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明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民間借貸活動越來越頻繁。在激活市場資金利用率的同時,各種借貸糾紛也不可避免地出現。特別是在婚姻家庭的經濟關系中,最敏感、最模糊的問題是夫妻個人的對外債務可否認定為夫妻的共同債務。如何解決民間借貸糾紛中夫妻債務的認定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由此,理論界從不同的角度對民間借貸糾紛中夫妻共同債務問題進行探討,至此相關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法律問題成為該領域的熱點話題。
針對夫妻共同債務這一制度,盡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下文稱《婚姻法》)以及各司法解釋和相關通知中有所涉及,但完整的定義一直沒有形成。盡管201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文件中,對夫妻一方舉債是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的劃分標準進行了解釋和舉證責任的規定,但涉及的也只是實踐層面的規范,依舊難以概括整個制度。總結起來,理論界形成以下三種學說。
(一)闡述的標準為目的論,就是把是否以“夫妻共同生產生活”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標準。也就是說,在婚姻關系存續階段因為男女雙方的共同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對外舉債,例如生活支出、老人撫養以及子女教育等發生的債務,應該界定為夫妻的共同債務[1]。
(二)界定的標準為時間論。夫妻中作為非舉債的一方,倘若難以證明在債務之前已經進行夫妻財產制的約定,或者不能采取其他手段證實自己沒有對債務履行的責任,在主張債權時債權人以夫妻共同債務為依據時,應該遵照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執行。
(三)處理的標準為家事代理。日常家事代理權在《婚姻法》第四十一條中有所涉及,也就是夫妻一方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時沒有超越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時,以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就不需要另一方的同意,就有理由同第三方形成債權關系。
總結以上三種相關的認定理論,可以清晰地形成一種最基礎的判斷理論,就是以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行為為依據,這種判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為了逃債務而發生離婚的現象;“時間論”的觀點可以行之有效地保護夫妻雙方的舉債知情權,更能夠有依據對權益的合法性進行維護;“家事代理”學說則是保護了夫妻共同債務中最核心的利益,也就是對舉債一方基于權力的范圍內對婚內財產的處理和舉債的權力進行了有力的保護。將三種觀點進行整合得出界定的框架:在雙方婚姻被認定期間,夫妻二人因為共同生產生活需要產生的任何債務均為共同債務,務必夫妻共同承擔。
在民間借貸糾紛中對夫妻債務的認定通常是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允許債務人可以將其配偶列為共同責任人具備履行合同的義務。該條款打破了“誰主張誰舉證”的原有規則,讓舉證責任發生了倒置,適用該條款的宗旨是針對民間借貸頻發的狀況下,有效地保護交易安全和債權人權益的合法性。而事實上,《婚姻法》第四十一條又明文規定,如果債權人要想在夫妻一方舉債的借款合同糾紛中把另一方也視為共同被告,必須能夠有證據證明舉債款項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這就是傳統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規則。
1.在事實認定“借款合意”的過程中,通常認為只要具備夫妻共同的借款合意,就算有一方沒有享受到該債務產生的利益也會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借款合意”必須體現在書面文本上,不能只憑當事人的表述。原則上是遵照“誰主張誰舉證”的解釋認定責任債權人。但從婚姻隱私性債權人舉證困難方面思考,可以延伸合意的語義,也就是說,只要夫妻的另一方知道借貸事實而且沒有提出異議都認定為借款合意。所以,如果存在利用非舉債方銀行賬戶劃款,或者其他證據表明夫妻在共同場合認同借款的都可以認定為借款合意[2]。
2.認定“共同生活”事實的難點。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目的要求在《婚姻法》第四十一條有所確立,同時該標準也從基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三條①中得以側面證明。所以也可以解釋為,就算是舉債沒有經過另一方同意但該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都認定為共同債務。因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在《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有所表現,通常會經過非舉債一方舉證證實債款“未用于共同生活”。比如吸毒、負債賭博等都不能認定為共同生活所用。如果發生感情破裂分居的相關證明也能夠界定債款沒有用在共同生活上。另外,針對債款額度很大的用于生活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已經查證債款的投資收益根本沒有投入到家庭的,都應該界定為個人債務。可是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針對非舉債方列舉的證據在認定上都謹小慎微,基本不予以事實上的認定。
夫妻法定財產制利用限定婚后所得共同制在2001年修訂后的《婚姻法》中得以明確規定。婚后所得共同制從倫理上契合了夫妻關系的蘊涵。此法定財產制能夠鼓勵男女雙方共同努力,為共同的家庭生活而奮斗。在客觀上,夫妻共同債務以一種消極的形式存在于夫妻共同財產中,在實施認定夫妻共同債務時,原則上務必與夫妻共同財產的立法目標相同。因此,在構建“家庭共同生活為目的”夫妻共同債務界定規則時,務必按照《婚姻法》對夫妻共同財產制立法規定的目標一致。同時也與雙方財產權利一致性的原則相吻合。在法律的框架內,永遠不變的法則就是權利與義務一致。不存在缺義務的權利,更不存在沒權利的義務。夫妻婚姻存續期間,倘若一方形式上的債務真正投入到共同的生活需要,任何一方都具備償還債務的責任。
近些年來,夫妻財產約定公示制度已經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實施,同時清晰確定夫妻財產約定公示后產生公信力,具有很強的對抗第三方的能力。如果依規公示、約定和登記夫妻財產后,更可以方便債權人在交易前實時查詢,更清晰地了解夫妻財產的約定情況,確保債權人有能力對交易中的風險進行控制。另外,為了保護夫妻中非舉債一方的利益,按照規則登記公示夫妻約定財產后,借貸雙方產生借貸關系前,債權人無論在交易前是否對夫妻約定財產進行查詢,只要是夫妻雙方在財產約定時進行了分別財產制,債權人沒有權利請求夫妻非舉債一方償還債務。該財產約定公示制度的形成,最大程度地平衡和保護了債權人以及夫妻各方的利益。至于怎樣構建約定財產公示制度,實踐證明可以借鑒以下的相關規定:第一,只要夫妻雙方財產約定成立,不管是結婚之前還是結婚之后,夫妻雙方相關的財產協議都允許在結婚登記時同時登記約定的財產協議,這樣有利于對抗善意的第三方。分析公示機關設立的規定,一方面借助婚姻登記部門實施,另一方面也可以遵照不同類型的財產登記,根據《物權法》相關規定和解釋實施登記機關的確定。第二,對于婚姻中雙方財產約定在婚后有所變更或者撤銷,夫妻雙方必須及時到相關部門實施變更登記手續,只有這樣才可以對抗善意的第三方[3]。
在設計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規則的時候,務必對不同情況進行區分,構建相對應的舉證規則,對證明責任進行合理分配,以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為出發點,切實保障雙方各自的財產權益。倘若是需要債權人舉證,婚姻關系有效存續階段一方形式上將款項投入到家庭共同生活,而難以證明這個事實,就要由舉債人承擔債務。這樣的處理對債權人是有很大難度的,難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綜合上述,民間借貸糾紛案例越來越多,而夫妻對外債務的認定是這些糾紛的重要問題,與相對應的各類經濟活動是成正比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從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層次入手,分析債務認定的難點問題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議。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民間借貸糾紛中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機制,更有利于司法機關對《婚姻法》中相關夫妻共同債務制度的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