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福建警察學院警察戰術系,福建 福州 350007)
在公安機關執法實踐和警務實戰訓練中,“加一”理念出現頻次甚高,其融合了“評估加一”策略、“危險加一”意識和武力等級“加一”理念等豐富理論。但目前學術界普遍缺乏對“加一”理念的規范系統解釋,只是強調“加一”理念的實際應用,或強調在準備階段的“加一”,或強調實施階段的“加一”,以及強調自身安全的“加一”。而真正的“加一”理念是要求民警根據情報信息,從警務實戰的層次統籌分析,以宏觀的角度從全局出發,真正將“加一”理念落實于實戰的每一個環節與細節上,而不是單純地在人數、裝備等方面進行數量指數的簡單增加[1]。綜上,“加一”理念就是在原有的風險評估、警力優勢、裝備保障、處置方案等層次上全方位提升一個應對等級的重要理念。
(一)安全意識淡薄,執法存在慣性思維。在警務執法實踐中,“戒備、距離、掩體、位置、溝通”被稱為保障警察執法安全的“五要素”[2]。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安全戒備意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常態化的執法行動中,民警通常因自身執法者身份帶來的優越感,而忽視了身邊潛在的危險。大部分民警存在慣性思維,僅憑個人的主觀臆斷來判定案件性質和危險等級,在執法過程中對安全要素考慮得不夠全面和準確,導致安全意識淡薄和慣性思維執法而產生的民警傷亡事件頻發。
(二)風險評估不足,忽視潛在危險因素。訓練可以重來,而實戰不可重演。以沈陽“2019.3.3”襲警案為例,犯罪嫌疑人與外賣小哥發生口角糾紛,當民警到達現場處置時,犯罪嫌疑人在現場手持刀棍與民警對峙,不愿配合民警執法。在口頭警告未果后,民警使用警械對其進行控制中,犯罪嫌疑人持刀棍追砍民警,民警在退防中使用武器擊中犯罪嫌疑人,同時也被對方用鐵棍擊中頭部昏迷。細看網友拍攝的視頻,在這起案例的處置中,警方的行動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現場管控不及時。民警到達現場后,針對現場的管控不到位,未利用警戒帶將圍觀群眾隔離,導致現場處置混亂。二是警組協同不到位。處置前,現場警力分工不夠明確,均為分散應對處置,未形成警力處置優勢,“安全五要素”貫徹不到位。三是警務技能不嫻熟。當1名民警在與犯罪嫌疑人對話吸引注意力時,在其身后的1名民警持長棍伺機敲打持械手未果,致使犯罪嫌疑人將注意力轉移至持棍民警身上,進而揮刀追砍該民警。
綜上,風險評估是基層民警在執法中極易忽視且難以準確把握的環節,直接影響著處置成敗[2]。只有基于風險評估考慮,才能在人員配置、任務分工、行動方案等方面自由地運用“加一”理念,提高任務的成功率與安全性。
(三)裝備攜帶不全,缺少武力等級控制。警用裝備是警務執法行動中必不可少的依托,它對警察自身安全的保護以及對犯罪嫌疑人的控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生阻礙執法、暴力襲警等緊急情況時,警械裝備攜帶不全,將導致民警不能很好地通過武力等級控制犯罪嫌疑人而受到人身傷害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犧牲。許多民警因裝備攜帶不全,在處置警情時因缺少必要的警用裝備而陷入被動的局面,這是對生命安全的極大不負責任。鑒于警情的突發性與不確定性,規范著裝與落實裝備攜帶將是保證民警在處置過程中力保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四)執法環境惡劣,執法行動風險性高。當下社會治安形勢日趨嚴峻,犯罪嫌疑人的違法行為也呈現出多元化、高智商化的特點,這些情況的出現都對公安機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總體上看,警察在執法中遭遇危險的案例正在逐年增加。面對當前社會治安狀況越發棘手的現象,即突發性、群體性的事件層出不窮,職業化、暴力化、集團化的犯罪活動日益猖獗,公安機關必須付諸有效行動的趨勢已迫在眉睫且不容樂觀,因此要廣泛開展全警實戰化大練兵,以提升民警的執法綜合能力素質。
(一)思想“加一”,強化安全意識理念。安全意識又稱安全防范意識,是指在人腦中建立起來的應對各種安全隱患時必須安全的觀念。在警情處置中要始終貫徹“防、控、查、抓、帶”五個基本環節,牢記正確的操作步驟,時刻戒備突發狀況。安全意識的養成和防護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實戰訓練才能取得,因此要強化最小作戰單元警力的安全防護意識、警務技能、裝備使用、警組戰術協同配合等訓練,以此提高安全執法防護能力。
(二)裝備“加一”,落實裝備攜帶制度。警用裝備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執行任務時能第一時間阻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保障人民生活環境的安全與秩序、完成處置各類警情任務的工作條件和物質基礎[3]。一是要制定保障計劃。主要明確執法行動所需的武器、器材及其他物資的配備及補充方法。二是要分類統籌配備。根據警用裝備攜帶主體不同,將警用裝備分為單警必配與警組必配,并按標準配套要求配備。三是要建立管理制度。基層科所隊按照標準化配備清單將單警裝備和警組裝備配備到位,設立獨立的裝備管理室,制定裝備管理規定,專人管理、日常維護、定期更新,確保使用。四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層單位警用裝備的配備力度,如在基層單位配備盾牌、防暴頭盔、防刺服、警用鋼叉等警用裝備,增加警力深度。使得警察能夠在提高自身安全保障的條件下更強有力的監控及打擊犯罪。五是要加強教育訓練。戰斗力是練出來的。利用集中培訓、所隊自訓等方式,組織民警進行裝備、技能、戰術等方面的教育訓練,固化安全意識和技戰術基礎。
(三)警力“加一”,確保警力優勢處置。一是轉變接處警管理模式。根據實戰需要,規范單元警力配置、裝備配備、處置規程,突出處警警長指揮和戰術協同作用,避免傳統警務模式中經驗式接警的隨意性、“蜂窩”式現場處置的混亂性,實現由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性管理向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性管理模式的根本轉變。二是合理配置警力資源。無論是基層科所隊內部固定成員還是跨單位、跨基層科所隊的外部臨時組合,我們應該考慮到警察的性別、年齡、身體素質、個人專長、業務技能、個性等因素。盡量做到民警能力匹配崗位要求、單元整體水平均衡,盡可能地做到單元警力各有所長、優勢互補,最終實現警力資源配置最優化。
(四)方案“加一”,增加備選方案選擇。一是提高應對等級。在進行執法行動風險評估時,要將違法犯罪嫌疑人暴力抗法的程度提升一個等級,要從對己方最不利的態勢為出發點考慮問題,這樣一來在行動時才能充分發揮主動優勢[4]。二是制定多個應對方案。應根據現場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反抗程度,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預判和評估,做到心中有數,充分掌握現場執法戰斗態勢。然后利用地形、多種警械武器的配合,思考多個應對方案,建立一套方案體系來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五)技能“加一”,增強警務實戰能力。技能“加一”,增強警務實戰能力,絕非一時一事之功,需要不斷地完善培訓機制,提高訓練水準[5]。同時,還要注重民警警械武器使用技能的提高。在日常的教育訓練中,加大對民警使用警械武器的培訓力度,使之熟練掌握必備的操作技能,促進執法能力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