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久兵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在我國原《民法總則》中,對于殘疾人臨時監護的相關規定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實施臨時監護的條件、臨時監護人選擇、監護人資格撤銷,但在實踐過程中,有關規定難以應對特殊情況下的臨時監護問題,存在一定的漏洞,影響臨時監護工作開展的效果。《民法典》則對此進行了完善和補充,更具有合理性,下面對其進行詳細分析與論述。
臨時監護制度屬于國家監護的重要內容,在2020年5月《民法典》頒布之后,對于監護制度進行統一規范,并構建法定監護與意定監護并立的二元化監護體系,屬于臨時監護實施的依據。其中,法定監護主要以家庭監護為主,社會監護為輔,以國家監護作為兜底保障,形成多層次有效結合的監護體系,并明確被監護人以及監護順序。在原則上,應由順序在先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如果順序在先的監護人失去監護能力或者監護資格,則按照循序由排在其下一位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如果在實際過程中,存在法定監護人缺位的情況,可以由相關部門經過審批之后,由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監護責任,即社會監護人。國家監護是指民事監護缺位情況下,由國家代表機構直接承擔監護責任,保障被監護人的權益。總體而言,監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為被監護人提供周延保護,且監護人責任履行具有一定的“次序”,應基于實際情況針對性實施。
在《民法典》頒布之前,《民法總則》中第三十一條、三十二條、三十六條中有關規定使用臨時監護,詳細情況如下所示。
(一)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選較多,但這些監護人存在不愿意履行監護責任,相互推卸責任,或者是存在爭奪監護權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規定,可以由被監護人所在地的相關部門指定監護人,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而在未制定監護之前,為了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可以由被監護人所在地的居委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組織或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履行臨時監護責任。
(二)當出現監護人死亡或失去監護能力,且沒有產生新監護人的情況下,為了避免監護“缺位”,需要臨時監護。以心智障礙者為例,多以父母作為監護人,但由于父母年紀較大,日漸衰老,或者患有相應的疾病,無法繼續履行監護責任。為了保證被監護人的權益,《民法總則》第三十二條規定,一些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由民政部門作為監護人。
(三)監護人因某種原因被撤銷監護資格,且新監護人并未確定,在這一情況下,需要臨時監護人。例如,一些監護人對于被監護人濫用權力,嚴重威脅被監護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被相關部門剝奪監護人資格,而新監護人并未到位,為了保障被監護人權益,《民法總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應由人民法院為被監護人選擇臨時監護人[1]。
(四)原有的臨時監護制度立法漏洞分析,根據上述對原有的殘疾人臨時監護制度的概述,分析其存在的立法漏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特殊情況下的臨時監護問題難以解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具有監護資格和監護能力的監護人由于情勢所迫而無法履行監護責任,被隔離觀察,需要對被監護人實施臨時監護,而《民法總則》在有關方面并未明確規定[2]。其二,監護人突發情況下的臨時監護問題。在實踐過程中,一些監護人突發某種狀況,而無法履行監護責任,例如突發疾病、緊急上崗等,短期內無法履行監護責任,且未確立新的監護人,需要臨時監護[3]?!睹穹倓t》的相關規定與這一情況均不相符。為了解決上述的立法漏洞,《民法典》通過立法直接對其填補,從而使殘疾人臨時監護法律體系日臻完善。
《民法典》對于《民法總則》中有關臨時監護方面相關規定的補充與完善體現在第三十四條,因為突發事件等一些緊急情況,從而導致監護人暫時無法繼續履行監護職責,而被監護人需要監護,且未確定新監護人,應由被監護人所在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為被監護人提供臨時監護,對其進行深入解讀,特點如下:
其一,當突然發生緊急事件時,導致監護人雖然具有監護能力和資格,卻無法履行監護責任,并無法及時委托或者安排新的監護人。此時,需要臨時監護,將其定位為民事監護缺失的兜底性保障。與此同時,還要注重一個問題,即國家在監護方面的人力、物力等有限,難以無限制承擔監護責任[4]。所以,在非緊急狀態下,如果可以通過民事監護解決臨時監護問題,則應首選民事監護??梢?,《民法典》在臨時監護選擇的次序方面進行規定,具有合理性。
其二,當被監護人生活處于無人照顧情況下,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設置臨時監護人。例如,一些監護人雖然在短期內無法對被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而家中保姆可以對被監護人進行照顧,所以,無需啟動臨時監護機制。這一規定,可以減少相關部門有關方面的工作壓力。
其三,由被監護人所在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有關規定與《民法典》第三十一條三款規定有所不同,對于“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并不納入監護人范疇。主要因為,一些監護人因突發情況而在短期內無法履行監護責任時,需要快速為被監護人提供臨時監護服務,而“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多指婦聯、殘聯、未成年保護組織等,這些組織存在職責不同,分工不同的情況,難以快速提供臨時監護,所以不適宜作為臨時監護人的選擇對象。根據有關規定可以分析得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臨時監護的效率。
根據《民法典》對臨時監護的補充規定,進行立法解讀,具體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合理定位。對于臨時監護必須合理定位,明確其使用條件,不能隨意使用,以免其導致資源浪費,并為相關部門帶來較大的運行壓力。這屬于新時期背景下,應對一些突發情況、合理利用相關資源的思想體現;二是次序性。在原有的監護制度中,體現次序性這一特點,而《民法典》也將這一思想體現在密切涉及殘疾人臨時監護制度之中,對于臨時監護人的選擇,也要具有次序性,優先選擇民事監護;三是及時性。臨時監護工作的開展,是為了保障被監護人的權益,且是在監護人無法履行監護責任且新監護人并未確立的情況下,實施臨時監護,因此,需要快速提供臨時監護,所以,必須在選擇臨時監護人的過程中,體現這一特點。除此以外,本文認為,有關臨時監護方面,還要注重實施的便利性、監護的質量和過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明確臨時監護的時間,即將長的監護期限確定為“臨時”,更加細化地進行法律體系完善,從而加強對被監護人權益的保障,并為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與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民法典》對殘疾人臨時監護制度進行完善和補充,解決了原有的《民法總則》有關方面存在的漏洞,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夠應對一些突發情況,并明確臨時監護實施的條件、臨時監護責任人、臨時監護責任人選擇的次序等等相關內容,具有大局觀。與此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監護人和被監護人權益的保障,體現法律的公平性,能夠為被監護人提供優質高效的臨時監護服務,并減輕相關部門的工作壓力,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