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濟林
(中共重慶市南川區委黨校,重慶 408402)
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是法治社會發展的一種體現,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并且切實維護了公民的權益。針對在社區治理中公民的參與,不但要健全法規制度,還要打造多元化的參與渠道與豐富的參與內容,使公民真正參與社區事務,而不是參與社區組織的文娛活動。社區應增強公民參與社區政治的程度,并增加公民參與社區經濟事務的機會,以激發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興趣。
建立新型社區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公共政策也支持公民參與社區治理,以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社區的發展需要公民的積極參與,而且公民的積極參與可實現社區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從公民的角度來看,其參與社區治理可間接提高自身的參與能力,建立社區與公民之間的密切聯系,并可增強公民的凝聚力。而從社區方面分析,公民深度參與社區治理,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可協調社區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提高社區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實現社區與公民共同的精神文明進步,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社區治理工作有公民介入,也是社會民主化發展的一種體現,并且也是維護公民權益的一種手段。雜亂無章的公民參與是無效的,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形成規模化的公民參與,才可實現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價值。從目前的社區運行狀況來看,公民具有參與社區治理的必要性,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需要公民在遵守制度要求的同時,使用自身的參與手段,認識到什么是權利、什么是義務。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過程中,使公民完成對權利和義務的深度了解,可使其能運用法律去維護自身的合法、合理權益。
首先,公民作為參與的主體,在社區治理中存在著年齡結構上的問題,總結為“老、少”,也就是參與的主體通常是老年人和中小學生,而社區的中青年參與者較少。中青年需要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與社區治理。其次,參與意愿較低。公民沒有意識到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即使參與社區治理,心態也不夠積極,普遍認為社區治理與自身沒有關系,一旦面臨大事,則會止步不前。最后,組織化程度不高。公民是以個人的身份參與社區治理,缺少制度的約束,參與的規范化程度不夠。比如說,在投票決議時,有的公民會質疑,并以自身的主觀意識為主,缺少組織性,影響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成效。
相關的法規制度不夠完善是限制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原因,缺少公民參與權益上的法律支撐,具體表現如下。第一,現行的法規制度中,雖然明確了公民有參與的權利與義務,但是具體規定不夠細致。社區治理相關的規章制度,一般是由民政部出臺,重點突出的是指導性,而社區治理是一項具有系統性與細致性的工作,需要進行翔實全面的規范,相關的法規制度在公民參與方法、參與的權利、參與的義務等方面的描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第二,決策程序不夠嚴謹,主要體現在重大事項的決策上。比如說,聽證會的組織流程沒有明確,對參與公民有何要求及具體負責人的安排等,都沒有具體的程序化要求。第三,法律保障不足。公民參與社區治理需要堅實的法律做后盾,但是目前使用的法規制度制定的時間較早,與現階段社區治理公民參與的形式與要求不符。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其出臺的時間是1989年,雖然在2018年進行了修訂,但其中的一些條款對現階段的社區治理公民參與有些不適用,所以說公民參與缺少必要、翔實的法規制度做支撐。
公民自身條件的不足,限制了公民在社區治理中的效用發揮,主要表現在知識儲備方面,公民對政治了解不夠深入,會對參與治理的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一是社區治理本身帶有一定的政治性質,需要公民具備敏銳的政治觸覺,才能更好地把控社區事務;二是社區治理公民參與,要求公民具備一定的政治能力,可為社區治理提供高質量的建議,并可遵循社區治理的工作程序和要求。而從實踐上來看,大多數參與社區治理的公民政治素養不足,缺少必要的政治知識,在參與社區事務時,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對事務的判斷不夠公正與客觀。而且公民受到知識與思想道德水平的限制,對社區事務了解不夠深入,也缺少對自身參與權利和義務的認知,使得其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度與廣度有限。
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需要一套完善、翔實的法規制度做支撐,為公民參與提供法律保障。除了進一步明確公民參與的權利與義務,還要對其進行參與權利上的約束,以推進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的程序化、規范化發展。第一,增加公民參與反饋辦法,并要針對社區治理公民參與組織行為出現的問題制定處罰措施。要求在社區治理中,尊重公民提出的建議,保障公民參與的基本權利及嚴格執行反饋程序,公民就參與社區治理中發現的問題,可向社區進行反饋,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第二,針對社區中的社會組織也需進行法規制度的建設。社會組織同時也是參與社區治理的一部分,由于現行法規制度對社會組織活動有著一定的限制,使得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參與程度較低。應針對這一問題,出臺扶持與培育政策,明確社會組織的合法地位,并為其生存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第三,加強社區服務志愿者隊伍建設,讓志愿者幫助和帶動公民參與社區治理。可在培育志愿者隊伍過程中加強法規制度建設,促進其規范化發展,為社區治理公民參與貢獻一份力量。
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參與渠道有著較大的關系,社區需打造多元化的參與渠道,為公民參與提供便利。第一,加強基礎平臺建設,也就是居委會與村委會建設。居委會與村委會是政府最基層的單位,公民面臨問題需要解決時,一般都會向基層單位尋求幫助。所以基層單位要完善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加強資格考核,提高隊伍工作水平,為社區治理公民參與提供助力。第二,加強社區團體建設,豐富公民的日常生活。如組建廣場舞團、象棋社等,以社團的形式將公民團結在一起,并為公民建立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第三,可建立網絡參與渠道。我國移動互聯網已經實現了全面覆蓋,社區可借助這一便利條件,建立社區治理群或者論壇,讓公民可以快捷地參與社區治理,并促使公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構建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大格局。
目前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深度不夠,其對社區組織的文體類活動參與興趣較高,而在社區開展政治活動時,則參與的意愿較低。因此,社區需要不斷在活動新穎度和多樣性上下功夫,在豐富公民日常生活的同時,可以增強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興趣和深度。第一,切實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使公民可以積極參與社區選舉,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的層次。第二,社區應增加公民參與自身經濟問題的機會,如開展公民聽證會,征求公民解決經濟問題的建議和對策,并在會議之前,將此次會議的核心問題提前告知公民,使公民有充分的準備。可將核心問題張貼在公示欄中,或者在社區群中發布信息,并且在會議結束后,將會議討論的結果進行公示,保證公民的知情權。
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問題的解決,需要法規制度、社區、公民三個方面的大力支持,通過法規制度建設,為公民參與權益提供基礎保障。而社區作為實際的組織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職能,構建多元化的參與渠道,并豐富參與內容。在公民方面,社區應注重公民政治素養的提高。比如,打造社區圖書館,或者引導公民參加技能培訓,并宣傳與社區治理相關的政策與法規等,培養公民的政治素養,為社區治理公民參與夯實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