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天津益清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100)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以及相關現代化技術的驅動下,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因此,當前互聯網的經濟和信用建設,已經離不開民商法的維護和監管。民商法是一種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穩定以及和諧發展的有利條件[1]。因此,遵循民商法原則開展一系列互聯網信用建設工作,能夠有效維護互聯網經濟,并已經成為其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時,在民商法當中,誠實信用原則也是其內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信用同時也是人們在社會中與他人交往的名片,在當前互聯網時代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顯得十分重要[2]。互聯網在其發展過程中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安全風險的產生,存在個人誠信缺失的問題,詐騙事件、造假事件等一系列問題,對于互聯網的運行秩序、市場秩序等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更會進一步影響互聯網市場與政府的公信力。基于此,本文在嚴格遵循民商法原則下,開展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分析研究。
由于互聯網的高效發展,匿名制的情況越來越多,導致人們對誠信方面的認識程度不足,無法以民商法為原則執行應當履行的責任,導致其對信用體系建設缺乏認知[3]。具體可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沒有認識到在經濟活動中,個人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二是沒有將信用作為人生的道德規范,應用能力差。三是沒有將信用作為一種手段,通過其約束交易中存在的違規行為。四是僅僅將信用作為法律武器,沒有意識到信用是人的道德底線。綜合上述四個方面,明確對信用體系建設缺乏認知的問題。
結合互聯網時代下,必然為個人信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挑戰。人們交易的方式多種多樣,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多種形式的交易,如此一來,必然對個人信用原則的要求標準也隨之提高[4]。基于民商法原則中,包含很多針對個人信用原則方面規定,但缺乏對失信的懲罰,導致個人信用原則滯后。人們無法清晰認識到失信的后果,難以引起人們對信用的重視程度,致使形成互聯網下個人誠信缺漏的現象。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群體生活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滿足個人的精神需求,人們常采用透支信用卡、預支信譽額度的方式進行消費。此種過度消費方式已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甚至對社會群體的信譽度造成了較大的威脅。盡管此種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群體生活帶來了便利條件,但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自身對于消費的償還能力。即提前透支的金額在社會償還體制規定的時間內,無法有效被償還,從而人們不得不選擇其他的借貸軟件再次透支消費,此種方式使群體在市場內的消費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甚至當人們無法有效償還透支資金后,個體的信譽值會受到影響,而產生此種問題的原因均為社會群體對自我償還能力存在錯誤認知所導致。
為了解決互聯網個人誠信缺漏存在的問題,本章提出加大信用原則普及力度的方式。即由地方政府利用多種社會宣傳渠道,對信用原則的涉及內容進行宣傳。使更多社會群體認識到信譽體系不僅是支撐社會文明進步的關鍵,也是保障社會經濟體制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穩定發展的關鍵。在對此方面內容進行宣傳時,相關單位應對市場消費群體的信譽度現狀進行調查,掌握當下社會群體信譽度差的問題,并出臺與落實與此方面相關的法律制度,作為約束群體消費行為的條文規范。
在此基礎上,定期對法律條文進行更新,使社會群體可以意識到法律是保障其個人消費利益的主要工具。并加大對群體的法律講授,使人們在消費過程中知法、守法、用法,確保對信用原則普及力度的強化。
為保證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的公平、公正性,還需要在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引入民商法獎懲機制,根據互聯網未來發展情況,對其進行不斷的優化。針對當前人們對于民商法中與誠信相關的內容認識不夠深刻的問題,僅從一方面便認為民商法當中的“誠信”指要求人們在互聯網環境中開展各項活動應當遵循的原則,但違反這一條例的后果在民商法當中并未明確給出[5]。因此,造成了部分人產生了僥幸心理,而在互聯網環境當中人們的行為會被無限映射,因此需要在構建個人信用體系時,加大對獎懲條款的宣傳,以此實現對互聯網各項活動順利開展提供秩序性條件。同時,在互聯網經濟當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網絡中的線上活動豐富度極高,因此更需要完善的民商法獎懲機制的監督,才能夠確保人們具備更高的誠信品質。對于在互聯網中存在失信、違信等行為的用戶應當將其納入征信黑名單當中,并根據其嚴重程度,予以相應的懲罰。針對互聯網中在開展各項活動和行為均遵守規定、誠實守信的用戶,也應當給予其適當的獎勵,以此營造出更加和諧的互聯網社會氛圍。除此之外,在充分明確互聯網民商法獎懲機制后,執法部門以及普法單位都應當不斷加強對相關法律的執行和宣傳力度,以此能夠讓互聯網當中的個人將誠實守信作為自身行為的基本準則,從而將誠實守信落實到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當中。
為在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充分實現民商法的誠信原則,還應當將個人信用體系與互聯網環境當中各項活動的個體利益進行緊密連接,以此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形成基于個人的信用體系基礎。在構建的過程中,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由普法單位深入到社會經濟市場當中的各個行業內部,針對失信個人的具體行為應當進行批評并指正[6]。為盡可能避免出現互聯網失信行為,普法單位還應當加強對互聯網環境當中的信貸機構進行更高力度的整治,以此減少“校園貸”“套路貸”等不文明貸款平臺的產生,從而實現對整個互聯網借貸行業的優化,進而為建設更加和諧的文明社會提供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構建基于個人的信用體系基礎的過程中,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身先士卒,不斷加強對工作人員法律法規認識程度的提升工作力度。執法部門也應當從自身做起,在強化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的過程中,同時維護好互聯網環境下的誠信建設,為維護和諧互聯網建設貢獻力量。
最后,在構建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的過程中,在強化執法和普法的同時,應成立專門針對法治知識進行培訓的環境,以此培養更加專業的執法人員和普法人員。同時,在民商法當中還應當針對消費者的借貸制度進行完善。例如將本文上述提出的民商法獎懲機制納入對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當中,以此讓更多消費者清晰明白自身具備的購買力以及償還能力。若消費者出現違背失信規則的問題時,則應當將其與自身的利益密切掛鉤,從而讓其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以此讓消費者能夠自主產生遵紀守法的思想,為互聯網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
在當前互聯網建設的映射下,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在經濟貿易上的往來逐漸增加。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本文通過開展基于民商法原則的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分析研究得出,只有提升民商法的普及和執行力度,才能夠有效促進其成為健全互聯網經濟制度、督促互聯網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柱,構建更加和諧的互聯網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