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玲
(臨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邯鄲 056600)
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已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的關鍵階段,仍需要對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事業進行戰略謀劃。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以及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加劇,如何能使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這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新要求,也對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社保事業的發展,社會保險的險種由最初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逐漸又增加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和新制度)、工傷保險和年金保險,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社保基金收入和支出也大幅度增長。在社會保險制度“覆蓋全民、統籌城鄉、保障一生”的原則下,社保基金是社會保險制度運行的生命線,只有充足的基金結余,才能保證社會保險制度有條不紊地運行,而在社保基金運行中最主要的風險即為收不抵支。
以2020年河北省邯鄲市東部十縣為例。企業養老保險費征收75815萬元,養老金支出205967萬元,收支結余為-130152萬元;機關事業養老保險費征收120905萬元,養老金支出147448萬元,收支結余為-26 543萬元。企業和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基金當年均出現收不抵支現象。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其他社會保障的險種中,工傷保險收不抵支現象更為嚴重,其基金累計結余已不足本市當年工傷金支出。如何保證基金的可持續使用,維護廣大參保人的利益,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管理迫在眉睫。
目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企業、機關事業、公務員)和城鄉養老保險已將養老保險基本覆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也已將醫療保險基本覆蓋。然而,是否真的做到了全面覆蓋,是否仍有單位瞞報、漏報參保職工,我們還需要加大稽核力度,以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以下簡稱《社會保險法》)的社會公平性和權威性,保障廣大職工的利益。仍有存在僥幸心理直到生病才來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直到臨近退休年齡才想參加城鄉養老保險的群眾。我們仍需要加大對《社會保險法》等參保政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單位和群眾了解保險法規政策,了解社會保障的益處,自愿加入社會保障的大家庭。
職工保險的參保,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不僅應該看到它的益處,還應該知曉承擔依法參加各項社會保險項目并繳納社會保險費是法定義務。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均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參加,并由有關主體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和個人應按規定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參加社會保險登記,如實申報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費率、參保人數等情況,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在實際生活中,某些企業或勞動者提出通過雙方協商一致免除社會保險責任,瞞報、漏報參保繳費人員,瞞報、少報繳費工資基數,這違背了社會保險立法強制性原則,應予以稽核督查督辦,保證社保基金收入的完全完整性。
如何對社保基金進行營運以保證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社保基金目前及將來都會面對的大問題。在社會保障基金運營上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運作、穩健運行、安全至上,不盲目追求高收益;堅持專業化運作,委托專業性資產管理機構進行投資運作,同時加強對委托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監管工作。社會保險基金是“高壓線”,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挪用或者違規投資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保證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嚴格審核各項保險金的發放,杜絕工傷保險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的騙保行為,嚴防死亡冒領、異地重復領取、服刑人員違規領取養老金,加強對提前退休和一次性補費的審核,做好內控制度建設,合理配置崗位人員,落實崗位相互監督,優化經辦規程,制定嚴格的生存認證制度,發放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面取消手工報盤養老金發放數據的工作要求,通過一體化平臺系統,將社保業務、財務和銀行三大系統無縫對接,降低人工導入及手工報盤過程中的人為操作風險,最大限度降低社會保險基金的流失。
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已受到重視,經辦機構正在自查自糾、貫徹落實,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是出現不少難點。目前,全國各省市已將部分社保、司法、公安、民政、衛健局的領取待遇人員數據、服刑人員數據、死亡人員數據共享,對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數據更新緩慢,仍不能對有問題的人員做到及時鎖定,無法在第一時間將其待遇停發并追回。如何建立有效的生存認證制度也是一大難題。目前,城鎮退休職工認證時間為一年一次,城鄉居民領取待遇認證要求一年兩次。一方面要降低基金流失,另一方面因為需要認證的都是老年人、傷殘人員,本著社保服務人性化,還得考慮減少此類人員出行或手機操作的不便,于是在減少群眾負擔、方便群眾與嚴防死亡冒領之間難以均衡。
我省企業養老保險已實現了省統籌,參保人員在省內搬遷,只轉移養老保險關系和個人賬戶信息,基金不再轉移,為參保職工在全省范圍內自由無障礙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且相應平衡了企業養老保險繳費負擔,保障了全省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快全國統籌的進程,可以進一步實現全國的繳費基數比例和計劃分配方式的統一,更加方便參保職工在全國范圍內無障礙流動,并能將一部分一線城市盈余的保險費調劑到收不抵支的邊遠貧困縣區,保障社保制度的平穩運行。
一是加大稽核力度,強化基金“跑冒滴漏”的常態化檢查力度,通過自查自糾規范業務操作,健全社保經辦事前、事中、事后監督調查機制,早發現、早治理,降低基金流失的風險。二是社保經辦機構與司法、公安、衛健、民政等外部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實時更新服刑人員數據、死亡人員數據,加快共享速度,及時停發退休服刑人員待遇,杜絕退休死亡人員冒領養老金,減少社保基金的流失。在信息大范圍共享的同時,社保經辦機構要為參保人員的社保信息負責,保護參保人員基本信息不泄露,維護參保人員的利益。
在參加社會保障制度的人員中,出現了服刑人員、重復領取人員等特殊人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參保職工及退休人員涉入經濟案件屢見不鮮。關于企事業參保人員服刑期間能否繳費,退休人員服刑出獄后如何發放養老金,按什么標準發養老金,以及服刑后調資應享受的標準等問題,均沒有統一、詳細的規定,使基層在操作時非常不便。而隨著勞動人口自由無障礙流動,重復領取人員也越來越多。追回已發養老金后,重復領取人員是否涉嫌騙保,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其多繳的養老保險費(個人賬戶)是否需要退回等政策也都模糊不清,沒有詳盡的法律法規可以參照。基層在處理此類人員的繳費、發放及待遇追回問題上不能有效辦結,造成此類人員多次信訪。建議盡早出臺關于此類人員辦理社會保障時應遵循的政策,讓基層人員有據可依,實現盡快辦結。
通過總結基層單位在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中發現的問題和難點,對現行的基金風險進行評估,并針對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提出建議,確保社保基金完全完整,保障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平穩運行。