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京津(教授)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南昌 330013)
經濟時代的劃分,不是做了什么,而是用什么去做(《資本論》第一卷);不同的經濟時代,就是憑勞動者、生產手段等生產要素的排列組合來區分的(《資本論》第二卷)。《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2016)明確指出,數字經濟時代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時代;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技術的變革、商業模式的改變給會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人才輸送基地的高校,如何培養出符合數字經濟時代所需的會計專業人才,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董青、程愷之,2021)。MPAcc(會計專業碩士)是我國為培養高素質、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而設立的一種學位,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如何用短暫的課堂時間組織MPAcc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豐富其專業知識,提升其道德修養,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技術環境日益完善,經濟業務推陳出新,會計處理日趨復雜,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挑戰接踵而至,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已迫在眉睫。在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參考性培養方案》中,指定《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為32課時(2學分)的專業核心課程。它關系到高層次會計人才的職業素養,也關系到高層次會計人才對會計理論和實際操作的思想認識,是其他會計課程的前提基礎和綜合運用。
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行為違規等問題進行職業道德層面的剖析。其主要教學目標具體包括:(1)掌握商業倫理基本理論、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與道德決策框架,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2)運用這些理論、原則與框架解決會計審計實務中復雜的利益沖突與道德困境問題,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3)培養會計審計職業的核心價值觀,提升職業素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總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知行合一,德能兼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迎接未來的會計工作。
教指委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指南審議稿(2020)指出,該課程內容采取模塊形式,除導論外,具體涉及三個模塊:商業倫理(商業倫理概述、商業倫理的主要領域、新時期的商業倫理),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職業道德概述、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會計職業道德決策框架、單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新時期的會計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治理(職業道德內部治理、職業道德外部治理)。可見,該課程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側重剖析鮮活案例背后蘊藏的會計倫理問題。
J大學原是財政部直屬高校之一,現為省部共建單位,是一所財經院校。本文以J大學為例,對其MPAcc研究生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查,有助于MPAcc教育的深化改革,有利于中部地區的人才培養,進而促進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
筆者從被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認知程度、課時安排、教材質量、教學方式與考核機制等方面設計了關于MPAcc專業課程學習的滿意度調查問卷。以“問卷星”軟件方式,面向在校MPAcc學生發放,回收有效問卷123份。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填寫的內容進行手工處理。
1.樣本分布。123份樣本中,男生36人,占29.27%;女生87人,占70.73%,符合當前MPAcc學生的性別比例。其中,研三學生占比最高(39.02%),原因是他們的專業課程已學習結束,既有對課程學習的切身體會,又有對未來工作的滿懷期待,因而答卷較為踴躍;研一學生尚未開展該課程的學習,只是對該課程比較期待,因而樣本最少(26.83%)。具有會計本科專業背景的樣本最多(88.62%),反映出MPAcc的專業門檻較高,入學時需要考生有較為扎實的專業功底。
2.課程學習的必要性。80.48%的學生表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學習是“必要”甚至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學生(84.55%)表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學習目的是“建立正確的商業價值觀”和“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反映出學生對該課程的認知程度。
3.課時設置的科學性。J大學對該課程的設置是在第四學期,即研二下學期。此時,學生已經掌握會計學專業本科水平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審計學等課程知識,以及研究生水平的高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管理、高級管理會計等課程知識,為該課程的學習掃清了專業障礙。對于16課時的設置(不同于教指委的32課時),絕大多數學生(71.54%)表示接受。
4.教材選用的適宜性。約44%的學生對選用教材感覺不佳甚至深表不滿;而感到不滿的主要原因是“案例陳舊無新意”“內容偏重理論”和“語言拖沓冗長”。
5.授課方式的合理性。對于課堂教學,不同的授課教師根據各自的教學習慣可以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如LBL法(講授教學)、TBL法(團隊教學)、CBL法(案例教學)和PBL法(問題式教學)等①LBL法(lecture-based learning),以講課為基礎,以教師為主體,知識灌輸式教學;TBL法(team-based learning),以團隊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式課外學習;CBL法(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以案例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情境設定式教學;PBL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式教學。。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教學中,授課教師并非單獨采用其中的某種方法,而是將這幾種方法相結合。從學生對該課程授課教師所采用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73.98%的學生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CBL法(案例教學),70.73%的學生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PBL法(問題式教學),63.42%的學生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TBL法(團隊教學),63.42%的學生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LBL法(講授教學)。調查發現,學生接受PBL教學法的理由主要包括: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發現問題的能力等;而學生不能接受PBL教學法的理由主要包括:加重了學習負擔、加速了非會計本科與會計本科學生的兩極分化、放緩了課程進度等。約94%的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教師足夠的建議與支持。
6.考核方式的靈活性。學生認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了解了與商業倫理相關的主要理論、明晰了職業道德與企業活動的內在關系、厘清了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理念等。J大學對于該課程當前的考核方式為:平時分組討論占30%,期末大作業或小論文占70%,對此,57.72%的學生認為合理;同時,學生也給出了“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和“以平時小組案例分析為主”等建議。
由問卷調查情況可以看出:
第一,MPAcc的專業準入門檻較高,需要考生有較強的會計專業背景,這與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不無關聯,非會計專業考生入學后,還要經過半年的專業培訓,將本科專業核心課程補齊。因此,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前學生的專業基礎毋庸置疑。故“加速非會計本科與會計本科學生兩極分化”的擔心,實際上是多余的。在J大學教學中,該課程的核心內容包括:道德與會計職業道德概述;會計信息與會計職業道德;審計師執業中的道德操守等三個專題。這些專題對非會計本科的MPAcc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太大障礙。
第二,近半數研究生對該課程的教材選用感到不滿,最主要的原因是案例陳舊。但案例是層出不窮、推陳出新的,而商業倫理、道德標準、價值觀念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的,只是其內容會越來越豐富,表現越來越多樣化而已。故筆者認為,該課程的教材選用,應當越經典越好,能夠匯聚經典案例即可,不必強求統一,可把最新案例作為教師備課的內容和對教材的補充,或者直接留給學生去做。
第三,為了體現該課程的實務特色,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了案例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該方式也被教指委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指南審議稿(2020)所推薦。正如2019年J大學研究生院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數已經超過總人數的2/3,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不應只以怎樣學習知識為根據,更應強調學習本身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圍繞這些能力設立相應理論及課程內容體系,提高畢業生知識及能力結構與當前社會需求的契合度②J大學2019屆研究生就業分析總結報告,J大學研究生院,2019年12月。。
1.CGMA框架的經驗借鑒。AICPA(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CIMA(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于2014年聯合發布了以“倫理、誠信、職業精神”為基礎的注冊管理會計師能力框架(以下簡稱“CGMA框架”)。如前所述,目前,J大學MPAcc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是根據16課時組織內容的,若今后該課程增加到32課時,任課教師可參照CG?MA框架中的財務會計及報告、公司財務與財務管理、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稅收戰略規劃及遵循等技術能力,構建問題導向的教學內容。
2.數字經濟時代的能力培養。數字經濟時代,會計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記賬算賬,而是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加工生產,會計工作逐漸向加工數據、處理數據、(通過信息共享有效)利用數據方面轉移。企業出色的財務管理一定是站在業務的角度看財務,財務人員主動介入業務之中,實現從原先被動應付到主動參與的轉變(秦榮生,2017)。相應地,會計教育就要增加數據教育的內容。在此背景下,教指委提出了“9+1能力框架”,即學習領悟能力、探索創造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理論分析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和團隊領導能力等9大能力培養要求,同時,要求有1個良好的職業道德基礎。為了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市場需求,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困境的能力,是新時期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新目標。
問題導向的教學,按照“課前教師給出案例+提出問題——課下學生查找資料+團隊協作——課堂學生分組發言+討論——最后教師總結+點評”的教學思路展開。在這種教學思路下,學生是主體,必須擔負起自主學習的責任;教師則是指導認知方向的領航員。
1.選取經典的案例。PBL法,也稱問題式學習,是由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PBL法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授課的內容查閱相關文獻,把現實社會中真實的事件加以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策的案例,這是進行PBL法的前提。教學案例應具有事件的典型性、情境的真實性、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辦法的指向性等特點。而且,教學案例要貼近教學內容。在問卷調查中,學生給出了相關建議,如希望增加國內外會計人員違法違規、違紀違德的案例,加強學生對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的敬畏之心,引導學生樹立遵紀守法、德才兼備的觀念。2018年末,筆者與研究生自行開發的兩個教學案例“風口浪尖上的×××逃稅事件”和“小米發行的優先股是債還是股”,就是根據當年發生的典型事件和熱點話題展開的,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提煉適宜的問題。PBL法下,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從質量上,問題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數量上,問題要具有一定的覆蓋面。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且所涉及的問題,不僅僅是單純的道德,更多的是夾雜著道德的會計審計專業問題。例如,會計準則是否貫徹執行、內控制度是否有力實施、預算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等。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課前將案例發給學生(可能是不同小組不同案例,也可能是不同小組相同案例),同時結合案例提出問題;各學習小組根據教師所提問題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充分討論;課堂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演講。這樣,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團隊協作來分析解決問題,掌握問題背后的專業知識。而且可以將熱點話題與經典理論相結合,提出有代表性的問題。
3.進行案例總結與點評。PBL法下,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查閱大量相關研究文獻,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將其頭腦中的知識碎片串成整個知識體系,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生思考不到位或者不成熟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學或任課教師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做出總結與點評。例如,關于“飛樂音響虛增收入案例”的課堂討論,學生的思考都限制在財務造假手段、造假后果本身,沒有考慮到資本市場的監管重點、企業是否及時進行戰略轉型、產品是否升級更新以及現代企業制度是否扎根于管理層意識之中等層面。這些都需要教師的引領,為學生撥開迷霧,深度剖析,升華主題。
1.對教師的要求。PBL法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巧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盡力營造教學的問題情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本課程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熟知相關學科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靈活的知識運用能力。其次,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選取合理的教學案例,提出適當的思考問題,做好PBL教學準備。最后,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控制好課堂教學節奏。
2.對學生的要求。PBL法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學習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PBL法的實施,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學生以組為單位,要結合問題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因此,需要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次,問題的成功解決,需要學生之間的通力協作。要想解決具體問題,需要學生充分理解問題,而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學生將多學科、多渠道的新舊知識信息進行整合。顯然,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要與小組其他成員積極溝通,形成對問題的完整把握,得出解決方案,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熟悉理論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
教指委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指南審議稿(2020)建議,該課程應注重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則、重要的職業道德規則等方面的考核,宜采取考試(占50%左右)、案例討論和平時作業(占50%左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因此,筆者建議,該課程宜采取問題式教學法(PBL法),注重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
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明晰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積極投身會計事業。可見,該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因此,加強MPAcc研究生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對會計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對會計隊伍的建設、對會計行業的發展、對和諧社會的推進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