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桐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2249)
作為一種最原始的和平糾紛解決的方法,仲裁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史。一直以來,在我國廣大的農村以及一些訴訟資源相對匱乏的區域,當一些不可避免的糾紛出現之時,雙方當事人往往會共同選擇一位或幾位有威望且足以令雙方信服的德高望重者,由雙方當事人陳述,而后再由他們作出公正的裁決。根據慣例,一旦裁決作出,雙方當事人是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以下犯上,不守信用”。這種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糾紛解決方法,就是我國現今仲裁制度的雛形。
自從我國1995年9月1日頒布《仲裁法》后,這種快捷便利的糾紛解決辦法被司法界廣泛地利用。此外因為仲裁制度的理念更契合人們的價值取向,其定紛止爭的效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國各地已有近300家仲裁機構,足以被稱之為一個仲裁大國。仲裁已經發展到足以和訴訟比肩的程度,并且因為其特有的一些性質,比如保密性、自治性、“一裁終局”性等,使得其在很多領域有著訴訟所沒有的優勢。例如在商事領域中,仲裁的保密性絕對是商人們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的首選;抑或是在一些處理突發問題尤其是涉及不動產買賣的時候,在這些問題中,一些標的額較大或是法律關系比較復雜的案子往往會上訴至高級人民法院甚至最高人民法院,這就會使得訴訟戰線被拉得很長,一場官司持續六七年也并不罕見,這會導致當事人疲于訴訟,并且當其最終拿到一紙判決時很可能已經時過境遷、錯失良機。因此,仲裁特有的“一裁終局性”的高效和迅速便足以吸引他們,許多急于解決問題而不想囿于訴訟的人會自然而然傾向仲裁。[1]
仲裁并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在國際上仲裁也發揮著其特有的優勢[2]。在國際私人交往中,尤其是商事領域,往往也會存在各種糾紛。而此時若是按照一般的國際訴訟來進行,便要首先根據國際私法明確管轄權以及確定準據法,再到相關法院進行審理。然而,本國法院對于本國公民和財產會有天然的保護,這就使得許多涉及國際民商事糾紛的處理并不那么容易被雙方信服,而仲裁自身的自治性則大大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仲裁本就是基于當事人間合議而進行的,雙方可以選擇在哪、由誰以及依據什么來處理問題,這種自治性相較于法院的強制性往往更易令人信服。
由此可見,仲裁因為其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因此必須為其自治性劃定邊界,但是這個邊界的劃定,卻不應當侵犯仲裁的“一裁終局”性,否則就會對仲裁產生過度的干預,使得仲裁淪為司法的前置程序。
想要研究我國的司法監督制度,首先要對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在我國,撤銷裁決制度和不予執行裁決制度共同構成了司法審查制度的主要內容,是確保仲裁裁決公平合法的有效保障。而這其中,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也是被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司法界廣泛接受和運用的一項司法監督制度[3]。因為篇幅所限,以下我就僅從我國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來論述我國司法審查制度和仲裁的裁決終局性的關系以及司法審查制度中撤銷權的邊界問題。
仲裁裁決的撤銷規定在我國《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該條對司法撤銷仲裁裁決的情形進行了列舉。“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一)沒有仲裁協議的;(二)裁決的事項不屬于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在六種情形下,當事人可以依據自己實際受到的權利損害而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根據《仲裁法》的相關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法院對于仲裁裁決的審查并不進行實質審查,而僅僅進行程序上的審查。這其實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劃定了仲裁自治權的邊界,表明了司法在仲裁監督方面的立場,也體現出了對于仲裁裁決的尊重。這種通過保障程序正義來間接影響實體正義的方式,正是司法權對于仲裁制度干涉最好的也是最合適的形式[4]。這種程序審查也是絕大多數國家都在用的形式,因為如果法院的監督要涉及對仲裁實質內容的審查,那么“一裁終局”制度將不存在,仲裁的存在將作為訴訟的前置程序而受到質疑。
根據劉曉紅在其主編的《仲裁“一裁終局”制度之困境及本位回歸》提到的數據可知,在《仲裁法》五十八條規定的撤銷仲裁裁決事項中,因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被撤銷的仲裁裁決是所有被撤銷裁決中比例最高的兩種,幾乎占到總撤銷案件39.7%。他認為,法院對仲裁違反法定程序的理解有誤,對仲裁裁決給予了嚴苛的監督,對有瑕疵或者可補正的程序問題直接認定撤銷太過輕率,有悖仲裁的自治性和靈活性。[5]
顯而易見,沒有人喜歡敗訴,也沒有人甘心敗訴。當一個當事人對仲裁裁決感到失望時,只要他想或者確有需要,他都會跟自己的律師說:“我該如何上訴?”或者是:“我怎么樣才能贏?”那么此時,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幫助自己的當事人是每一個律師的職責和使命,也就是說,如果可能,仲裁程序中哪怕一點點的小瑕疵都會被提上臺面。但是如果因為一點略有瑕疵的程序問題,是否就必然導致仲裁陷入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是否這一點略有瑕疵的程序問題就足以撬動仲裁的司法審查程序?我們應當慎重對待司法審查程序,其對于整個司法程序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為它一經啟動,就意味著仲裁裁決陷入一種不穩定的、隨時可能被撤銷的狀態,這會給當事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6]
因為仲裁裁決的不公開性,所以無法查閱到具體的仲裁裁決案例,也很難親身經歷一場完整的仲裁裁決,筆者也只能在“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庫”中對人民法院受理的關于仲裁裁決的撤銷的生效文書進行檢索,發現以“仲裁裁決的撤銷”為詞條進行檢索后有450條結果,在這其中,“仲裁員的組成違反法定程序”主要體現在當事人對仲裁員回避、仲裁員資格兩方面。比如在搜索結果中以仲裁員的資格再次檢索得到190條結果,足以看出在涉及仲裁裁決的撤銷的案件中,有近一半的當事人都主張仲裁員的資格問題;而“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這一撤銷事由,則主要體現在“仲裁裁決以及仲裁庭組成后的送達程序”中。在搜索結果中以仲裁裁決的送達為由主張仲裁違反法定程序的結果有187條。這足以看出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被適用之廣,也可以看出當事人甚至法官對于該款的理解是存在很大爭議的,而且根據我對部分案件的閱讀理解可以發現,因為該條款規定的不是十分完善,實踐中該條款的可操作性并不強,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因此對該款進行細致剖析就顯得很有必要。
對于仲裁員回避這一問題,實踐中有很多的爭議,比如“什么樣的人應該回避,回避是仲裁員自動回避還是申請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的程序是怎樣的,仲裁機構是否應當就當事人的申請給予書面答復”等等。因為在任何糾紛解決情形中,每個人都不能做自己的法官,我們不排除世界上真的有圣人但是我們不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圣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深深體驗到利益關系及裙帶關系的可怕,這也從側面凸顯出仲裁員回避制度對于仲裁的公正所起到的作用。
對于回避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當確定需要回避的范圍,這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于回避的規定,應當以“是否存在利益關系”為衡量標準,并且要更多參考和尊重當事人的合意。因為畢竟選出的仲裁員必不可少的條件是要雙方當事人所信服,所以雙方合意應當作為第一要素。其次,實踐中很多人主張“仲裁應當像民事訴訟程序一樣,當事人對于仲裁機構關于仲裁員是否回避的答復應當享有復議權”,筆者認為這既不應該,也不必要。首先仲裁完全沒有必要去模仿民事訴訟程序。其次雙方當事人如果有此類需要可以自行約定,而非以此類“仲裁和民事訴訟的差異”來主張對仲裁裁決的撤銷,尊重仲裁程序不同于民事訴訟程序,就是尊重仲裁存在的意義。最后是對于當事人申請回避的答復,筆者認為仲裁機關是應當做出及時且正式的答復的,并且如果當事人不滿意則可以申請終止仲裁或者可以以此為由申請撤銷仲裁,畢竟,仲裁員在整個仲裁程序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當事人對仲裁員不信服那么其實也就間接否定了仲裁裁決的效力。[7]
而對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有可以采取三個方案。一是給予當事人更大的自治權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仲裁裁決執行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違反仲裁法規定的仲裁程序、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或者當事人對仲裁程序的特別約定,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裁決,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該認定為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也就是說,該規定變相承認了“不影響案件公正裁決的特殊約定”的效力。并且很多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規則中都有著類似“當事人之間有特殊約定,從其約定”的規定[8]。因此或許可以給予雙方當事人更大的自治權,讓彼此可以跳出仲裁員名冊的束縛,更加自由地去選擇自己信任的人來擔任仲裁員。因為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仲裁員名冊無法滿足雙方當事人的需求,跳出名冊的限制讓雙方可以選擇彼此更信服的或者更了解的仲裁員。
二是提高仲裁員的標準。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仲裁員對于整個仲裁程序的重要性,因此仲裁員的自身素養就顯得異常關鍵。根據我國《仲裁法》第十三條之規定:仲裁委員會應當從公道正派的人員中聘任仲裁員。仲裁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一)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從事仲裁工作滿八年的;(二)從事律師工作滿八年的;(三)曾任法官滿八年的;(四)從事法律研究、教學工作并具有高級職稱的;(五)具有法律知識、從事經濟貿易等專業工作并具有高級職稱或者具有同等專業水平的。仲裁委員會按照不同專業設仲裁員名冊,可以看出我國對于仲裁員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的,因此加強對于仲裁員是否符合標準的審查,甚至開發出仲裁員信用等級排名、完善仲裁員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強社會對其的監督、將仲裁員根據一定標準進行評分排序,并且對仲裁員名單定期審查、將不合格的仲裁員剔除在外,或許這種優勝劣汰的方法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仲裁員團隊的綜合素質,也可以增強當事人以及普通民眾對于仲裁的信心。
三是完善救濟制度。在仲裁法中進一步明確詳細規定相關救濟程序,并且規定在解決實體問題之前先行解決程序問題,一旦在審理過程中發現程序問題就應當立刻停止對實體問題的審理,保障程序在正當合理的前提下再進行實體問題的審查,以免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仲裁制度隨著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完善,但是對其暴露的一些問題進行梳理和解決也顯得至關重要,筆者在討論司法審查權和仲裁裁決終局性的關系后,通過對我國仲裁法五十八條第三款的分析以及參考實踐中基于該條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和解決辦法,以期完善對仲裁的司法監督制度,從而使得仲裁的裁決終局性和司法審查權不至于相互抵觸,而是相互輔佐,成為仲裁發展的共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