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 北京 100010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實現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不僅要充分利用森林生態資源,還要對森林生態資源進行充分保護,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推動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發展模式,從而將林業產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林業資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很多開發者往往僅僅關注到了林業資源的經濟價值,卻沒有注意到更為重要的生態價值。我國有些地區水資源并不豐富,森林資源主要起著鞏固水土的作用,而這部分森林遭到砍伐,便會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引發山洪災害,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例如在西北地區,植被覆蓋率并不樂觀,如果盲目對該地區的林業資源進行開采,便會加劇該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所以盲目開采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一問題必須引起人們重視。
林業經營結構不合理也是阻礙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之一,一些地區對生態公益林和經濟林區劃分的界限不清,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稀有樹種沒有有效的劃分到保護區內,而一些不需要重點保護的卻被劃入到公益林范圍內,這不僅會給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化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也給實際的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而且,我國對生態效益的補償機制好處于初級的摸索階段,其補償金還偏低,與當前社會發展速度不協調,從而影響了人們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性以及育林的積極性。
由于森林資源分布范圍較廣,森林管理部門人員數量有限,直接影響了管護工作的正常開展。目前,森林防火尚存在諸多問題,如防火設備落后更新不及時,人員配比與隊伍建設困難重重,經費短缺等。有的地區進行防火建設,往往需組建臨時森防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存在專業技術水平低,防火能力不足等問題,所用設備十分落后,消防設備與防火器材數量不足。一旦發生嚴重的火災,僅靠現有設備很難滿足防火需求,嚴重阻礙了森林可持續健康發展[1]。
我國目前對林業資源的價值挖掘的還不夠深,林業資源的附加值還不夠高,而這也是阻礙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問題。要想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拓展林業開發產業鏈,加大對林業資源附加值的探索。例如將森林資源與旅游業進行結合,發展森林采摘與花卉種植,這都是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探索。將林業資源與旅游產業相結合,能夠改變傳統的砍伐開發模式,并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將林業資源與食品行業相結合,利用森林中的水果、堅果等資源,對林業產品進行深加工,發展與森林資源相配套的食品加工業,從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這些舉措不僅能有效促進森林資源的開發,還能吸引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關注,增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最終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2]。
依據現有的林業體制,要不斷的明確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問題,要科學的劃分商品林和公益林的區別,因兩種林木的社會效應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機制和政策舉措。在管理商品林時應采取市場化的管理方式,與現有的市場機制相結合,并吸收社會上的資金用于林業建設,以采取自主經營或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以提高生態社會效益、保護林業資源,也可以施行靈活多變的經營方式,采取多元化的經營方式,將林業生產的經營潛力充分挖掘出來,繼而提升經濟活力。例如,在林業資源的生產過程中,摒棄傳統的的粗放式經營模式,變為由集體集中進行經營,即杜絕了濫砍亂伐的現象發生,也對林區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在讓林業資源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維護生態發展的平衡,保障了社會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對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
在利用森林資源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做好保護管理工作,應確保科學開發森林資源,合理進行利用,從而推動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首先,應將相應的資源保護管理措施納入法治軌道,在提倡節約的背景下,使森林資源的利用更加科學合理,防止亂砍濫伐現象的出現。同時,對于違規野外用火而造成森林火災或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的行為,應加大懲治力度,從而為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創設良好條件。其次,在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的基礎上,應合理對其進行開發利用,例如,可以發展森林旅游業,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國鼓勵并積極推動各個行業升級轉型,強調走可持續發模式。在此背景下,我國各地區政府以及林業等相關部門積極探索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在充分保證林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林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