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姝 王 吉 陶樂進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蘇州 21500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體要求,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部署,農業農村工作首次被上升到國家高度,由此可見“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的重要性。這一新發展戰略也表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為現代化農村的發展指明了道路。
當前,各地對“三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堅持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魅力鄉村建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增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得以全面改善,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農”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且不同地區存在嚴重的地形地貌差異,各地農村農業產業現狀和經濟基礎狀況差異較大,各地發展優勢、發展重點和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對農村經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例如,鄉村之間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存在天然的差異,鄉村數量大,國家在對一些偏遠鄉村的深入發掘方面做得還不充分,相關投入政策無法全面惠及,且不同地區的政策也有所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些鄉村地區經濟的向前發展。尤其是地處我國中西部偏遠地區的農村,其發展落后問題尤為嚴重,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因更受重視而獲得較多的發展機會,加之沿海發達地區豐富的資源為這些地區鄉村經濟的振興發展奠定了基礎。縱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平衡現象,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造成了阻礙,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
縱觀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情況,普遍存在農民收入偏低問題,很多地區農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是銷售當地的農產品或其他農業產品。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發展的作用下,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導致農產品滯銷,農民收益大幅縮水。因農民的收入來源有限,且品類單一,因此當其主銷農產品滯銷時,收入便自然下滑。為了維持生存,很多農民開始進城務工,不再以土地為發家之本,農民放棄當地的經濟產業開發,則非常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地區留鄉的青壯年數量日益減少,他們大多外出謀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當地產業閑置,以及對粗放經營模式收入不重視的情形發生。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的農村經濟,勢必進入經濟發展萎靡的惡性循環中,不但遏制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東部一些發達地區,已開始研究和著手編制鄉村振興的初步規劃,部分地區已經編制了鄉村振興規劃,如北京市平谷區,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等,有的地區還提前對本地區的項目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設計。但總體看來,這些鄉村振興規劃的總體設計和行動計劃尚不夠完善,存在就事論事、定位不高、缺乏詳細可操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等問題,需通過進一步調查研究,明確工作思路和推進行動計劃。
鄉村經濟振興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踐行中難免遇到各種問題。縱觀當下國內鄉村經濟振興的發展情況,各地在鄉村經濟轉型和鄉村振興中遇到的問題既有共性的,也有個性化的。共性問題大致包括:第一,村級發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落后村與先進村的差距呈拉大趨勢;第二,農村經濟轉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等關系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不完善;第三,村莊面貌改善不徹底,村莊特色不明顯;第四,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這些均給各地鄉村經濟轉型與鄉村振興帶來新的挑戰。
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轉變觀念,優化產業結構。現代農業發展應強化科技創新思維,鼓勵新型農村合作開發方式,強化頂層設計,注重研究經濟形勢,主動抓住當地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生產發展。第二,在保護土地的同時提升資源的利用率。通過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土地,完善相應的土地管理制度,扶持造田工程,減少土地的浪費和受損,使其為民所用、為民創收。第三,提升產品質量。利用科學手段培育優品,打造地方產品口碑,以優帶量,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
在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同時,應明確人才興農發展戰略,為鄉村經濟振興提供人才保證。具體策略包括以下兩點。第一,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任何發展歸根結底都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發展,不應是單一的物質生活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和人本身素質的提升。因此,加強農民培訓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應加強對當地農民在先進文化理念和農業發展技術使用方面的培訓,真正實現科技興農,讓農民通過掌握農業技術手段來實現“升華富裕”的創收夢想。第二,出臺人才下鄉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提升人才薪資等方式吸引外來或外出人員長期扎根農村,開展養殖種植、農副產品加工和企業經營管理等工作。通過專業人才的吸引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歸來豐盈農村勞動力,平衡組織發展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向農民普及環保意識的同時,應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注重環境的保護,減少對農田水利的污染,在綠色發展理念下開展“防治結合”,以保護農業資源,提升環境質量。此外,結合棚戶區改造、農村環境整治、城鄉一體化建設等,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建設村容整潔、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在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家支持“三農”的相關政策,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大對新型農村經濟信貸的支持力度,對涉農產品進行重點扶持,推動土地流轉抵押貸款的深入發展,幫助農民正確認知和利用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為農村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加快推進農村地區市場營銷、信息服務、技術培訓和農產品加工儲藏等項目的發展,結合區位優勢和特色產品做好重點項目或產品扶持,將自然特色輔以國家的利好政策,加大特色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村的競爭優勢。
鄉村經濟振興的發展促使農村經濟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展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所以,在新時代的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認清當前發展現狀,積極轉變觀念,做好產業結構調整,明確人才發展戰略,通過改善農村環境和開展企業融資的方式實現新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