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麗 王文澤
(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現階段信息技術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大數據的發展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同時也導致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繁發生。據相關資料顯示,僅2018年全球就發生了5300起信息泄露事件,如何保證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各國重點研究領域。因此,在民法典編纂的背景下,更應該做好信息保護工作,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安全保護機制,確保信息安全。
利用法律實現對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這是建立在法律法規較為完善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不能明確規定權利和義務,也就無法充分保護個人信息,但是通過分析當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文件,可以看出其中并未明確法律屬性。雖然2017年我國《民法總則》中就明確提出了個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確保了其法律保護地位,也將其納入到了民法體系中[1],但是目前也僅是對其作出了較為籠統的規定,并未明確其法律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
當前政府也一直在積極開展對網絡服務企業的監管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在2019年1月,就積極開展了整頓app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工作,這是為了利用專項治理的形式,構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體系,提高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但是在調查中顯示,當前網絡安全監管中仍存在權責不清、工作效率較低的問題[2]。除此之外,在對民意調查時發現,大部分民眾不知道在遇到網絡安全問題時,應該向哪個部門投訴,即使是投訴了,往往也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著民眾的投訴積極性。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監督管理工作,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能范圍,加大保護力度。
根據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個人信息的侵權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在維權的方式上,也分為民事維權與刑事維權。本文主要探討民事糾紛維權。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部分網絡用戶對信息技術缺少了解,與此同時對網絡提供者收集個人信息的渠道也了解不足。因此,即使個人信息被泄露后,也無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以某民眾訴訟某航空公司為例,在一審中就由于原告無法證明個人信息是某航空公司泄露的,從而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申請,這主要是由于除了被告外,其他企業也有可能泄露原告的個人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個人信息泄露后,在舉證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除此之外,由于法律主體的不對等性,例如,網絡企業無論是在社會地位,或者是經濟實力上均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如果仍實行一般舉證規則,無法保證用戶的權益。
首先,明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法律定位。目前我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到了立法規劃中,正在積極開展相關的立法工作,首先,在這方面要明確界定好個人信息的概念,也就是個人信息屬于哪種民事權利,然后確定其權利屬性[3]。具體的內容如下:第一,明確個人信息是相對具體的一種人格權,是以個人信息為主要人格要素而確定的;第二,個人信息的權利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法人或者是非法人組織;第三,個人信息的權利要求,必須從自我決定權出發,這是由于自然人只有對自己的信息具有絕對的權利,才能避免受到他人或者是其他社會組織的侵害。
其次,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搜集用戶個人信息方面的作用,在這方面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知情同意原則。個人或者是其他社會組織在收集個人信息時,必須告知信息所有者信息的用途、使用方式,并且還要信息所有者作出明確的同意,才能使用該信息。第二,堅持限制利用原則。把握好信息收集的范圍,只有在經過信息使用者同意后,才能擴大約定范圍;第三,堅持完整性原則。這主要指的是個人信息收集和應用期間必須要完整,做好信息管理工作,確保信息的完整性。
最后,完善與侵權責任和賠償方式有關的法律。在民法典編撰的背景下,應該進一步完善這一部分的立法。主要分為以下內容:第一,明確規定好侵權責任,對于直接侵權,則可以采用過錯責任規則的方式,而如果是用戶個人失誤而導致信息泄露,則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不承擔責任;第二,完善與免責事項相關的規定,尤其是要明確好技術中立原則,明確規定好網絡服務者應該提供哪一種責任,保證信息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防止網絡企業利用技術中立來逃避法律責任;第三,完善與賠償相關的法律,可以在法律中規定最高與最低的標準,并且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為了提高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必須要做好相關的監督管理工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并且明確劃分好其職能范圍。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僅僅憑借著相關的法律,是無法充分保護信息所有者的合法權益的,這是由于對于網絡服務的提供者而言,其在資金、資源以及人才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優勢,從而導致信息所有者在維權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現階段我國網信辦、市場監督局以及商務部門等均承擔著監督管理職能,但是由于監管部門較多,再加上未能明確劃分崗位職責以及工作內容,在具體的工作中經常存在推諉扯皮的現象。因此,要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避免行政資源的浪費,同時選擇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監管工作,為網絡用戶維權提供良好的服務,提升服務質量,逐漸形成統一管理的局面,避免出現多部門管理的混亂現象。
第二,完善監管體系,采用創新的監管方式。在這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做好網絡犯罪的預防工作,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禁止傳播不良內容。其次,進一步實施網絡實名制,規范用戶的行為。最后,深入研究網絡審查制度。例如,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發展經驗,定期抽查網絡企業的經營活動,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可以保證網絡發展的便捷性,同時還能夠令其規范化發展。
首先,為個人信息所有者提供良好的投訴渠道,可以先明確好投訴的受理結構,然后進一步實施多種投訴的受理方式。目前我國大部分信息所有者在遭遇到侵權行為后,往往不知道應該向哪一個部門維權,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相關的管理人員可以建立一個統一投訴管理部門,負責投訴工作,與此同時在接收到投訴后,必須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時給予投訴者反饋,盡快解決好投訴問題。
其次,還應該積極實施網絡和解的措施,這主要由網絡性質所決定,信息所有者和網絡企業往往較遠,如果只是利用線下的解決方式,不僅效率較低,同時還需要耗費較大的成本,因此,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應該充分利用好通信技術,逐步實施網絡和解措施。
最后,逐步實施社會信用機制,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互聯網征信部門,尤其整合相關的信息數據,并將征信結構反饋到市場中。例如,可以建立一個第三方獨立的征信機構,利用其來評價網絡服務提供者,重點審查征信機構的資質,實現對各個信息使用者的充分保護。
總而言之,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不僅有助于促進網絡服務者的規范化發展,同時還能夠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因此,在民法典編撰的背景下,更加需要重視個人信息保護,不斷優化相關的法律法規,注重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監督管理工作,逐步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充分保護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