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冉
(徽商職業學院,合肥 230022)
面向廣大師生開展的黨建教育工作,必須體現戰略意義和現實特質。高職院校加強黨建工作,需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寬黨建工作的覆蓋性,在思想、價值、情感、知識、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引領和教育。高職院校要利用生動和有趣的黨建活動,有效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引導教育對象與社會生活產生密切聯系,以此來全面加強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培育出具備社會適應力、健全人格、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
加強高職院校黨建工作,不僅是一項關鍵的政治任務,還是增強大學生價值教育力度的重要舉措。作為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高職生的政治素養和國家身份認同感,最終導向的是具體的社會行為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路徑。高職院校必須利用現代化的黨建工作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關乎整個職業教育系統的辦學方向,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將產生深遠影響。管理者應對傳統黨建工作模式進行動態改進和優化,充分發揮自身的思想引領和意識形態教育功能,促使教職工和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若校內所有人員都具備積極的思想觀念、端正的生活態度,勢必可以形成健康和優越的教育教學環境,孕育出品格高潔和道德高尚的社會成員。
黨建工作作為高職院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學生的價值觀樹立和“五育”的形成。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黨建工作,從不同渠道傳輸和滲透我國重要的優秀政治文化。職業教育不應局限在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層面,需延伸至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既要全面提升高職生的專業技能,還應基于科學的黨建工作手段,從不同維度增強學生對社會發展的認知。
新時代下,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5G技術獲得蓬勃發展,為高職院校創新黨建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黨組織應根據學生性格特點、思想成長情況,在黨建工作中合理介入技術元素。在網絡教育平臺的支撐下,組織教職工、高職生常態化地學習黨史。高職院校加強黨建工作,需發揮技術元素的促進和催化作用,對傳統的工作流程和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創建區別于以往的黨建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參與黨建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宗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應協同黨建工作培育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技能型人才。黨組織可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科學地介入工作規劃和設計中,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和思想問題,對傳統的工作模式和方法進行優化和調整。高職院校在對黨建工作進行改革和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需注重凸顯“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優越性,構建智慧、人性化的黨建工作體系。
高職院校開展黨建工作,更多情況下是以校內活動為載體落實工作任務的,雖然能系統化地傳遞政治理論和國家政策,但是無法保證輸出信息內容能根植于學生的思想中。黨建工作的創新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學生思政水平,使他們形成強烈的愛國思想、社會責任感,最終培育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在進行創新時,必須科學介入社會教育元素,發揮現實情境的教育作用和功能,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植入國家總的發展規劃中。
互聯網語境下,高職院校需將現代信息技術科學介入黨建工作中,積極構建現代化的“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以傳統和現代相混合的模式,整體和深度推進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創新活動。基于網絡平臺,高職院校可智慧化、靈活化地布置黨務工作,根據大數據分析,掌握和了解師生的思想動態。黨組織應積極建設“移動、智能、多功能”黨支部,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員發展、政策貫徹和實施、意見反饋等工作,模塊化和技術化地開展黨建工作,銜接好傳統黨建工作渠道和網絡途徑,多元和多手段地進行黨建工作的創新和優化,基于“互聯網+黨建”管理模式,全程化落實和監控重要的黨務工作和管理任務。高職院校需更新大學生、教職工的信息動態,借助先進的管理系統和操作平臺,對工作成效進行客觀評價和量化評估,以根本性問題為導向,對黨建工作內容進行細化,對工作方法和模式進行優化和升級。
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創新,應立足學生健康和全面發展。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路徑設定,設計多元化、具有現實映照性的黨建活動。如高職院校可組織有趣的民主生活會、國計民生探討會、新青年獲得與舍得辯論會,組織學生圍繞既定的主題進行討論和探討。黨組織成員需翔實記錄發言者的內容、觀點和政治立場,歸納和形成書面性的報告反饋給管理層。基于不同的黨建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和價值引領的同時,需根據他們的實際政治素養優化黨建工作內容。高職院校可將黨建工作與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科學融合,組織和開展趣味化、個性化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全面和深入地升級黨建工作模式。只有真正挖掘學生根本性的思想問題,才能實現科學創新黨建工作模式。高職院校需不斷豐富和擴充黨建工作的職能功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思想教育、價值教育、人格教育、能力教育,依托完善的黨建工作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和國家發展形成責任意識和極高的認同感。
后疫情時代下,高職院校需抓住歷史時機,對高職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愛國教育和社會教育。針對黨建工作的創新研究,高職院校黨組織必須對既往的工作場景進行延伸,不拘泥于校園和課堂,將黨建工作延伸至社會環境中。高職院校需組織師生深度參與抗疫組織和相應的公益活動,尤其需以具體的抗擊和防控疫情工作,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社會責任感進行科學培養。例如,引導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輔助醫護人員接種疫苗,使他們對我國的疫情應對政策和策略建立新認知。利用貼合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開展具有現實思考性的黨建活動。高職院校對黨建工作的創新,不應流于表面和形式,應深度滲透到現實背景中,將校內黨建工作延伸到校外社會活動中,使學生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復蘇現狀、基本國情和重要政策進行全面了解。以現實活動為載體,全面貫徹和落實黨中央的重要文件和政策,真正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和功能。
新時代下,高職院校必須以現實背景為參照,有針對性地對黨建工作模式和方法進行創新。結合教育和管理對象的思想問題,設計個性化的黨建活動,利用不同性質和規模的校內外黨建活動,全面提高師生思想政治覺悟,使他們成為有職業理想、政治覺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