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箭
(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6)
互聯網快速發展,為人類帶來價值和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安全隱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計算機網絡對個人計算機或者信息進行攻擊,通過網絡進行賭博、盜竊、洗錢或者詐騙等犯罪行為日益增多。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辦案統計,近年來網絡犯罪以40%的速度在增長,2020年達到了54%,網絡犯罪模塊化、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增加了公安司法機關的辦案難度。電子數據證據是打擊犯罪最有利的證據,是維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可靠保障。然而由于電子數據證據主要依賴于光信號和磁信號存儲在電子介質上,一旦原始存儲介質或提取的數據信息遭受破壞,則會破壞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網絡犯罪中的電子數據證據的取證程序、收集規則、鑒真規則,確保電子數據證據的有效性。
電子數據指基于電子技術生成,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待證事實的數據,其原始介質主要包括光盤、硬盤、存儲卡、U盤、磁盤等各種電子設備,數據內容與載體可以分離,并可以復制到其他載體之中。由此可以得出電子證據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在,不固定依附特定載體,并可以多次原樣復制的基本特點。電子數據證據可以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文字系統形成的文件,主要由文字、標點、表格、符號以及各種編碼文本構成基本要素。第二類是圖形系統形成的文件,計算機系統輔助設計或者輔助制造的圖形軟件形成的圖形證據,通過圖形可以讓人了解到非連續性數字的關系。第三類是數據庫文件,是原始數據構成的文件,是數據庫系統輸入、存儲、查詢以及輸出的文件,具有很高的價值;第四類是程序文件,通過計算機人機交互,計算機若干個程序文件構成的;第五類是多媒體文件,通過視頻編輯、音頻錄入和掃描識別等編輯的文件[1]。與傳統的證據相比,電子數據具有客觀公正性、高科技性、多樣性、脆弱性、動態傳輸性、人為性等特點。
電子數據存儲在計算機硬盤、存儲卡、磁盤等介質中,計算機或者網絡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黑客的攻擊、篡改、竊取,或者人為操作不當,導致電子數據被損壞、消除。其次,電子數據無法直接閱讀,必須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轉化,在形成或者傳輸過程中,容易遭到破壞,無法看到電子數據反映的案件事實。最后,電子數據在收集、提取過程中,由于網絡信號不穩定,或者辦案人員操作不當,也可能導致證據被損壞。
此外,電子數據規范性、技術性要求高。根據2014年兩高一部施行的《關于辦理網絡案件適用刑事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對電子數據應當由相關專業知識的偵查人員按照符合相關技術標準進行收集、提取;能夠獲取原始存儲介質的應當封存,并對無法獲取原始介質的,進行了取證程序的細化規定。因此,一旦偵查機關在電子數據的取證環節出現規范性和技術性的瑕疵,很可能造成審判機關在對電子數據的審查、判斷階段,對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和原始性產生質疑,對電子數據的證明力造成損傷,甚至導致該證據被排除在法庭之外。
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將電子數據列為法定證據種類之一,與其他證據種類相比,電子數據的高科技性,對取證、鑒真過程要求非常高。而我國公安司法機關及相關對單位,對電子數據的收集、提取、保全、檢查、檢驗、鑒真等過程技術、工具、經驗有所欠缺。因此在司法實踐活動中,偵查機關不得不面對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我國大部分基層公安機關缺少符合相關技術要求的取證工具;二是我國大部分基層的辦案民警缺乏專業的取證技術學習和訓練;三是我國基層的電子數據鑒真機構比較少,基層民警在辦案過程中,往往需要向省、市司法機關的鑒真中心進行鑒真,這樣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影響了辦案進度[2]。另外,隨著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電子數據及其存儲介質的形式日益豐富,但是我國電子數據的相關技術和標準遠遠落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
根據2019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相關規定,對非法竊錄、搜查、扣押等方式獲得的電子證據;經鑒定時遭到修改、攻擊的電子證據等情形獲取的電子證據不能采納。由于電子數據證據的來源比較廣泛,在采集數據的時候,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在大數據時代,電子數據不僅包含與案件相關的數據信息,還包括案件以外的犯罪嫌疑人隱私數據信息和他人的數據信息。為確保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司法機關可能將相關數據全部采集,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如果操作不當,未應當保密或退還、銷毀導致數據泄露,從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司法機關在取證的時候,要保護原始數據,一旦發現犯罪嫌疑人計算機硬盤、磁盤、移動存儲介質、手機等媒介時,立即扣押,并做好封條和保護措施,避免電子數據損壞。發現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設備,立即裝入屏蔽袋,避免手機受到外界的干擾或者遠程控制。其次,規范電子取證程序。偵查機關在辦案現場發現電子數據設備的時候,要堅持以偵查人員為主導,檢查技術人員配合檢查原則,確保取證的合法性,避免電子數據在取證過程中遭到破壞,或者影響到電子數據的合法性。在取證的時候應當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將現場的環境、取證過程錄下來,為后期的質證提供保障。在對電子數據進行檢驗分析時,偵查人員對證物封存狀態、檢查關鍵過程、重新封條等主要步驟也應當同步多角度錄像,按照規范制作電子數據檢查筆錄,并附電子數據提取固定清單和記錄數據來源、提取方法和完整性校驗值,確保電子數據真實有效[3]。此外,偵查人員應當確保電子數據收集的全面性,需要對犯罪分子可能存儲介質或者保存介質的場所進行全面搜查,包括能夠存儲記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等電腦、光盤、手機內存卡等介質,防止數據遺漏。
電子數據的鑒真過程是一種提取、保全、檢驗、分析電子數據證據的方式,也是審查和判斷電子數據真實性和相關性的保障。由于電子數據證據依附于各種存儲介質,偵查人員提取的信息是大多數電子數據的復制品,不是原件,影響到電子數據的鑒真結果。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借鑒加拿大國家的電子證據法的規定,記錄或者存儲在計算機系統或者其他設備電子數據的任何程序,電子記錄表現為連貫性、明顯地依賴或者使用某一打印輸出形式,則滿足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原則。這一條規定,打破了單個證據的原始性,減輕了對電子數據原件的認定,提高了電子數據可采納性。其次,建立單獨的司法鑒真部門,確保司法鑒真機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并選擇具有一定司法鑒真理論和計算機能力的人,擔任司法鑒真人員。
在大數據時代,每一個人都會產生海量數據,偵查人員在提取電子數據的時候,可能觸碰到與案件不相關的他人個人信息隱私或商業秘密,因此偵查人員必須做好信息保護工作,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知情權,不能以辦案為由,隨意調取他人的數據信息。司法機關要成立電子數據監督平臺,對電子數據的提取和運用進行有效的監督,避免對他人的合法信息遭受不法侵害。
電子數據證據對打擊網絡犯罪分子,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電子數據證據自身的海量性、脆弱性、高科技性、人為性等特點,增加了電子數據證據的取證難度和鑒真難度,影響到電子數據證據的效力。因此,國家立法機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電子數據證據取證程序和鑒真規則,保護他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