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市園林集團 遼寧錦州 121000
在社會多領域快速發展中,我國多個區域城市綠化工作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果,城市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優化。在城市化發展中,人們不斷改造城市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植被環境,會嚴重損害區域原有的植物以及植被,導致城市生態狀態進一步惡化。加上引入大量外來植物,開始建造出較多全新的植物類群,構建了全新的園林化生態格局以及城市植被體系。在其發展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開始會出現逐步偏離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各項傾向,導致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日益嚴重。
園林綠化不能只種不管,除了被動的在出現病蟲害時進行治理,還應主動加強病蟲害檢疫工作,提前預知風險,幫助抵御病蟲害。在檢疫工作時,需要養護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嚴格檢查園林植物。通過小規模領域的病蟲害探知消滅,可以幫助園林提高抵御病蟲害的能力。為了防止植物病蟲害傳播,還應診斷、治療和觀察附近的植物,及時診斷觀察可及早消滅園林中所出現的病蟲。在診斷時出現擴大的趨勢,應適當隔離園林的病蟲害區域,避免災害蔓延導致病蟲害難以被消滅,控制住事態的發生而減輕對其控制的成本,達到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協調[1]。
利用害蟲的天敵來防治害蟲,包括用昆蟲、細菌等有益生物進行害蟲防治,是綜合防治的重要環節。①以蟲治蟲:園林害蟲天敵有很多種,如赤眼蜂、螳螂、瓢蟲等,都是捕食性益蟲。可采用人工保護、助遷和繁殖后釋放等方法,利用天敵消滅害蟲。②以菌治蟲:目前生產上使用的有青蟲菌、殺螟桿菌、松毛蟲桿菌等,可用來防治松毛蟲、天幕毛蟲等。③保護和利用益鳥:我國取食昆蟲的鳥類很多,常見的有啄木鳥、燕子、杜鵑等,這些益鳥可啄食多種園林害蟲。保護和利用這些益鳥,對于保護園林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2]。
在正常情況下,良好的生態環境針對各類病蟲害具有良好的免疫作用,所以,當前要注重分析生態環境生物鏈之間的關系。基于各類植物自身生長現狀優化病蟲害綜合免疫力,生態平衡體系以及生態建設規律控制病蟲害,降低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在城市園林植物管理中,要規范搭配各類生長特性、種類的植物,全面突出生態規律發展作用,有效控制各類病蟲害大規范擴散與發生現狀,提高病蟲害預防與控制成效。還要注重規范化搭配植物種類,掌握各類植物之間的自然關系,有助于發揮生態環境作用防控病蟲害。在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控制中,可以規范化應用誘殺技術。如均勻噴涂凡士林等物質在色膠板中,將其放置在規定位置能有效誘殺病蟲害,如斑潛蠅、蚜蟲等。其次,還要注重應用白熾燈等燈光控制趨光性害蟲,降低此類害蟲對植物產生的損傷。或應用較多氣味較強的物質。其次,還能基于雌性害蟲分泌物質誘殺雄蟲,能有效降低害蟲發生概率。從實踐中得出,通過誘殺技術應用能最大程度消除害蟲威脅,為園林植物穩定生長積極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中,可能會出現施工方為了減少成本,用的基肥不符合工程要求,技術人員不具備相關知識不能很好完成工作,導致工程質量不符合預期,還有在移植植物中,就地填埋建筑垃圾。不僅影響園林的生態環境,還降低了移植植物的生長勢,導致植株對病蟲害的抗性降低。要杜絕這些因在施工過程中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問題。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操作要正確且科學,確保園林綠化施工質量。在綠化種植時保證苗木的健康和符合園林的需要,移植過程中動作符合規范。在生長過程中,園林工人細心養護,定期澆水、施肥、檢測蟲害,確保苗木健康生長[3]。
日常維護的管理者應時常查看植株的生長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的萌芽,而不是等問題擴大到產生危害時,才采取治療措施。在對植物進行修整的過程中,切不可一概而論,應將其生長規律作為依據,確定恰當的時機,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植物群落里生長的雜草,盡量選擇人工、物理措施去除,盡量少用農藥,以免造成植物藥害,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大自然是一種能量的循環,冬季落葉可以集中生產成為有機堆肥。肥料的選擇可以此為依據,盡量采用無公害的有機堆肥,實現“落葉歸根”。在植物栽培過程中,強化移植植物的病蟲害對抗病毒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滿足此需求,可借助栽培、管理技術的調整優化來改變病蟲害的適宜環境,最終所創造的環境應滿足“在提升植物生長力的同時減少病蟲害的侵襲”這兩大標準。就栽培技術而言,栽植區域的生態環境應滿足植物生長發育的需求,進而最大限度地為園林綠化植物的發展提供健康保障,強化植物自身的抗病蟲害特性。在進行樹種搭配的過程中,在鄰近區域內,不可放置具有同類型病蟲害的植物。因植物種類相對單調,極易爆發大規模病蟲害。綜上所述,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植物搭配應在保障植物健康質量的前提下提升美觀效果。
重視城市園林的建設是為了美化城市,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充滿盎然生機。為了達到建設目標,園林綠化的養護、病蟲害的防治必不可少,正確合適的措施才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在實際生產世間過程中,我們要逐步完善園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