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倓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客觀來講,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司法糾紛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我國律師制度自20世紀70年代末正式恢復,近年來取得了重大發展進步,也擁有眾多綜合素質較高的持證從業人員。但隨著近年來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律師行業服務競爭的加劇,加之律師在調查取證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制約等實際情況,都對我國律師今后從業的空間和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律師作為推動社會民主進程的力量,理應在不斷調整從業理念和服務品質的同時,得到相關部門更多關注與支持,才能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客觀來講,律師要承接服務時,必然要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進行調查取證,才能更好地準備真實材料,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舉證自己的觀點,維護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但是目前的《律師法》中有明確解釋,律師在調查取證過程中,需要征得被調查人的同意。而這一點,在現實中就是很大的阻礙,律師作為另一方的代表,在關系上是被調查一方的對立面,且司法解釋賦予了被調查人拒絕接受律師調查取證的權利,這就使得一些調查無法推進。又如,在經濟糾紛案件中,必然會涉及對于企業工商信息、稅務信息、銀行流水等經營狀況的調查取證,但是這就需要律師出具司法機關授權的相關材料,這些煩瑣的過程使得律師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經常遇到其他調查取證中的阻礙,這些都對律師的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
法律服務需求具有總體區域性市場和絕大多數地域性需求的特征,直接產生于各類主體權利的產生、變更、消滅以及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制度等經濟要素流動。[1]由于近年來律師行業經營機構日漸增加,出現了職責更為明確的人員分工,以很多律師事務所為例,為了更多的招攬業務,獲取經營利潤,往往都成立有業務部門從事銷售、招攬客戶工作。雖然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從事辯護、取證等具體業務必須是執業律師,但是為了保持企業化運營的高效性,很多從業人員雖然名片、宣傳品上印制的信息是律師,但實際并未獲得執業資格。還有的人員因為沒有執業資格,與律師事務所等從業機構達成了合作的默契。更有甚者,一些無執業資格類似中介存在的人員在經手業務多了之后,也開始從事訴訟前期的調查取證和材料收集工作,這有可能會降低律師行業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水準。
在本次司法改革尚未開啟之前,法律專業就已被屢次評為中國十大就業難的專業,法科生就業難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而本次司法改革后,法律應屆畢業生就業道路更顯崎嶇。[2]相信從事律師行業的人都非常清楚,這個行業跟會計、醫生有類似之處,在人們心中都有著“越老越吃香”的意識形態。因此,很多委托人在尋找律師時,往往更為看重年齡和從業經驗,這就使得剛剛大學畢業或者從業初始階段的年輕律師經常會處于坐冷板凳或給別人打下手的情況。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部分知名律師、資深律師卻被一群客戶環繞著,爭先恐后支付高昂的服務費來委托其進行法律服務。一些初出茅廬的青年律師因為經濟收入有限的原因,不得已改行其他領域,也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這種兩極分化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對青年律師的不公平。
從上文表述律師調查取證面臨的困境來看,今后相關管理部門有必要從立法等途徑來尊重和保護律師的調查權。可喜的是,伴隨著近年來依法治國的強力推進,律師在調查取證等環節已經比此前獲得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在一些落后或偏遠地區,由于相關部門專業人才匱乏,或風土人情等特殊因素,還是會給律師的調查取證等工作帶來一些障礙,這些都需要在立法的基礎上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充分確立律師的調查權。
國家要朝著民主和進步的方向發展,必須有風清氣正的司法環境,而優良司法環境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律師隊伍的推動。法律服務作為對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高級服務,其從業者無論從學歷、專業理論知識、道德素養方面都處于較高的水平線上。而律師資格考試調整為司法資格考試等一系列變革也充分體現了相關部門對于律師這一群體的重視,同財稅領域的注冊會計師一樣,律師從業資格的考取可謂是難上加難。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來講,正因為通過嚴謹且煩瑣的篩選過程,才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鑒于此,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當從政策層面取締不具備從業資格卻打著“律師”牌子的從業群體,建立起律師訴訟壟斷制度,確保行業在健康和高道德水準的軌跡上發展。
近年來,我國律師隊伍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綜合素質和行業規范化水平也日漸提高,以律師事務所為代表的組織機構業務范圍也有了很大的延伸和發展。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目前我國律師行業的發展與社會快速進步的節奏還不相一致,必須建立起完善的青年律師培養機制,使更多優秀的律師人才能夠涌現出來,推動我國民主法治建設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促使依法治國理念在新時代得到新發展。
1.逐步完善律師行業的制度體系和政策保障
目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主要以合伙制為成立標準,這一準入門檻基本注定了非法學相關專業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員無法從事律師工作。而在國家各級政府深入開展“放、管、服”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當下,律師事務所的申請與設立已經越來越容易,且呈現出多種形式并存的狀態,這樣勢必會給青年律師帶來更多走上律師工作崗位的機會。與此同時,工商、財稅、司法等部門的聯合監管也使得律師事務所的經營管理越來越嚴謹規范,更給了初出茅廬青年律師從開始即有保障的環境。
2.科學設定報酬分配制度
客觀來講,由于目前律師事務所面臨生存經營壓力,因此,通常在勞動報酬分配方面,往往將大部分盈利數額偏向于資深律師挽留住他們,而只給青年律師很少的酬勞。而在青年律師的收益方面,很多事務所只是鼓勵青年律師多接洽業務,通過獲取業務增加自身的酬勞。與此同時,在青年律師成長方面,傳幫帶的貫徹落實也不夠好,一些資深律師由于業務繁忙或其他原因,往往長時間在一線工作,某些環境也不方便帶著青年律師,這給青年律師的快速成長帶來了很多困擾。
3.從制度上約束律師的流動
從當前社會的現狀來看,很多行業迫于生產經營壓力不愿意招募和培養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律師行業也不例外。很多管理者認為招募即插即用的人才能夠滿足現實的需要,且培養青年律師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質成本與時間,他們為律師事務所帶來的實際效益有限。與此同時,當代青年成長在科技和信息快速發展的社會,培養好一個人才就跳槽的情況屢見不鮮,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律師事務所培養青年律師的積極性。筆者認為,這些可以從相關管理部門層面進行規范,從雙方的角度考慮編制一些綱領性文件,既讓律師事務所看到培養人才的短期和長期價值,又能夠讓青年律師真正獲得學習成長的空間。例如在實習期間可以簽署協議,一定年限內不得轉所,否則向原事務所補償一定數額的培養費等都是雙方權益可以得到保障的方式。
綜上所述,在從人口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經濟強國的道路上,必須有強大的政治制度作為保障。而律師作為維護我國民主環境和司法公正的高素質群體,理應得到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重視與關注,不斷提升相關人員的從業水平和國際化水準,從而使他們成為推動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和經濟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