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平
(廣東谷都律師事務所,廣東 中山 52846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刑民交叉類案件的數量也在日益增加,如何解決刑民交叉類案件執行難的問題,已經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必須要依據當前的現實困境,針對民刑交叉治理路徑進行反思,并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對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當下在民事案件中,一般有一條“隱秘的捷徑”,即如果能夠成功爭取到有利于自身的管轄法院,那么自身勝訴的概率將會變大。究其原因在于,有針對性地爭取到利于自身的管轄法院,那么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對自身訴求就會更加關注,在審判時,也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傾斜。而對刑事案件管轄而言,管轄利益雖沒有被刑事立法所接納,但依然客觀存在。民事案件執行難的刑事救濟機制以及拒執行罪適用方面,不僅公安機關與法院存在管轄利益沖突,而且上述二者在程序利益上也存在沖突。具體而言,針對那些已經蓋棺定論拒執罪案件,法院希望以終本程序進行結案,而不愿意將其轉為刑事拒執案件,這是因為上述能夠為法院帶來更高的績效回報,且不會形成民事積案。而公安機關則恰好相反,他們希望將民事拒執行案件轉入刑事拒執程序,然后替代法院進行辦案,從中獲得更多績效回報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公安機關的法律地位與權威性[1]。
除了上述管轄利益沖突外,法院與公安機關還存在管轄責任的相互“推諉”。對法院而言,一般不希望執行申請人選擇拒執罪刑事救濟路徑,因為法院一方本身有著豐富的辦案經驗,他們清楚,一些案件即使走拒執罪刑事救濟路徑,最終結果仍很有可能不了了之,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會白白耗費大量的司法成本,也會對執結率績效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法院在處理拒執案時往往態度比較消極。而對公安機關而言,他們也清楚若沒有充分掌握拒執證據,貿然開放拒執罪公訴救濟路徑,自身將會接收大量的拒執案件,因為執行難是當下司法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并不會因為將民事拒執安轉為刑事拒執案就能解決,反而會給公安機關結案率帶來不利影響。
執行申請人在提出要拒執罪救濟時,若法院一改以往消極應對的態度,直接將公安機關移交原民事案件材料,將其轉化為刑事拒執案件,由公安機關負責處理,是否就能夠解決執行難問題呢?答案是不能,這樣做反而會進一步帶來更多消極的影響。這是因為,民事案件的初衷便是盡量避開刑事程序,在雙方自愿的情況下妥善實現問題解決。而一旦將民事拒執案轉化為刑事拒執案,一方面會形成民事積案;另一方面該案件在辦理中將會走上刑事審判程序,且一般需要轉為刑事拒執的案件,都是很難發現被告有財產可以執行的情況,如此一來,拒執罪也很難落實,甚至會形成“冤假錯案”,必然會造成更大的不利影響。而民事救濟的終本程序則更加務實,本身不會長期占用司法資源,因此一般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將民事拒執案轉化為刑事執行案[2]。除此之外,民事拒執案轉化為刑事執行案過程中,還需要解決證明責任分配問題,其間還需要耗費大量的司法成本。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做好試終本程序和拒執罪適用的關系調整,實現公訴與自訴并行。
早在2015年,關于拒執罪的司法解釋就已經出臺,該司法解釋更新了拒執罪公訴轉自訴的司法路徑,實施了立案登記制度,在理論上似乎能夠有效提升拒執罪救治路徑的適用性。但落實到實踐,仍面臨很多現實困境。首先,我們應認識到,“立案”并不代表著能夠結案,即使能夠結案,也并不意味著糾紛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在立案登記制度的實施下,一般會出現三種結構,一是在形式上拒執罪得以立案,其間公安機關在立案審查過程中,要求原告提供詳細的案卷材料來證明自身立案訴求的合理性。在這一過程中,很容易陷入拒執罪管轄回轉的程序問題中;二是公安機關在后續調查犯罪嫌疑人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公共司法資源,期間會遭遇各種復雜情況,最終很有可能因“證據不足”被駁回,導致拒執罪案件只能實現形式上的“結案”;三是拒執罪證據充足,在進入司法審判程序前,一般犯罪嫌疑人會選擇“和解”,而原告的最終目的一般也不是讓被告判刑,而是能夠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因此也會同意和解。從中我們也能夠意識到,將民事拒執案轉為刑事拒執案,本質上即是借助刑事案件的威懾力,促使被告人能夠執行法院判決結果,相較于上述兩種“結案”方式而言,這已經是一種令人比較滿意的結案方式。
由于法院沒有主動向公安機關提交原民事案件的義務,公安機關也缺乏向法院調取案卷資料的程序,若法院拒絕,在立法上也缺乏救濟措施指導,最終導致拒執罪程序回轉問題出現。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應從立法層面入手,出具針對性地司法解釋文件。在文件中應明確執行申請人、法院、公安機關三方的義務與權力。比如執行申請人在向公安機關報案后,公安機關應為其出具立案證明,由執行申請人將立案證明提交給法院,法院則有義務協助執行申請人,復制相關案卷材料,作為公安機關后續調查的依據。如果法院拒絕履行這一義務,執行申請人有權向法院同級監察委員會進行投訴,由監察委員會追究法院消極行為的責任。通過上述措施,既能夠有效解決拒執罪立案難的問題,又解決了法院送案卷難的問題,同時還給予了卻執行申請人一種新的救濟途徑,更有利于問題解決。
我們應認識到,將民事拒執案作為刑事拒執案,最終目的是借助刑事威懾力,來解決民事利益糾紛問題,而不是為了對被告進行刑事懲罰。因此在刑事拒執案偵查過程中,理應做好與普通刑事案件的區分。比如在進行拒執案初次調查時,便可以采用傳喚或拘傳方式告知嫌疑人,案件性質已經由民事案件轉為刑事案件,這是第一步,也是威懾效果最好的一步,能夠督促嫌疑人主動履行義務。如果嫌疑人在據傳后,依然拒絕執行,那么可分兩個方向走,如果通過進一步偵查,沒有發現明確證據,則及時撤銷案件。如果發現了明確的證據,比如嫌疑人為拒絕還債,隱匿或轉移了財產,那么可明確告知嫌疑人有一次主動執行的機會,否則便會移送檢察機關對嫌疑人進行起訴,自此拒執罪適用難問題也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在我國由公安機關承擔證明責任,查明被告人拒執行為,有著效率高效果好的優勢,缺點是消耗了大量的公共司法資源,且由于我國當下存在很多執行難案件,每一個案件解決都需要一個復雜過程,其間一旦得不到妥善解決,公安機關將會承擔較大的責任,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不高。若采用自訴方式,由原告負責證明被告拒執行為,將很難保證取證的合法性,且實際效率低下,優點是能夠節約大量的公共司法資源。為有效解決上述證明責任矛盾問題,可以從程序上入手,通過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比如可以引入“拒執罪自訴證明偵查效果”的概念,基于不同效果,采用不同的救濟方式,一般以自訴為主,公訴為輔。比如針對涉案數額較大、案情復雜、社會影響大的案件,可以采用公訴形式[3]。反之,則采用自訴形式。另一方面,對于采用自訴形式的拒執罪案件而言,雖然以私權利主體作為指導,但仍需要公安部門給予一定的幫助,尤其是需要公安部門幫助私權利主體查證一些被告隱匿財產的證據,必要時也可以采用拘傳等強制措施,給予拒執行主體一定威懾,使其能夠主動執行案件判決結果。
綜上所述,面對民事案件審判結果執行難,在轉化為刑事拒執罪依然執行困難的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內部執行難的問題原因,并為問題解決提供一定的思路措施,促進問題解決,這更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權威性與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