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鵬
(北京大成(廣州)律師事務所,廣東 佛山 528000)
在執行程序當中,我國目前法律規定通常將拍賣、變賣的財產分為“不動產”“動產”與“其他財產權”,并規定了三者相應的拍賣、變賣程序與流程[1]。根據《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法釋【2004】15號)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與相關司法實踐,股權(出于本文分析需要,本文所稱“股權”指的是非上市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在法律性質方面通常被認定為“其他財產權”。
在關于保留價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法釋【2004】16號)(下稱“《拍賣、變賣規定》”)第八條明確要求拍賣需要確定保留價,而且在第一次拍賣時,保留價不得低于評估價或者市價的80%。若出現流拍后又進行拍賣的,可酌情降低保留價,但每次降低的數額僅能在前次保留價的20%范圍內調整。所以,按照該規定,在拍賣程序中,股權拍賣必須要確定保留價,但可根據流拍情況在法律規定的限度范圍內相應降低保留價。
在股權拍賣中,若在第二次拍賣時仍流拍的,依據《拍賣、變賣規定》等相關規定,在此種情形下,需要分三種情況:(1)以物抵債。若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同意接受以物抵債的方式,則法院可以第二次拍賣所定的保留價將股權交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抵債;(2)變賣程序。如果采取網絡司法拍賣程序的,則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在第二次拍賣股權流拍后,法院可依法在同一網絡司法拍賣平臺變賣財產;(3)第三次拍賣。根據《拍賣、變賣規定》的規定,若股權拍賣出現第二次流拍后,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不同意接受,或者依法不能接受股權進行抵債的,則法院需要在六十日內組織第三次拍賣股權。若第三次拍賣仍然流拍,且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不同意接受,或者依法不能接受股權抵債的,則法院需要在第三次拍賣終結后七日內發出變賣公告,然后啟動股權變賣程序。而在變賣程序中,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是否要確定保留價,具體詳見下文分析。
若進入變賣程序的,關于財產變賣的價格方面,根據《拍賣、變賣規定》第二十八條規定可推定法院在第三次拍賣流拍后,可依職權按第三次拍賣的保留價確定變賣價格。但如果采取網絡司法拍賣程序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認真做好網絡司法拍賣與網絡司法變賣銜接工作的通知》(法明傳〔2017〕455號)(下稱“《拍賣與變賣銜接工作的通知》”)的規定,網絡司法變賣的變賣價為網絡司法拍賣二拍流拍價。因此,通過網絡司法拍賣股權二次流拍后進入變賣階段的,則股權的變賣價為網絡司法拍賣二拍流拍價[2]。
另外,《拍賣、變賣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又規定,如果當事人及有關權利人約定了變賣財產的價格,可以依據約定價格變賣。如果沒有約定價格,但變賣的財產有相應市場價的,變賣價格不能低于市場價。如果沒有市場價但價值較大、價格不易確定的,變賣價格以評估價格為準,如果按照評估價格無法變賣的,可以降低變賣價格,但最低變賣價不能少于評估價的50%。在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人民法院辦理執行案件規范》中,前述關于變賣價的認定方式是作為“直接變賣”條款項下的內容進行規定。另外,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15號)中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當事人議價、定向詢價、網絡詢價、委托評估等方式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如果直接變賣的,參照參考價來確定變賣價,即在直接變賣程序中,法院可依據當事人的議價結果確定變賣價。因此,結合前述規定,可推斷在股權直接變賣程序中,當事人及有關權利人(其中包括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其他債權人與買受人)對股權變賣價格有約定的,可向法院申請按照約定價格確定股權變賣價。在此種情況下,變賣價格可無須設置保留價格。
如果股權最終變賣不成的,根據《拍賣、變賣規定》第三十五條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稱“《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百九十二條規定,經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同意,在不損害其他債權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法院可將股權作價后交付申請執行人抵償債務。在以物抵債的股權作價方面,根據司法實踐,法院通常會根據申請執行人或其他執行債權人的申請,按照變賣價格確定股權作價,如在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某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執行一案與某小額借款糾紛一案中,法院根據申請執行人的申請,裁定以財產的變賣價格執行以物抵債。
在變賣程序中,通常又分為直接變賣與非直接變賣兩種情形。其中非直接變賣通常指的是經過司法拍賣程序流拍后被動進入變賣程序的情形。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如果法院啟動的是非網絡司法拍賣程序,則在股權進行第三次拍賣且流拍后,法院可以依照職權按照第三次拍賣的保留價格確定變賣價格。而如果通過網絡司法拍賣股權二次流拍后進入變賣階段的,則股權的變賣價為網絡司法拍賣二拍流拍價。
但在非直接變賣程序中,如果法院按照拍賣的流拍價無法變賣財產的,法院是否可以依照職權調減變賣價。或者當事人及有關權利人是否可以協商確定變賣價,我國法律并無明確規定,各地法院的具體操作方式與個案處理方面也有所不同[3]。在解決“執行難”的大背景下,一些法院在面對前述情形時,會本著實現案件執行完結為目的依職權或者依據當事人申請來調整變賣價。如在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某民間借貸糾紛執行一案中,經辦法官認為若不允許對變賣價格進行調整,僅接受二拍流拍價進行變賣。那么,在變賣較二拍而言并無優勢的情況下,變賣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也就無法推進被執行財產的處置,并參照《網拍規定》與《拍賣與變賣銜接工作的通知》相關規定,認定在二次流拍價基礎上降低20%作為變賣價合法合理。在蕪湖縣人民法院審理的某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執行一案中,經辦法官根據申請人與被執行人的申請同意以協議價變賣執行財產。
另外,在直接變賣程序中,如果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一致同意調整變賣價或者以雙方協議價變賣財產并向法院提出申請的,經辦法官通常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與情況進行考慮與審查,包括但不限于:(1)申請人與被執行人是否自愿達成一致意見;(2)是否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3)有無案外第三人提出異議;(4)是否損害其他債權人合法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5)是否可以有效變賣財產。如經辦法官審查后,認為調整變賣價或以協議價變賣財產合法合理,且有利于處置變賣財產與有效解決案件執行問題的,經辦法官可能會準許當事人調整變賣價或以協議價變賣財產的申請。相反,則可能會駁回當事人的申請。但具體到實際個案當中如何處理,經辦法官往往還是會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各因素與情形后,在法律允許的自由裁量范圍內作出相應裁定。
綜合上述分析,我國目前法律對于司法拍賣程序,股權的拍賣價格是有保留價的要求,而在變賣程序中,對保留價則無必然的強制性要求,司法實踐中也允許法院依職權調整或者根據當事人申請確定變賣價。筆者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兼顧價格的公平合理與實現執行完結的雙層考慮。因為在司法拍賣階段要有相應的起拍價,并保證起拍價的公平合理,而在變賣階段,通常是因為司法拍賣流拍而進入變賣程序,在解決“執行難”的大背景下,更多是考量實現被執行財產的變現,所以在變賣價方面允許更加靈活的定價模式。但不管采取何種定價,其實都應當在法律框架允許的范圍之內進行,避免出現損害申請執行人及其他有關權利人利益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