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冰
(廣西財經學院MPAcc教育中心 廣西南寧 53000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的增強,人們開始追求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產品和服務,這就要求企業把環保責任融入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經營、發展環節中,開發環保節能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從我國企業的環保實踐來看,存在環保責任履行不夠、環保意識需提高等問題。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不是相互矛盾的關系,在時代發展和現實國情下,關注環保不僅不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發展,反而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契機,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將生態文明和企業發展相融合,在生產發展的同時,兼顧、強化環保責任的履行。本文通過分析企業履行環保責任遇到的障礙,進一步根據內部控制框架及相關理論,探討了嵌入環保責任的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國學者謝爾頓在1924年提出,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經營者滿足企業經營需求之外的人類需求的責任。多德(1932)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在實現經營利潤最大化目標之外所要承擔的義務。1998年,卡羅爾進一步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總結和劃分,即經典的“金字塔”型社會責任。他認為,社會責任包括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四個層次。白雪燕(201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對企業在經濟、道德、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提出的期望。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環保責任已經成為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內容。對現代的企業來說,企業既要承擔商品的開發、生產等基本責任,也應當承擔企業環保責任。環境保護投入不是企業對社會的補償,而是企業在開展生產、發展等經營活動時需要肩負起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1.企業需要承擔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節約的責任。資源是企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企業的生產發展依賴于包括自然資源在內的各類資源。由于資源具有稀缺性,企業發展要與資源相匹配,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對稀缺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要開發新能源,善于使用新能源;要鼓勵循環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2.企業需要承擔環境保護和維護自然和諧的責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處理不當會給企業發展帶來障礙。考慮到人們的生活環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要任務。企業環保責任的履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企業在發展中要提高對環保責任履行的重視程度,逐步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程度,比如對生產發展環節進行整改控制,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企業的環保實踐可分為三個階段:(1)社會義務階段。企業對環境的保護僅限于不違反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在該階段,企業的利潤會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影響。(2)社會響應階段。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依照社會對環境的期望,在該階段,企業實現的利潤會受到社會公眾的輿論和期望的影響。(3)社會責任階段。企業把社會責任和環保責任納入到企業的內部價值體系中去,規避對損害環境的行為。
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傳播和普及,我國的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其對企業的重要性,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問題。
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給企業帶來正面效益,促使內部控制更加完善。企業既是經濟組織,又是社會組織。企業既要關注自己的經濟效益,也要關注社會貢獻及環境效益。基于企業受托環保責任理論,企業身為受托人需要遵照委托人的意愿去分配和管理環境資源,因此在利用資源與環境保護之間形成對應的責任關系(王恩山,2005)。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高杠桿企業保留客戶和防范競爭對手的掠奪(Bae,Kee-Hong等,2019),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進而保障企業主要經營目標的完成(王海兵、劉莎,2015),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充分的,會更受投資人青睞(Jeffrey Co?hen等,2017),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與當期財務績效正相關,且影響顯著(許潔瑩、梁凱豪,2020)。可見履行社會責任會給內部控制帶來正向影響。
2.內部控制會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是指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實現社會責任控制目標的過程(王海兵、王冬冬,2015)。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完善是企業環保信息披露和履行環保責任的有效途徑和必要保障(索苗苗,2019)。內部控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具有推動作用,企業社會責任也可以使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更加完善。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兩者之間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王加燦,2012)。在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有效時,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更完全(任靜、劉青雨,2020)。
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得出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即完善的內部控制框架會促使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花雙蓮(2011)將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框架進行了結合,提出了與企業管理相結合的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框架。王思彤、楊小平(2020)研究得出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能改善企業治理結構和環境。Guo等(2012)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可以誘導企業管理者通過努力提升員工的滿意度來改善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
雖然當前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理論分別研究的成果較多,但是將企業環保責任與內部控制結合的相關研究還是比較少,嵌入環保責任的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構建研究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課題。因此,企業在履行環保責任時由于相關研究和實踐的不足,會面臨一些障礙。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越來越強,比如慈善捐贈、精準扶貧等都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但企業環保責任的履行由于傳播不到位、環保氛圍不夠等原因,環保責任意識還有待提高。許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環保責任是企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企業也沒有認識到履行環保責任會給企業發展帶來長遠的、潛在的利益,因此也就難以強化企業自身的環保責任感并履行環保責任。
企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的的社會主體,其主要目標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企業的經營行為和社會行為的出發點是為了盈利。短期內社會責任的履行一般不會馬上給企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收益,甚至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因此,短視的經營者就會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有抵觸的思想,從而影響到企業環保責任的履行。
對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監管力度不夠、缺少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規范、違法環境行為懲罰成本低、缺少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等原因,導致企業缺乏履行環保責任的內在動機。政府要著眼于社會利益和企業利益的協調,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內部控制是企業的制度體系及自律系統,內部控制具有督促企業運營合法合規、保證財務報告真實可信及經營效率的基本作用,還具備社會責任“溢出效應”。內部控制還是企業風險的管理及控制系統,它可以對破壞企業形象、損害企業利益的風險進行控制,促使企業積極采取環保投資等行為,降低環保違約風險,從而有利于提升企業環保責任的履行水平。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嵌入環保責任的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提出建議。
控制環境是企業整個內部控制系統運行的基礎,為整個內部控制系統提供了運行環境,對企業員工的控制意識起到直接的影響作用。控制環境包含員工的誠信、職業道德和職能;管理哲學和經營路線;權責分配方法、人事規章;董事會的經營目標和著重點等。
企業優良的控制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運行的基石,要保證企業環保內部控制的質量,前提是建設好企業內部控制環境。(1)首先要確立其環保目標及其發展戰略。有了目標和發展戰略才能為企業的各項環保活動指明前進的方向,企業制定的環保政策才能有明確的目標,最終達到企業的要求。(2)在企業內部設置單獨的環境保護部門或環保專職工作人員。比如,企業可以在董事會中設立環保考核委員會,確保企業環保工作的有效進行;還可設置相應的環保考核和監管標準,以利于環保部門人員實施工作,尤其是污染嚴重的企業要設置專門的環保人員對企業環保目標、戰略等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使執行質量更有保障。專門的環保人員還可以對政府的環保補貼等進行專項管理,保證專款專用。(3)企業應加強環保教育、開設培訓課程,力求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營造環保氛圍,讓這些意識和氛圍轉化成企業的“軟實力”,從而為企業開展環保活動、進行環保投資和開發環保產品時提供有利的基礎保障。(4)制定與環保相關的獎勵制度,鼓勵企業員工積極開展、參與環保活動,使員工自發地參與到企業的環保生產和建設中來。
由于經濟、產業、法規和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履行環保責任也許會面臨來自企業內部或者外部的風險,為了保證企業環保目標的實現,內部控制系統要有相應的環保風險評估設置,對企業面臨的環保風險進行識別和應對。企業風險包括企業層面風險和操作層面風險兩個方面。
1.企業層面風險。若企業沒有制定或者制定不當的環保戰略,而環保部門又沒有識別出風險時,該風險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企業層面風險的產生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方面原因。外部因素包括: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新的環保法律和法規的出臺、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自然災害等。內部因素包括:信息系統的中斷、管理層職責的更改和雇員理念不一致等。風險評估體系一旦識別出主要的風險因素,應進一步根據風險嚴重程度采取應對措施。因此,建議企業成立風險管理委員對這些環保風險進行識別。風險管理委員首先對與環保相關的風險進行風險識別,然后劃分風險等級、排查風險,最后針對高風險結合市場、經濟分析和多部門溝通得出合理的應對方案。
2.操作層面風險。如技術開發、研究開發、生產、營銷等。對操作層面風險準確的評估,有助于將企業操作層面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因此,企業應該收集有關的環保信息,例如:涉及客戶偏好變化、產品和服務需求變化、環保法律法規的發布等關于環保的信息點。建立環保信息系統,經過大數據信息的收集建立起對環境風險識別和管控的程序。應盡可能地識別各種操作的風險和它們發生概率以及影響的嚴重性,并采取如回避、減少、轉移等措施管控風險,或者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接受那些不會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
控制活動是為了保證管理層的指令、決策得以執行的政策或程序,通常包括批準、授權、查證、核對等內容。在保證企業環保責任有效履行的情況下,可在績效考評中加入環保指標。一般企業員工認為保護環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關系不大,即使企業出現與環保理念相違背的事件也會置之不理、漠然處之,這是因為沒有將環保指標加入考核方案,導致企業員工對企業的環保責任履行不夠重視,難以將企業環保責任貫穿到企業的生產、銷售等經營、管理活動中去。
企業要保證公允的環保信息得到及時傳播,方便企業員工履行其環保職責。有效的溝通是信息可以自上而下、橫向以及自下而上的傳遞。環保信息的及時、順利傳播,便于有關部門能及時發現并解決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為了保證內部控制系統運轉的有效性,企業必須在內部控制框架中設置監控程序。監控是嚴格保證環保內部控制執行和運作的持續的動態的過程。企業的審計部門、環保部門、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等要對環保問題、信息披露、環保內部系統等方面進行長期、持續的監控。比如可以對企業的廢氣排放、污染物治理等環保問題進行定量化、指標化,進而持續嚴格監督掌控,力求優化、規避那些與環保相違的負面因素或問題,使企業的環保問題得以解決。同時,信息披露要遵守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保護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企業要重視環保信息內控的完善,建議在企業官網中加入環保板塊,對相關環保信息進行公開展示,加強對環保信息的披露,便于內部、外部共同監督。可將環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的監控責任賦予企業的社會責任委員會。
本文在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環保責任和內部控制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我國企業在履行環保責任中遇到的主要障礙。進一步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及內部監督五方面提出有利于企業履行和優化環保責任的內部控制框架構建建議,以期為企業環保責任建設和環保內部控制框架構建提供參考。當然,由于企業經營性質多樣化、水平參差不齊,本文提出的企業環保內部控制建議難以全面適用或適用所有企業,企業在應用時還需結合自身情況加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