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
(南開大學,天津 300000)
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知識產權案件逐年上升,我國知識產權犯罪給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盡管我國知識產權法正常運行,但是,相關的法制建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特別是對于公有領域的保護還達不到一定標準。知識產權案件發生以后,行政處罰效果讓犯罪人無法得到應有的處罰,這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知識產權法公有領域主要是指在現代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下,不適用于私人所有權的公共領地[1]。其主要特征是不適合知識產權保護的思想和作品,例如文章、藝術品、音樂、科學理論發明等。公共領域的知識產權任何個人和團體都不具有所有權益,這些知識和發明屬于公共文化遺產類別,任何人不可以限制使用或者加工。
著作權是文化成果在權利上的反映,公有領域的著作權能夠讓更多的人享受文化信息成果。著作權應當受到保護,但是著作權中的公有領域則需要有一定的時限,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保護,已經保障了創作者的相關權益,無需實現永久性的保留,這是文化成果傳承的重要基礎。在這一點上公有領域在著作權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是因為有著作權法中的公有領域作用,人們才有更多的機會閱讀更多的文化作品,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利用更多已有的文化資料實現新的創作。公有領域在著作權法中發揮的作用,對于提升文化進步和推進文化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文化創新中著作權法發揮的作用,公有領域中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知識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能夠從根本上推動法律向前進步。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是推動經濟快速進步的重要元素。商標是企業財產權利的象征。商標權通過注冊制度完成審核,符合國家規范化要求。企業都期望獲得商標權,很多人都申請了商標,但是,又有一部分人不去使用商標,那么公共領域的資源就是商標的所有權[2]。在現實情況中,商標注冊申請人主體不斷增大,構成要素之間發生了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公有領域在商標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能夠通過商標權進行資源的不斷擴大,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新發展中。
公有領域中專利法發揮的作用具有長期的效益。專利制度容易造成產品價格過高,但是,因為專利的存在,發明創造有了一定的優勢。專利權的所有人依靠技術優勢在公共領域資源上進行多方面的拓展,有利于實現利益的衍生和創新,發現一些更多的創造。我國專利法應用以來即從根本上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也從多方面創新了產業發展的模式。一個專利衍生出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在鼓勵創新發展的時代[3],專利創造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也是產業結構上的進步。專利應用在公有領域發揮了技術的輻射性作用,讓更多的人應用專利,以此獲得經濟效益。
知識產權的重要價值就是創新了生產的方式,對于創造者而言,知識產權失去重要的勞動成果,但是,對于社會生產力發展而言,知識產權如果一味地掌握在個人手里,社會公共領域無法使用這些資源,生產力必然會緩慢發展。作為資源搭配的類型,公有領域的資源需要知識產權進行補充,需要知識產權進入到商業發展領域。將知識產權這些智慧成果放到公有領域,能夠更好地全面的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而在實際的過程中,知識產權公有領域,往往資源被長期占用,大部分智力成果無法進入到生產空間,這是知識產權所有人思想狹隘的表現,也是過度關注利益的表現。例如商標權或者著作權,在公有領域無法快速釋放能量,知識產權的過度保護導致公共資源無法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在這種形勢下,公有領域在知識產權法下的有效范圍越來越小,阻礙了公眾對于資源的有效應用。
關于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有領域保護的問題,在立法上還存在一些不足。知識產權中財產性內容是重要的公民權利,屬于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合法私有權,受憲法保護,但是,憲法基礎沒有表明對進入公有領域的資源進行怎樣保護,在這一點上我國法律存在一定的漏洞。公有領域的資源不受侵害,就需要在法律規定上明確公有領域的范圍,進入公有領域的資源應該如何處理。立法上的缺失導致知識產權法中公有領域的權益模棱兩可,沒有明確規定認定公有領域權利具有的特性。
公有領域的知識產權在完善的過程中要明確法律制度的規定,充分認識到法律的調整作用,保障知識產權公有領域保護能夠落到實處,在立法方面建立起基本保護原則,明確保護的具體措施,明確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與憲法之間的關系,明確基本原則和精神,盡量根據現實情況給予變更。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快速時期,需要企業或者個人在知識經濟方面不斷創造價值,在構建法律保護中,建立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更好的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和公有領域的保護[4]。
知識產權保護是為了更好的激勵人們實現發明創造和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但是,對知識產權權利的保護也存在著過度問題。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遏制對知識產權權利的過度保護。發明者和創造者避免因為知識產權問題造成對行業的壟斷。在進行公有領域的價值應用中不僅要充分尊重發明者的創造,但同時也要釋放知識產權的價值,讓公眾們獲得原創的新穎思想和發明的利益,使發明創造能夠真正惠及大眾,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立法中的公有領域實施保護就是要求知識產權能夠更好地發揮其管理性作用。在實踐中要改變公有領域知識產權的制裁制度,避免因為法律不一致造成侵權行為[5]。我國在知識產權制裁方面遭到侵犯的案例不斷增多,例如制作者和發行者以及出版商之間都采用一定的過錯原則,在這一點上知識產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都要加速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而在公有領域的方面要根據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處理。法律建設要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法律建設的根本就在于有效調整社會關系。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法律建設是保障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元素。我國經濟持續快速進步,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作為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需要做好法律必要的支持。市場經濟在創新型發展的過程中,知識產權要從根本上保護公有領域的權力,使公有領域在知識產權中發揮必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