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玲
(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公證處,廣東 廣州 510030)
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卻也衍生出諸多問題。雖然民眾在享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方便快捷,但是民眾的個人信息也因此變得更容易被盜取。我國《民法總則》中對保護自然人個人信息有明確規定,法律禁止侵害個人信息。由于《民法總則》對個人信息界定與保護制度尚不完善,為此,《民法典》在編纂期間對完善個人信息予以立法,以保障社會公民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
識別性定義與關聯性定義作為個人信息及學術定義的兩種觀點,被許多法學界學者所認可。其中識別性定義主要是指通過某種方式對個人信息進行精準定位,如郵政編碼、通信地址等均可以成為具有識別性的個人信息。當前個人信息具有可識別性,但是人們在購物、快遞等日常生活中,仍存在個人信息泄露情況。非法采集個人信息會對公民人格權益造成極大傷害。而關聯性定義包含范圍較廣,個人信息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需要通過媒介對自然人進行有效識別,該信息又叫關聯性信息。對識別性定義與關聯性定義進行對比,識別性定義對自然人的所屬信息予以更為精準的有效判斷,并且包含范圍較為全面,《民法典》可以利用識別性定義保護個人信息在法律上更加有效合理。
個人信息特征中具有人格特性、可識別性以及財產人身雙重屬性。其中人格特性對現有個人信息主體范圍予以規劃,其理論價值就是個人信息的法律價值。當自然人去世以后,其人格權利不受法律所保護。為此,個人信息法律權利主要是指自然人從出生到死亡期間所賦予的權利。由于個人信息具有識別性作用,法律在保護人格權中的個人隱私等相關權益時,倘若個人信息不具備人格權益識別性,法律便無法從中對個人權益侵害行為予以精準判斷。另外,個人信息的財產權大多是指非法者對我國自然人公民的個人信息予以利用、非法傳播等,致使信息擁有者遭受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該種侵害行為在民法中屬于不當得利行為。倘若個人信息識別基本特性予以缺失,那么非法傳播、利用個人信息的“不當得利”行為,便無法將其返還給權利主體。由此得知,個人信息中的可識別性在法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社會中,個人信息是通過資源形式予以存在,并在其交易過程中讓交易雙方產生經濟效益。
自互聯網時代來臨以后,人們日常生活處處彰顯科學技術力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大數據的影響下逐漸拉近。該種生活方式雖然從某種程度上方便人們日常溝通交流,但對個人財產與信息則失去了絕對掌握權,致使個人信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泄露,且暴露過程并不是能夠為人所控制的,甚至許多自然人個人信息被盜用后,無從知曉究竟是哪個環節將自己個人信息流失。為此,自然人隨時隨地面臨著個人信息被盜取的危險,并為其個人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埋下巨大隱患[2]。在信息化時代,雖然我國相關法律部門對個人信息予以保護,并為此在學術界展開激烈討論,然而在實踐層面略顯薄弱。因此,《民法典》民事立法方面對個人信息的保障,對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權利合理合法化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持續提升,個人信息安全在大數據技術影響下變得薄弱。許多互聯網用戶時常遇到個人信息數據被盜取事件。某些非法組織為了竊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常常跟蹤用戶瀏覽網頁,并對自然人所廢棄的個人信息數據予以截取,并將該信息轉賣給不法之徒從中牟取暴利。另外,個人信息數據儲存也是個人信息資料泄露的主要來源,究其原因是,互聯網用戶未能對大數據技術予以完全掌握,信息管理者對用戶個人信息資料未能給予有效保護,甚至為了節約成本,而縮減對數據管理的經費投入,對用戶信息予以選擇性管理,從而導致個人信息數據大量流失,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以上論述均說明個人信息保護對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尤為重要[3]。
民法對個人的信息保護,實際上就是對個人信息的附屬利益予以保護。如個人信息中的隱私、行蹤以及日常生活等均為隱私權保護。同時自然人對個人信息中的姓名、肖像等相關權利予以保護支配,倘若個人信息出現非法泄露,就會嚴重損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該種行為就屬于侵權行為。為此,現在社會應對個人信息予以預防性保護,防止存在買賣、泄露、收集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避免自然人因個人信息泄露而遭到人身財產權益損害。為了切實保護個人信息不受侵害,我國法律上對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加強保護,每個自然人都不受信息外泄之侵害,并對自然人個人信息賦予法律保護利益。
防御性利益是自然人個人信息自主支配的利益,該種利益無法被自然人直接利用支配。所以我國《民法典》為了防止個人信息在自由言論等相關方面受限,要求相關部門對個人信息予以保護,確保個人信息、信息自由以及公共利益三個方面相互協調,借助該種形式對個人信息予以有效保護[4]。由于自然人無法享受個人信息中的一般性排他支配權,也沒有任何權利要求其他人尊重自己的個人信息利益,導致自然人個人信息在受到違法侵害時,只能通過相關法律途徑得以有效救濟保護。針對這種情況,民法在保護自然人個人信息的基礎上,為個人信息賦予諸多保護個人信息的功能權限,明確自然人有個人信息控制權,確保自然人在特定場景擁有個人信息控制支配權,避免其個人信息遭受不法者侵害。同時司法機關還借助法律程序對個人信息予以保護,要求個人信息在遭受侵害時,法律法規必須確定該侵害性屬于違法行為,并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者、利用者等追究其法律責任,在提高民眾個人信息保護的基礎上,使個人信息保護賦予法律權利,以此降低非法個人信息采集行為[5]。
隨著互聯網信息普及,自然人個人信息泄露在大數據技術的影響下很容易泄漏。筆者針對我國目前個人信息泄漏情況,基于《民法典》視角對個人信息保護重要性以及民事權益方面予以闡述,希望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