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1 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隨之,大多數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積極幫助創建和發展國民黨組織,使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空前大發展。但由于忽視了自身建設,共產黨組織發展減緩甚至停滯。據統計,從三大到三屆一中全會,近半年時間里黨員增加不過百人,部分地區甚至有所減少。與此同時,國民黨內反對“容共”的聲音從未消弭。
為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總結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首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運動中的領導權問題,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加強黨的組織,以強有力的組織工作來保證領導權的取得與實現。
“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大會將支部確定為黨的基本組織,初步奠定了黨的支部制度基礎:
一是規定了支部的設置原則:凡有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我們黨的基本組織,應是以產業和機關為單位的支部組織,不能以機關為單位組織支部時,則可以地域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