客戶數據方面也相對匱乏,不足以支持該體系的建立。其次,大部分的網貸平臺,并不具備交易的功能,所以獲取客戶的信用數據較難,制度建立的可行性較低。
網絡環境中衍生數據的整理與分析,體現大數據金融的首要價值觀。雖然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三種互聯網金融模式,無論是用戶的范圍還是類型,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是都能對數據進行集成化的處理,并能夠實現實體經濟資金調度的銜接。第三方平臺不能直接進行交易活動,因此不能直接配置實體經濟,但是其獨特的支付服務可以為實體經濟留住更多的用戶,利用網絡交易促進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從網絡金融核心價值的角度來看,網絡金融在實體經濟中的作用更加多樣化,要充分發揮其應用效果,就必須積極運用外部權威性監管體系進行有效監管。
互聯網金融需要完善自身的監管體系和規范發展,才能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更好、更全面地發揮作用,讓資金的流向和來源能夠合法化。首先,我們需要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措施,讓互聯網金融資源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得到充分的優化配置。其次,對于相關產業的融資配套政策,應該不斷進行完善、調整,切實有效提高互聯網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水平。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必須要形成全面、多角度的監管,從技術條件和金融業務兩個角度進行強化監管。為了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推動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目標,網絡金融不能有影響宏觀金融穩定、創新脫離出發點的情況發生。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和范圍,規劃和管理互聯網金融主體,需要有關部門分級、分層來對其進行監管,每一層對象都有其相應的監管政策、監管機構,深入探索跨部門、跨層級的協調監管機制。
首先,推出針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政策,引導互聯網金融資源和資金向實體經濟合理有效地流動,為大眾創業創新提供強大動力和資源,加大對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的有針對性支持。其次,需要依靠配置的金融資源、市場聚集,來對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提供鼓勵和支持,用以彌補互聯網金融發展上的缺陷,實現實體經濟與互聯網金融的高效對接。
要持續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鼓勵擔保機構不斷進行產品業務創新,在探索的路上不斷尋找低成本的服務模式和融資產品,盡可能降低雙方的融資成本,有效提高互聯網金融的服務效率。要不斷對融資渠道、方式進行創新和優化,為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提供更充分和全面的服務。
實體經濟是金融行業發展和壯大的基礎,雙方在社會各行各業的供需關系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許多服務模式都有效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給予實體經濟服務績效和共性。各種金融活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為了保證互聯網金融的順利發展,我們需要提出科學的策略,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