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維敏 莫軍野
(山東信誼律師事務所,山東 煙臺 264003)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最早主要應用于刑事案件,其主要目的是制止司法機關的非法取證行為[1]。民事訴訟領域,民事訴訟的雙方是平等的主體,主要用于解決主體之間的爭議和爭端,解決個體之間的糾紛。民事訴訟中,誰主張權利誰負責取證,因此民事訴訟中要由主張權利的主體進行取證,個人取證相對于司法機關取證要困難很多。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相比,在適用法律、訴訟主體、取證責任等方面存在著不同,因此當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應用于民事訴訟中時,就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確定民事訴訟案件非法證據排除原則[2]。第一、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形成的證據,司法機關不予采用,但是對于是否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需要司法機關根據訴訟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判定。例如在離婚案件中,確定一方為過失方的證據大多不是經過當事人的同意取得的,但是確實是可以有效證明事實的證據,這樣的證據在民事訴訟中是否適用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是現在民事訴訟中需要面臨的問題。第二、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形成的證據或者是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獲取的證據,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也是不能成為有效的證據。民事訴訟中,證據是否最終被采納,還是需要民事訴訟的司法機關在具體案件的分析基礎上,根據證據取得過程中造成侵害他人合法權利的程度、違背公序良俗的程度、證據在證明案件真實性等方面的作用有多大來最終決定是否適用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否將民事主體以非法手段取得證據予以排除。
“陷阱取證”和“釣魚執法”在司法機關執法中很容易混為一談。“釣魚執法”是指在沒有任何線索指向對方可能違法的情況下,故意引誘對方實施違法行為。而“陷阱取證”是在有合理懷疑和充分線索的情況下,沒有其他有效搜集證據的手段時,采取的被動體驗式取證方式。“陷阱取證”最典型的案例是北大方正集團公司與北京高術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在這一起民事訴訟案中北京市一中一審認為原告采用的“陷阱取證”方式并未被法律所禁止,法院予以認可。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原告采取“陷阱取證”方式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不予認可。最高院經審理,又認定方正的取證方式合法有效。最高院一錘定音,“陷阱取證”合法有效。民事訴訟的案件中,“釣魚執法”和“陷阱取證”非常相似,雖然關于“釣魚執法”法律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一些地方性法規已經明確禁止使用,司法機關應在充分分析案件證據的基礎之上,分析辨別“陷阱取證”和“釣魚執法”,從而確定其有效性。
懸賞取證,就是訴訟的一方在證據不足或是沒有有效途徑取得證據的情況下,發布懸賞通知或廣告,給予可以提供有效證據或是可以出庭作證的人一定酬金的一種取證行為。至于懸賞取證的證據是否合法,是不是可以被司法機關采納,是不是適用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現在有不同的看法。針對我國的具體國情,在中國民事訴訟案件中,由于害怕打擊報復、害怕麻煩,或是不想出現在公眾面前等種種原因,證人的出庭率很低。很多的車禍肇事逃逸案件中,有人明明目睹了車禍發生的全過程,但還是選擇什么也不說。懸賞取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鼓勵見證人說出真相,有助于民事訴訟案件證據的收集,也有利于加快案件的審查進度,特別是對于那些發生后很難尋找證據只能通過見證人還原事件真相的交通案件等。但是懸賞取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懸賞金額太少的話不能激發提供證據的積極性,懸賞金額如果太高的話,有人可能為了金錢利益提供虛假證詞,從而無法保證證人證詞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因此,筆者認為懸賞取證在民事訴訟中可以采用,但是至于證人證詞的真實性需要司法機關多方取證,對比確認,并根據整個案件的證據鏈條進行分辨確定。
當前,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電子證據是否可以被司法機關采納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首先,個人在公共場所錄制的視頻、音頻和拍攝的圖片等電子資料,由于公共場合不存在隱私。因此雖然個人在進行視頻、音頻等錄制的時候或是拍攝照片的時候沒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而私自進行了電子資料的保存,但是如果這樣的私錄資料需要在民事訴訟中當作證據使用的話,是完全具有法律效力的。其次,對于非公共場所進行的私錄資料,如果是拍攝者在現場,并且拍攝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沒有提出異議,那就可以認為是對這種行為的默許,這樣的電子資料也應該是有效的電子資料。最后,在非公共場所,拍攝人進行拍攝的時候其他人并不知情,或是其采用了其他人無法得知的技術進行拍攝,如微型錄音機或是針孔攝像頭而得到的電子證據,這樣的證據是否符合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筆者認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雖然這樣的電子證據在沒有當事人的同意下拍攝或是錄制的,只要沒有嚴重侵害他人隱私、沒有嚴重違反社會公序良俗、沒有嚴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就應當被認定為有效證據,而一旦被司法機關認定為嚴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違反法律并嚴重違反了社會公序良俗,那么這樣的電子證據很有可能會被司法機關予以排除。
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與否,很大程度上還是由司法機關審核證據時確定,法律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民事訴訟法中提出嚴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獲取的證據,不得作為合法的證據使用。但是“嚴重”的定義并沒有完全給出,不同的人對于“嚴重”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就很難明確定義什么是非法證據。同時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民事訴訟中如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就一定要將非法證據進行明確的定義,只有定義了非法證據才能在證據采用中有統一的標準,才不會出現相同的證據一審認為合理,二審不采納這樣的情況。
民事訴訟中,證據是由主張權利的一方提出的,證據合法性的審查機構應當是司法機關。司法機關應當充分審查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只有審查機關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嚴把證據審查這些關鍵環節,才能保證呈送法院的證據是真實有效的。
1.強化合法取證制度
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刑事訴訟取證主體是國家司法機關,而民事訴訟中的取證主體是個體,因此,民事訴訟的取證難度要遠遠大于刑事案件。隨著法律體制的不斷改進,目前民事訴訟中的取證原則是由維護權利人進行取證,在給予權利人取證權利的同時,卻沒有規定通過怎樣的程序進行取證,司法機關應該給予取證的個體提供怎樣的取證幫助,這就使得取證的過程不一定是完全公正和合法的。鑒于這種情況,要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相關制度,就需要強化當事人合法取證制度。
2.建立庭前質證程序
在開庭前對證據進行質證可以對證據進行甄別,庭前質證民事訴訟雙方交換證據,也可對對方證據提出質疑,這就有效限制了虛假證據的提出,也可有效減少非法證據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的使用,減輕審判人員的審判壓力。
3.完善異議程序
非法證據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民事訴訟中雙方所提交的證據是不是非法很難明確界定,因此在案件中很容易出現爭議。法官認為是非法證據應當排除而當事人不同意的情況下,應當啟動異議程序。當事人或是法官都應當具有提出異議的權利。
民事訴訟中,證據對于當事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證據被認定為非法證據可能會改變整個案件的最終判定,因此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運用必須謹慎而為。完善相關制度,強化證據的質證和取證程序,合理運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才能體現法律和司法機構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